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小技巧(1)「猜题」没有任何规律

关于行测难题,有一个经久不衰的错误观点——「猜题」有规律,可以提高不会做题时的正确率。
这个观点颇为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小伙伴甚至会去研究「正确选项有啥规律」,影响了正常的复习思路。
西瓜明确告诉大家,行测难题的选项没有任何规律,甚至出题者还会利用考生「研究规律」的心态,让正确率更低一些。这里就简单分析下。

所谓的「猜题规律」真是五花八门,比如:
前面几道题选AB的多,这道题就在CD中间猜;
遇事不决秒选B(秒选C);
三短一长选最短,三长一短选最长;
不选最大/最小的答案,选次大/次小的;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想法当然全部是错误的。此类观点根本不用刻意驳斥,直接用事实说话就行——现在公考「内卷」的那么厉害,绝大部分考生都有不错的实力,如果「猜题」的规律真有效,那岂不是没有或很少有高难度题目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几大公考培训机构统计,仅在2022国考行测(行政执法卷)的「数量关系」板块,10道题中就有4道题的正确率不足25%。也就是说,当考生做到这4道难题时,随便蒙一个选项的得分期望值就超过了平均分。
事实胜于雄辩。通过这堪称恐怖的低正确率,足以说明出题者是研究过考生的心理,甚至是研究过考生的「猜题技巧」的。
大家在考场上如果遇到自己觉得做不出来的难题,建议直接「哪个看着顺眼,就蒙哪个」,千万不要琢磨「用什么猜题方法猜的正确率比较高」,因为你越琢磨,最后选的答案很可能越不正确。
补充:出题者反「猜题」的常见方法
1.近年来出题者在高难度题目上很喜欢将正确答案设置为A或D。
由于很多小伙伴喜欢蒙B或C,导致这种题目正确率往往低于25%,甚至低于10%。
2.在「范围」类的题目中,将正确答案设置为「大于或小于某值」。
比如某难题的4个选项,x的值分别为:
x<18、18<x<21、21<x<25,x>25
很多小伙伴潜意识觉得这道题正确答案应当在一个范围内,比如「18<x<21」或「21<x<25」,结果正确答案为「x>25」。
3.「三短一长选最长」,结果正确选项就在「三短」中。

注意:上面的例子虽然真实,但没规律,且永远不要总结。
出题者一定是不希望考生单纯通过「蒙」就能提高正确率的,所以如果考生觉得遇到难题就在AD里面蒙或者去「三短一长的三短」里面找,出题者下次反手就把正确选项设置为「C,一长」,岂不是又上当了?所以做题就认认真真做,猜题就纯粹去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