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七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2023-02-04 21:26 作者:儒馬相道  | 我要投稿

第七天

 

理解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困难(回顾)

我们的现实具有形而上学性质,故难以理解存在论革命。

 

剩余价值不是指使用价值,它没有感性特征。

劳动的意义被重新规定。劳动向来的属人的价值表现为:人在这个自然界当中增长自己的感性财富(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现在感性的财富被抽象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并被货币来表达,而货币的增值是生产的唯一目的。人类劳动所以被抽象化。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形而上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感性上的互相需要和互相依赖,现在要被通过超感性的东西(商品的价值)来被领会。

商品的价值是形而上学的怪物,他本在感觉中又超越感觉。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就在于此。

现实妨碍了我们理解存在论革命。

抽象劳动自身积累的要求成为了绝对命令——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被抽象化了。人和自然界感性的统一,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这一点被抽象掉了。自然界变成material world;社会世界因抽象劳动所要求的效率而被安排起来。欧洲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许诺的启蒙的自由终于成为谎言。我们成为了社会机器的齿轮了,我们必须把我们作为人的存在的感性的生命奉献给抽象劳动的积累,然后我们才获得我们必须的物质福利和物质生活资料。

问题一:把人类的绝大多数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的发展中有何意义?

问题二:主张细小的改革的⼈,不是希望提高工资来改变工人生存状况,要么就是把工资的平等看成社会革命的目标,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蒲鲁东)

只要不扬弃抽象劳动的主体化,产品交换以商品交换的方式(用货币做媒介)进行——价值规律起作用——剩余价值规律起作用。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并不等于扬弃抽象劳动主体化。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要进行投资,它总需要利润(不可回避的目标)。抽象劳动统治具体劳动这一点并没有被扬弃。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感性基础中的革命,而不只是经济、政治制度的转变。

剩余价值规律起作用,大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政治体制一定会转化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剩余价值要成为一部分人的动力,这部分人一定是少数⼈:社会主义的厂长经理们。这些少数人一定会转化为新生的资产阶级,虽然这些人有权力和政治的属性。

 

人类学:人们和动物的区分,在于劳动。劳动是属人的。劳动本是人的第一需要。

今天的人躲避劳动像躲避瘟疫一般。我们今天的需要(劳动)像是动物。

异化:一个创造者所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支配创造者。

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统治,是人与人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根源。阶级统治是这种抽象劳动统治具体劳动的人格化。

 

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两个方面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哲学上被讨论,被人格化后——在现实中被体现成两大阶级。所谓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不是狼统治羊的关系,是劳动本质的人格化体现。

管理科学,现代奴役文明的鞭子。

 

异化劳动

第一个规定:创造的东西越多,反过来支配创造者的力量越大。(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

第二个规定:劳动者与自身的生命活动劳动活动的关系。

本该是生命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否定;本该自由—>不自由(被奴役)

第三个规定:劳动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而类生活被象征为个人维持生活的手段。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第四个规定:人与人之间的相异化。

要看看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它暴露了我们时代的真相。在人力资源这种现代中透露出时代异化的真相。以前叫人事部,属人的事情,不是属物的;现在:人力资源。

为什么要说当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有外在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资本主义有善(摆脱等级压迫和奴役)有恶(现代战争的根源是资本的竞争)。我们是在存在论人的本质,超善恶的讨论)的讨论上才引出哪种劳动是异化劳动,引出标准。

 

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类存在和类本质这个概念转化为类生活的概念。

这种讨论不是理性的假定。

人类对自己生活本质的反思是哲学的话题。

冯友兰:哲学是人对自己人性的反思(哲学、宗教)。

1.人生活于社会中、社会关系中,没有任何人能单个地活在世界上。每个个人的生活方式,本质上依赖于他和他人的互动(interaction)和交往(intercourse)。没有个人有个人的想法,这只能在幻想之中。

2.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不能想象和猫如何互动和交往产生出、确定出自己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我总是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中确定自己作为人的生活方式。

3.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

凡是构成人类个体之本质的性质,都与人之作为类的本质的性质,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我和人的内在联系不是特殊的经验联系。兴趣相同是特殊的经验联系。我是学生,你是老师,这种联系是

内在的。个人的性质与人之类的性质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个体与个体跳跃到个体与他所属的类)。所谓内在的,都是必然的和本质的。

 

课间补充:马克思把类生活设为前提

语病:假如生命活动是给定的东西,就绝对不是自由的。没被给定的东西成为了object。这种表达暗藏主客体分离,在近代哲学话语系统中。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3分钟)

既是对象性的东西又是主体性的东西……

问题: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被设为前提,导致主客二分?

难点这种有意识性不是作为主体。它先有,能够把对象来把握。这个有意识性是对存在本身的领会,而不是对存在者的把握。对存在的领会并不要求他首先是主体,因为这个主体先要存在(对自身的存在有存在关系)。我不管是不是⼈,我领会存在就已经存在了。所以海德格尔拒绝用“人”这个词,他要用Dasein。后面的主体认识是派生出来的。书桌领会自己的存在并不等于把自己认识成书桌。“书桌”是概念定义。

09:50,1844⼿稿】

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每个人和自己的类本质关系是如何实现的?

实践的创生改变社会关系)。

 

“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我对他人的关系才对我来说是现实的关系。”

个人与类本质发生关系在我们与他人关系中发生的。这种社会关系不是被现成放在那里的,而是被创造创生出来的。

劳动异化第三个规定(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一定实现在第四个规定(人与人的异化)之中——因为“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被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自己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

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货币的增值)越是多,越是再生产出资本对他的统治关系。

以前不生产,贵族也能统治你。不劳动就停了。共产主义革命停止劳动,资本关系就没了。但向小生产者的劳动返回是不可能的了。只能等待无产阶级的觉悟,停止异化劳动,完成集体所有制(设想,马克思也未被完全描绘···)。

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关系是通过创生人与人的关系(即创生社会关系)来实现的,这叫实践:创生或改变社会关系的活动。

猫扑向食物不能叫实践。

实践理性批判:理性运用到社会关系领域之中。理性的实践用法。实践哲学(严格意义上西方哲学⽤法)。理性用到认识自然界叫纯粹理性、知性。

马克思和康德的区别:康德认为实践的活动在理性中。

马克思实践认为在感性中,叫物质生产。

这是哲学史上第一次:

1.仍然说实践是改变社会关系的活动,但他还说它同时是改变自然界的活动。人在改变自然界的活动中同时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非理论、认识作先导来改变或创生社会关系。实践是理性前的,纯然的感性活动。

实践有很多种类型1.物质生产2.love。3.艺术。

Love:我把你作为我的认识对象仔细打量判断思考决定爱与不爱,这种不是爱,你不是作为我的认识对象出现,我和你的关系也不是认识关系。1.love不以理论认识做前提。2.love是感性活动。3.love这种感性活动创造社会关系,夫妻关系。这创生人与人的内在关系。

艺术(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活动也是理性前的,不是认识行为,是感性活动,也会改变社会关系。

实践发生障碍时,认识的需要才来。认识本身并不创造⼈与⼈的关系,实践才能创造。观念的交往不能创造社会关系,只有感性的交往才能创造社会关系。

什么叫感性的交往?在此交往中有自然界,有人与自然的关系。

凡是能创造出社会关系的交往,都叫实践。实践是离不开交往的。

 

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之前的存在论最根本的特征:确认意识的先验本性(理性的先验本性)。意识自身有一套先验能力,做出对象,揭示对象与对象的关系,而不是从外部自然界的经验中获得(休谟问题)。感官告诉不了我们太阳照射石头会发热。也不能说太阳的辐射热加剧分子运动于是热了,这只是改换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不能是减弱分子运动。假如教室内突然发出声音,我们天然地找声源,不会相信无缘无故的怀疑。康德:因果关系的确不是我们感觉所能做的事情,而是理性自身做的—意识的先验本性。

马克思:所谓的意识的先验本性都源自于社会存在本性。有个社会存在的根源。不是人们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不能说人们的存在决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而谈存在,否则就在谈物质存在了)。

海德格尔也不脱离社会谈存在——他说此在对存在的领会包含着他人的在,共在(社会性)是此在的存在机制。

所有先验本性都有来历。

近代形而上学不是理论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哲学的革命意味着⼈类命运的转换,这是同一件事。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七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