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十五期

2022-08-22 15:45 作者:深美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十四期


{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漂亮的赛尔其》

是开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先声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正式登场:夏布罗尔《漂亮的赛尔其》(1958)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 特吕弗(1931-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意义

首先,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

其次,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确立个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

第三,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反传统,比20年代先锋派有分寸些,其始终关注现实和艺术,特别注重艺术中的个体人的关系。

第四,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在电影语言和电影形式的革新方面对电影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弗朗索瓦·特吕弗


代表作品:《四百击》、

《 日以继夜 》、《零用钱》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从年轻时代开始,电影就是他最大的兴趣。


1955年,特吕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则是《四百击》,一部关于小男孩故事的半自传作品。


影片在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奖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如《纽约时报》所说,他是“一位安静的革命者,以传统的方式拍摄最不传统的电影”。


《四百击》

影片讲述了13岁的安托万是个私生子,他与母亲和继父同住在巴黎。安托万得不到任何温暖。安托万有个好朋友叫勒内,他们同在一所学校读书。安托万功课一直不好,又和老师合不来,有时老师就不准安托万在课间和同学们一起出去休息。他和勒内都很讨厌那个刻板严厉的学校,于是一起逃学……


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或者就算是看了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的人不明白这部呈述一个少年生活琐事的电影为何取名为《四百击》。


然而,只要略懂法语,或查查法汉词典,就会明白,“四百击”原来是法语中一个固定的短语,其意思就是把不听话的孩子打上400下,以便他能变成好孩子。


这与中国的“黄荆棍下出好人”基本上一模一样。这部电影的片名有时也被译为“胡作非为”,如果说“四百击”就是挨揍本身,那么,“胡作非为”就是挨揍的原因了。


在这部以特吕福自身童年经历为底色的电影中,小主人安东尼·达尼万不好好听课,在课堂上传阅美女图片,在墙上涂抹咒骂老师的坏话,……


总之,他不讨人喜欢,这使得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只会说谎,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他偷了他父亲单位的打字机,没有卖掉,反而被抓获,于是被送到少管所。


根据社会学家的调查分析,因为缺乏关心和爱,小孩子常常借助这些所谓的“胡作非为”来释放内在的天真,来表达无声的反抗。


然而等待他却也常常不是关心和爱的出现,而是“黄荆棍”的“四百击”,是布满铁丝网的少管所。《四百击》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控诉。


《四百击》是二十世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其叙事手法简单、直接,有一种穿透心扉的力量。这种简洁、朴实的电影手法在“新浪潮”初期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标记。


这既是因为二战之后各国有良知有追求的电影人都对电影制造幻觉带来的邪恶在不断地反思,也与当时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甚嚣尘上有关,而且,新浪潮的那一代导演大都是影迷出身。


在手执导筒之前,这些人都曾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猛磕先前电影史上的各种好影片,并撰写精彩影评呈现自己的电影主张。


毫无疑问,这些导演既受到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思想的深刻影响。


他们以反抗法国“优质电影”为名,发展出自己的电影观念,并在自己的电影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电影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尚。


《四百击》作为揭竿起义之作,毫无疑问排在这一“浪潮”的浪尖之上。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十五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