奥斯卡影片《绿皮书》中的编剧套路
好剧本是有套路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好莱坞经典剧情的设置很具有科学性,它符合心理学和人类最普适的观影体验。例如:“主人公一定要有巨大的改变。”剧中白人男主角从一开始厌恶黑人而扔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到后来和黑人艺术家深情拥抱。黑人男主做为一个上流社会的艺术家在种族歧视面前忍气吞声到后来的为争取平等尊重而拒绝演出。
好莱坞推崇的编剧教材《救猫咪》中曾提出过一种故事类型叫金羊毛型,如《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主人公踏上征途寻找A,却得到B,而B比A更珍贵,剧情升华。《绿皮书》中的白主只想得到一份工作,黑主只想找个干活靠谱的人,结果因黑男主拒绝最后的演出而使巡演之旅失败,(后一半片酬没了)但寻找金羊毛之旅却让他们收获了理解,尊重,平等。
好莱坞强调类型片,那么这不就是个优美的公路片吗?它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杯酒人生》,都是一段令人动容的改变之旅。《绿皮书》中许多小细节更是好莱坞式编剧技巧淋漓尽致的体现。例如,钢琴上放杯威士忌和二人轮番惹祸继而互相救助等贯穿剧情的有趣情节。女主收到丈夫感人肉麻的、黑男主代写的情书而不说破,最后在与黑男主拥抱时轻声感谢。两个主人公都有明显的弱点,他们是那样的不同却又相互需要。《救猫咪》中还讲到一种“伙伴关系”的故事类型,这部电影也可以很完美的契合。它拥有三个要素:(1)一个不完整的主人公。白主、黑主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魅力。(2)一个伙伴,主人公因伙伴而完整。二人都因结识对方而遇见更好的自己。(3)外力没有迫使他们分开,却让他们结合的更紧。剧情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这部电影完全是教科书式的。
好莱坞80%的电影主题,即核心价值观都关乎一个词:home。甚至僵尸片也不例外(诺兰所有片子都可以说在讲home)那么,这个片子也是,所有可爱的、有缺陷的,形形色色的人在故事结尾时团聚在圣诞夜的家中,温馨而感人。那些无处不体现编剧技法的对白和剧情桥段,使得这部片子如此的有趣,如此的令人感动。
好剧本,真的是有套路。
另外,看完这部电影,我专门去肯德基大吃了一顿,的确感觉味道不同,这大概就是吃了文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