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硕MTI写作丨什么专家鬼建议?!不听,不听~

事情的起因是小作文今天在看新闻时,发现某博热搜上有着这样几条讨论度很高的话题。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小作文乍一看到,心里想“专家又开始建议了”,不自觉的带上了一种些微调侃的语气。这让小作文心里一惊,什么时候我居然也开始被一种没来由的情绪给裹挟了呢?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可能有同学觉得,“我为什么要去深入探讨年轻人的群体心理问题”“这种话题就不是我等凡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不然,在考研出题越发多变的当下,我们更加需要树立警惕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就“年轻人的群体心理问题”而言,近年的考研中非常容易出现,如“内卷”“躺平”等都是大热话题,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思考好好准备呢?

小作文今天就带着大家,从题目中提取的三个关键词,一起分析一下“这届年轻人,为何不爱听专家的话?”三个关键词是:年轻人、专家和专家的话、“专家的话”。
PS:知道大家有疑问了,第二点和第三点有什么不同吗?别着急,小作文为你慢慢解读。

年轻人
这里如果我们带一点“杠精思维”去思考,就会发现第一个小问题:为什么一定是年轻人群体?难道是专家针对我们吗?
这和时代变迁以及科技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
首先,现在社会主流人群正在变成80后、90后、00后,这部分的人群拥有更加便捷的、权威的、多样的渠道去查询信息的真伪,去判断该言论是否可信。并且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也会驱使我们去查证信息的具体出处。谁讲的,重要吗?非常重要,甚至有可能比信息本身还重要,这关系到真实的权威性,和对言论造成的影响是否负责。说到底,是文化环境变了。我们追求的已经不单单是信息内容的是否合理,也关注它的出处是否可信。不同网络敏感度的代际,会产生不同代际的生活语境。所以“年轻人”这个词语的单独提出是有意义的。

再者,如今互联网上的信息是非常发达的,有基本的信息搜集能力的,任何领域的年轻人都能通过数据和资料快速了解和学习某个领域的相关浅层次知识,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如果只是基于一些表面的资料,就能够得出结论的建议,其实并不需要专家出面,年轻人自己就可以听到看到。因此在面对“专家建议”时,发现专家的信息和自己得出的信息不对等,或者专家的建议为该领域初学者就能得到的信息,就会产生疑惑,当然这其中也可能造成误会,但总归,这也是年轻人不爱听专家话的一大原因。
专家和专家的话
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听专家的话?并不是我们有严重的逆反心理,非要和专家对着干,而是专家的建议令年轻人属实摸不着头脑。
先来看看近年来“专家建议”的相关微博话题高频关键词。


可以看到,吃饭、喝水作为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话题,也是专家们提建议最多的领域。一部分年轻人认为,这属实是“家住大海边”——管太宽。认为“我的生活不需要专家指手画脚”。在这样的情绪下,我们可以稍微理智的来看看专家的建议。研究一下网友的评论,不难发现,针对生活提建议其实并不是年轻人们反感的点,而是“现实情况的难以实现建议”以及“细致得令人无语的建议”。
难以实现的建议,比如“入睡最好别超过12点”就被年轻人大力吐槽。和相关建议一样,这些来自呼吸睡眠专家的建议,出发点本是希望大家为健康着想而早睡,但留言中充斥着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早睡的怨气,比如“不要随便对别人说晚安,可能别人还要加班”。面对难以实现的专家建议,评论区便成为了年轻人集中泄愤的阵地。

细致的建议,比如“单次喝水不超过50毫升”也被大力吐槽。虽然是本着调节身体水盐平衡的角度建议大家一次不要摄入过多的水,但一些年轻人调侃,能把喝水这件事,打点得比打工人开会还细致,也就专家了。这种琐碎的家长里短,有时消解专家权威,但又不像家里长辈的敦敦教诲,有的专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单向训诫公众。年轻反感的是这一类的建议。
其次,便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在专家身上上演着。
这些建议仿佛在云端俯视,未曾深入年轻人的实际生活。一位经济学家在访谈中谈到如何解决疫情下普通人收入减少的问题,他谈笑间给出的两个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第一,可以用自己的私家车拉活。第二,可以把自己闲置的房子租出去收房租。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就登上热搜,立刻引发舆论热议。
脱离实际吗?脱离。
略感离谱吗?离谱。
年轻人反感的,多是这样的建议。

“专家的话”
这里可能同学们会有疑惑,为什么要把“专家的话”单独拎出来?和“专家和专家的话”板块的探讨有什么差别吗?
小作文提示大家一下:引号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专家的话”中的“专家”更多是一种媒体审美下的头衔泛滥。也就是说,专家真正说的话和我们看到的话是否存在着认知错位?在“流量当道”的当下,一些深谙此道的媒体循环印证着公众脑海里对于“专家”的刻板印象,制造话题。甚而无孔不入的为增加新闻权威度频繁使用专家头衔,成为专家体制的风险制造者。并且,在快阅读时代的当下,总是希望试图从十几个字的标题里阅读内容,这也是年轻人群体需要反思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某些“专家的话”其实是“媒体借着专家之名”说的话。

对于一种群体心理的盛行,并不是几条原因就能够归纳总结的,以上只是小作文的猫脑袋里出现的部分认知,欢迎大家来找小作文探讨呀!~
添加小作文
ichuxin1018
参考资料
光明网《“专家说”与“网友说”》
YOOH Shanghai《这届年轻人快被专家逼疯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了》
DT数据《这些年热搜上的“专家建议”,都说了些啥?》
小时新闻《“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这届年轻人,为何不爱听专家的话?》

翻硕C姐带你备战448
待云起时,一战成硕!
加入2024备考群请私信初心小百科后台哦~
V❤:初心小百科:ichuxinbaike 作者:爱初心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