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北京城独缺西北角?专家揭秘历史真相
中国古代的都城建筑要求至中至正,必须采取严格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以此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明清时期的北京地图时,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北京古城并不是严格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北京城墙的西北角并不是一个直角,而是一个抹角,很明显的缺了一角,这是怎么回事呢?

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给出这样的解释,明朝最早修筑城墙的时候,原本是按照矩形设计的,但是,当时明成祖朱棣要求矩形的对角线交点必须在紫禁城的金銮殿上,以此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

可是,当时的技术并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对角线的交点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工匠们只好去掉矩形上的一角,让对角线的交点落在金銮殿上,这就形成了北京城西北角的特殊布局,难道,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近年来,地质专家在研究北京城的卫星照片时有了新的发现,紧贴着城墙抹角的外侧恰好有一条地质断裂带平行于城墙通过,这条断裂带被称为“车工庄————德胜门断裂带”,另外,在明代城墙的外侧隐约可以看到直角的痕迹,考古学家考证,这正是明朝最初建造城墙的痕迹

原来,明朝最初修筑城墙时,西北角确实是建成了直角,但是,如果把城墙箭在断裂带上,建筑物会不稳定,容易倒塌,所以,为了维护皇城的坚固,明代就把城墙修建成现在这种抹角式的布局,这样,城墙也就巧妙地躲过了断裂带,能够屹力长久,保护皇城的安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