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玉补石||后汉王佐,曹魏基石——荀彧的殉难
潼关之战落幕,三大巨头韩遂、马超跑回了大本营凉州,杨秋跑回了安定,关中解放。
十月,北上安定,杨秋投降,陇东全部回归。
十二月,曹操没有将穷寇追到底,回军邺城,留夏侯渊收尾。
他此时有比追土匪更重要的事。
212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献帝特批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随后,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九锡”。(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曹操要为自己收回关中的功劳要待遇,但这个待遇要的有些有些标志性。
因为上一个加九锡的那位最后干了什么事大家都知道。
曹操知道,这件事必须得让二哥同意。
也就是自己的文官系统中,分量最重的荀彧。

八年前,公元204年曹操拿下邺城领冀州牧的时候,曹操就想打着“复古置九州”的名号扩大冀州地盘了,但是这事被荀彧摁下了。
荀彧的理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希望领导赶紧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洛阳,拿下荆州,等天下大定后咱再讨论古制这事。(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曹操不仅二话没说取消了九州的讨论,还给荀彧写信道谢,表示我就喜欢你泼的冷水,还是我们家二哥觉悟高。
曹操对荀彧一直是进行着多方位的讨好,204年第一波封侯时,荀彧得封万岁亭侯,封邑千户,为所有封侯诸将之首,还将闺女嫁给了荀彧长子荀惲。
207年再论功大行赏时,荀彧这几年已经没啥军功了,但曹操依然增封千户,位列文官之首。
曹操随后又连续十多次的要让荀彧进位三公,荀彧就是不同意。(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曹操几乎使出了所有讨好荀彧的办法,但荀彧却在渐渐和曹操划清界限,并在用尚书令这个关键岗位和曹操的个人进步做周旋。
在这一次,曹操提出要复称公加九锡后,第一时间咨询了文官第一份量的荀彧,荀彧再次表示不同意!
而且荀彧回绝得很露骨:你兴的是义兵!虽成大功,但要忠贞爱国,不能太过分!(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这位合伙人,当初是带着理想抱负而来的,他的梦想,是匡扶汉室,是再造大汉。
你曹操可以当霍光,你可以做皇帝的爷爷。
但你这位爷爷死后,皇帝还要是皇帝。
如今当爷爷都不行了,你要把这孙子踢一边去,这就触碰了我的底线了。
荀彧表态不赞成。
这成为了一个政治大事件。
因为荀彧作为创业元老,集团合伙人,大量关键岗位提拔者,份量非常重。
他的表态,使得很多人在观望。
曹操心里堵了块大石头,内心深处极度愤怒!(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他的这位子房,很显然并不是为了他啥都肯干的萧何。
打马超都差点死黄河里了,都特么白折腾了!那么大的关中拿下来没加成九锡!
八年前你说让我扫平天下后再提这事,闹半天是在拖着我!根本不是为我着想,原来是心心念念你的大汉!
称公加九锡这事被暂时搁下了,到了10月,曹操再动干戈,南下大军打孙权。
这一次,荀彧没有再坐镇后方,而是被调入了南下的大军。(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没多久,这位王佐之才神秘死亡。
死亡方式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忧愤而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一种是曹操送了个有寓意的空饭盒,荀彧喝药自杀。(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看似神秘兮兮,其实史书的记载表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意思:隐诛。
空的食盒是啥意思呢?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空食盒就是没有俸禄了,就是“不禄”。
不过荀彧并非是“士”,人家是万岁亭侯,曹操是不是并不想搞死荀彧,就是吓唬吓唬他呢?
并不是,“忧薨”的史书记载其实就是明确了曹操隐诛荀彧。
儿子无奈造反的卫子夫,武帝死前带走的钩弋夫人,何进外戚争权灭门的董太后,这在史书上都是以“忧死”记载的。
曹操以劳军的名义将二当家调出许昌是为了打他一个出其不意,荀彧不会料到曹操居然会对他动手。
曹操在寿春霹雳手段的给荀彧发送了死亡信号是因为荀彧的分量真闹起来会给自己造成太多恶心难办的麻烦。
荀彧为什么没有反抗呢?
首先,没想到曹操会这么绝,本以为就是政治谈话,谁知道不讲一丝情分的突然就要弄死他;
其次,保后代安全并给自己留下最后的体面。
来看一个三百多年前的故事吧。
刻薄寡恩的景帝在打掉最后一个军功集团丞相周亚夫之前曾经喊周亚夫来吃饭,周亚夫到了之后光看到了一大块整肉,不仅没有切,连筷子都没有。(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
周亚夫很不痛快,对周围人说给我拿筷子去!(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
景帝笑呵呵的说:呦!这还不够您吃的吗?(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
周亚夫这个时候才免冠谢罪,景帝说起来吧,然后周亚夫饭都不吃直接走了!(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
景帝目送周亚夫,随后冷冷的说道:这么牛X的人不会为太子尽忠的。(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景帝给了周亚夫饭,却没给他筷子,意思是:你的封邑还会有,但你吃不了这碗饭了,你自尽吧,我会让你儿子继承的。
周亚夫不接茬,结果就是屈辱而死封国除。
荀彧明白,人家已经拉下脸突然袭击了,自己肯定是活不了了,抵抗还会祸及子孙!
既然已经如此,那就以死明志吧!

今天看到的荀彧事迹,仅仅是冰山一角。
荀彧在死前将自己所有跟曹操有关的信笺文字全部焚毁,并不想给世人留下自己为曹操出谋划策的那些材料。(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
他希望自己最后的历史面貌,是以汉臣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的,而并非是曹魏二当家,颍川第一合伙人的身份。
但即便荀彧死前烧毁一切,由于你仍然太过于重要了,留下的那些只言片语的线索都为后世拼凑出来了这位颍川大才对于曹魏政权的基石作用。
这位当初在鄄城帮他挽救革命的一州之镇。
这位当初把他从眼馋徐州拽回来的总参谋长。
这位当初力主他迎回汉家四百年老匾的尚书令
这位当初给他带来一整套行政班子的组织部长
这位当初写信劝他在官渡顶住的集团二当家。
这位当初击垮袁绍后劝他继续做河北卷的班主任。
这位当初他走到哪里都一切放心,粮草辎重一切都会搞定的帝国总理。
这位曹操每有大事无不书信咨询的最大恩人,成为了他鲤鱼化龙后达成欲望的最大阻碍!

权力为何物?
无恩无情哉!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曹操与荀彧啊!
曹操确确实实是个乱世英雄,他曹家的最终结局也真的报应不爽。
刨坟掘墓,屠城徙民,谋朝篡汉,逼死对他有大恩的唯一合伙人。
他这辈子亏心的事,干太多了。

荀彧用他的死,殉葬了大汉最后的倔强与荣光。
荀彧死后,曹操给出了自己这位二当家的谥号:敬侯。
谥法中,“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
曹操还算磊落,将荀彧的一生贡献归于了大汉,将你的最终身份,定格为了汉臣。
三国时代只有一个让我们潸然泪下的汉庭柱石吗?
应该是两个!
季汉卧龙,后汉王佐!
荀彧由于难读的名字和一生都在做隐藏于背后的擎天之柱,最终的后世之名上远逊于诸葛亮。
实际上,两个大神真的是等量齐观。
曹操后来在怀念荀彧时慨叹:荀彧给我推荐了这么多的好人才啊!荀令君之论人,我没世不忘!”
后来著名寿星佬司马懿同志回顾一生想到这位前辈时,说出了这么一句话:算上史书中的人物,我眼亲见,书中所闻,近一百几十年来,没见过有贤才能如荀令君之人。(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后来跟司马家共天下的江左擎天柱王导说: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东晋中期,王羲之仍然评论: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
一个是“奉主上以从民望”的扶大厦之将倾。
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挽狂澜于既倒。
三国时代,将星如云,谋臣如雨,孔明文若跻身于其中,实为璀璨第一档。
三国志在荀彧死后画龙点睛的写了这句话:“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曹操的换房本之路上,再无拦路人了。
惜哉文若! 若是曹操死在荀彧前面,曹丕之流就没有机会篡汉了。基本上所有高级干部都是荀彧提起来的。
而曹操也收获了除掉荀彧后的最大反噬,他再也无力一统天下了,从这开始,各种各样的叛乱就一直在进行之中,在219年关羽威震华夏时达到巅峰,直到他最看重的儿子孙十万抽冷子捅散了大汉最后一口气,并牢牢吸引住老刘的全部火力,他儿子才终于有机会将过户的房本踏踏实实的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