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VS电能,新能源背后的国运之战:中国不能输,日本不能退!

对于未来的汽车出行方式,有这样两种设想场景:
场景一:
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接近1000公里,城市充电设施较为完善,半小时左右即可完成快充。同时,政策鼓励家庭自行安装充电桩,有相当数量的家庭安装了慢充充电桩。
场景二:
城市里的加油站改为了加氢站,一次加氢三分钟,可以实现500km以上的续航,氢能源汽车成为主流。

这两种用车场景,你会更倾向于哪种呢?而这两种场景,正在现实中上演,以中国为代表的电能发展模式,和日本为代表的氢能发展模式,成为了未来汽车能源甚至全社会能源结构的两种路线。成败与否将直接决定两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这不仅是新能源领域的选择,更是国运之战。
那么这一场氢能VS电能的国运之战,究竟哪个国家能够决胜?
日本氢能:釜底抽薪的激进派
日本选择氢能,其实是一场豪赌,但是日本又不得不赌,对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想要彻底解决能源问题,氢能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因为如果选择电能,电从哪里来?火力发电仍然占日本总发电量的80%以上,也就是说,选择电能,依然不能解决日本的能源依赖问题。
氢气有以下几个优点,是其他能源难以代替的:
1、氢在自然环境中是特别常见的一种元素,水中含有大量的氢气,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这意味着氢气的来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氢气的热值高,远远高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学燃料,意味着单位体积的氢气可以产生更高的能量;

3、氢气环保,其燃烧后的副产物是水,仅从燃烧的角度来说,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可以说是对于环境节能减排发展的终极技术。
4、氢气是一种化学燃料,能量自然流失很少,不像电池充满电一样逐渐流失,可以作为新的能量运输介质。

但是同时,氢气的大规模使用依然有一些困难,最大障碍就是成本和技术成熟度。
目前,氢气的制取成本仍然较高,(很多网友担心的安全问题,并不是氢能源大规模推广的障碍,氢气和氢弹之间也是风马牛不相及,这里就不解释了),目前氢气主要来源于工业副产品、化石燃料制氢、电解水、生物能源制氢以及太阳能制氢这五种方式,但是想要获得高纯度可供燃料电池使用的氢气,其过高的制取成本仍然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

可以看出,氢气可以称之为燃油体系2.0,其上限极高,但是技术难度也极大,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突破,而从日本布局氢能源,也看出其巨大的野心,倘若日本真的突破了氢气的低成本制取问题,日本的能源结构将得到颠覆性的改变,日本也将一举摆脱对外国的能源依赖,只是日本这场豪赌,能赌赢吗?
中国电能:稳扎稳打的务实派
相比日本而言,中国没有那么迫切地想要彻底改写能源结构的愿望,原因就在于,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可利用的能源形势多样,并且,中国煤炭资源储量超1.6万亿吨,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中国想的是,如何将这些煤炭资源高效率、低污染的使用,显然,电动汽车就是其中一个方向。中国电网在一二三线城市的高度发达,只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输电网,就打通了全部。

但是对于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而言,电力传输网络其实并不是问题,中国特高压传输技术独步全球,并且已经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电网,而如果放弃自身优势转向氢能源,就相当于一个剑术高手,扔下了佩剑,跟对手玩起了肉搏战。选择氢能源,不仅要在氢能源领域的研发上大量投入,也要从头开始建立起一套氢能生产、储运、加注一整套的社会解决方案。因此,氢能看似美好,距离大规模应用路阻且长,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社会成本巨大。

而电能的方向则不同,因此中国选择电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方式,也就很好理解了。
1、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可以说不是一个量级,目前市面上续航最长的纯电动车的标称续航,已经突破700km,可以说长期来看,续航不会是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问题;
2、纯电动车的热效率极高,超过90%,因此需要解决的就是电力制取、传输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3、我国发电量大约超过了全球1/4的总发电量,但是低谷期的电量尚有富余,这部分电其中大部分被白白浪费,电动汽车可以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
4、中国的电力生产、储运系统较为完备,只要解决最后一步——终端充电设备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困扰中国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汽车产品采用电能驱动还是氢燃料驱动,要由社会的供应体系决定,虽然两国在能源的主要方向上做了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能和氢能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氢能和电能未来或许会互为补充,至于究竟谁会占据主导,相信市场终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