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

2020-09-26 02:40 作者:工作脑细胞  | 我要投稿

文章目录

【1】国家卫健委公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抑郁症它其实本质上是一种疾病,有点类似于咱们的感冒发烧,这种都是疾病的一种,并不完全是他性格里边带来的,并不是说完全通过劝说就能缓解的,需要规范的治疗。

【2】抑郁症代表性症状:失眠失眠失眠。失眠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你很难入睡,而后会发展为夜里反复醒来,第三个阶段是早醒无法入睡,即你可以入眠,但凌晨3、4点钟醒来,但只能清醒至天明

【3】自杀情绪的产生:开始的时候是觉得活着好累,“想死”。渐渐的,觉得自己没有用,还拖累别人。就从“我想死”变成“我该死”。

【4】大众误解:人们对抑郁症的误解、病耻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抑郁症患者的如此低的就诊率。

【5】黑狗: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过有关抑郁症的公益视频「我有一条黑狗,它名叫抑郁」,从患者的角度介绍抑郁症的症状对人的影响,和如何获得帮助从中得到恢复,写的很贴切。(患者可以分享给家人,让他们科学地了解抑郁症)

【6】治疗方法简述:抑郁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一些患者家属误认为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不是身体性的疾病,这个认知是完全错误的。

【7】大学生患者越来越多:如果患上抑郁症,也不要过度恐慌。对抑郁症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一场“心理的感冒”,感冒就要看医生,要吃药,这很正常,越早治疗越好,如果不看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我们应该拿掉传统认知中的标签,让学生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多一些主动求助,不要等引发更深的创伤时才暴露出来

【8】抑郁症污名化:乔碧萝被各大直播平台封禁之后,在一次采访中讲出了自己拥有10年的抑郁症病史。抑郁症患者往往能因病症带来的情绪低落等原因收获大众的同情。但抑郁症这个标签并没有起到效果——她再次遭到口诛笔伐。

【关注抑郁症】相关知识汇总导航

【文章内容非原创,整理自网络】

【1】国家卫健委公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针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等重点人群,方案要求——

 

学生:各个高中及重点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搭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孕妇:将抑郁症防治知识作为孕妇学校必备的科普宣教内容,提高孕产妇及家属防治意识,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或社工进行孕期和产后抑郁的筛查追踪

 

患者跟家属表达出来,说自己的情绪有些问题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把他当做是矫情,娇气来进行处理。临床中有些患者感觉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对于服药中的患者,一定要按照医嘱,不要自己随便停药

 

“抑郁症”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每2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它就像感冒一样普通,也就是说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抑郁症的朋友、同事、同学或者亲人。抑郁症它其实本质上是一种疾病,有点类似于咱们的感冒发烧,这种都是疾病的一种,并不完全是他性格里边带来的,并不是说完全通过劝说就能缓解的,需要规范的治疗

 

抑郁症有三大主要症状:情绪低,兴趣减低,精力及行为减少。

抑郁症常见的早期症状:睡眠障碍,食欲减退。

 

时间诊断标准,一般为症状持续存在两周,大家生活中自己判断主要是在生活中,对比一段时间前后,行为,言语,情绪体验的变化,有异常及时请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抑郁症被称为“心灵感冒”,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80%的病人通过积极干预和治疗,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也有很多人在抑郁症里迷失自己,甚至自杀,这其中就不乏一些名人。抑郁症的人真的很难,一定要坚持住,身边有抑郁症病人的朋友,及早劝他们去寻求专业帮助。而不要随便乱说话,不要说任何造成他们产生更大压力的话。有时候会好心办坏事。

 

 

【2】抑郁症代表性症状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症》中提道:忧郁症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常痛苦的沮丧,对外在世界不感兴趣,丧失爱的能力。自我评价降低,以至于通过自我谴责来加以表达。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时甚至会虚妄地期待受到惩罚,而惩罚的终极体验就是死亡。

 

“不可能开心起来了,完全感知不到世间的任何美好和乐趣,很恐怖,四面都是黑暗,哪怕你开着灯,”著名作家李西闽,他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曾在汶川地震时被埋地下几十个小时后才获救,十年来一直在与抑郁症缠斗。现在,也在一边写作,一边帮助深陷抑郁症的病友。

 


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说:

很多人最初来到咨询室,不会说“我抑郁了”,而常常会说“我最近晚上失眠”。有一个研究说,失眠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你很难入睡,而后会发展为夜里反复醒来,第三个阶段是早醒无法入睡,即你可以入眠,但凌晨3、4点钟醒来,但只能清醒至天明。睡眠障碍可以表现在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可以是睡不实。但是一旦出现晚上睡觉还好,可是半夜会突然醒了,非常清醒。

 

生活对抑郁症患者而言好似梦游,他们足够清醒到可以与人交流,但同时感觉生活并不真实,就像在做梦一样毫无意义。他们活得好像自己生活的“局外人”。但是这不代表长期抑郁的人不会快乐。在某些瞬间、他们会突然感觉一切又“真实”了起来,好像回到了没有抑郁的时候。可一想到短暂的快乐会消失,他们会更加低落。

 

 

【3】自杀情绪

自杀情绪的产生,除了本身的抑郁情绪,外界的刺激也有很重要影响。生活中的压力事件会让人陷入自杀情绪,例如所爱之人去世、遭到霸凌、分手、破产等等。当人们经历这些且无法应对时,可能会对生活感到绝望,开始的时候是觉得活着好累,“想死”。

 

渐渐的,觉得自己没有用,还拖累别人。就从“我想死”变成“我该死”。部分长期抑郁的人与长期对自杀的渴望感相处。刚开始时,自杀的念头可能会吓到他们,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已对此习以为常,并且学会了在每次很想自杀的时候,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太宰治讲述自己的自杀情绪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指责我自杀轻生,说什么应该坚强地活下去的人,并没有对我伸出过一次援手,只会冠冕堂皇地说三道四,他们都是些能够厚着脸皮鼓动天皇陛下去开水果店的大人物吧。”

 

 

【4】大众误解

中国文化中的含蓄品质,面子文化,导致人们更愿意把情感压抑在内心深处,羞于启齿,不敢告诉他人,也不敢去看心理医生。强撑着装作自己没事。因为身边总会有各种各样异样的眼光,会有人冷嘲热讽

 

人们对抑郁症的误解、病耻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抑郁症患者的如此低的就诊率。没有任何关于抑郁症的科普被纳入到我们的必修教育体系中,抑郁症知识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不少患者即使出现了相关症状,也不愿意寻求医生帮助,更多的人面对疾病选择的是“不作为”。

 

在国内抑郁症人群中,大概只有10%到20%的患者,是经过正规医院诊断出的,这个诊断率非常低。而剩下的8成患者则在家默默承受,不曾踏进任何医院。即便被医生诊断出抑郁症,患者愿意接受治疗的人数也不到10%。

 

原因之一,是患者和患者家属有着强烈的 “病耻感”。认为去医院看精神科,就是精神有问题,就是神经病。所以人们会倾向用已知的经验去做判断:把听来的抑郁症的表现(情绪低落、失眠、不愿意社交等等)和由于性格内向、脆弱、敏感导致的负面情绪联系起来,甚至是划上等号。

 


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误以为是一般的抑郁情绪,咬牙坚持,认为自己大概只是矫情,苛刻地要求自己像个健康人那样生活。以为只要自我开解便没有问题,因而延误治疗。必须强调的是,抑郁症是一种身心疾病,是有身体上的病理的,脑内的神经递质等出现异常。患者没必要自责,这不是你的错。

 

作为亲友应坚定地站在患者身后,支持他抗击疾病,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安慰身患抑郁的家人或者朋友,表示支持,不表达歧视,就是最好的帮助

 

 

5】黑狗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出过条有关抑郁症的公益视频「我有一条黑狗,它名叫抑郁」,从患者的角度介绍抑郁症的症状对人的影响,和如何获得帮助从中得到恢复,写的很贴切。

(视频链接:WHO_depression)

 

视频的文案部分如下:我有条黑狗,它名叫抑郁。每当这黑狗出现,我就感到空虚,生活也慢了下来,它总不期而至的出现在我面前。黑狗让我变得像个老人一样,整个世界好像都在享受生活。我却只能与黑狗相伴,那些曾带给我快乐的事情,忽然消失了。它让我失去食欲,它吞食掉我的记忆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

 

拖着这条黑狗,无论去哪里或者做什么,都需要超人的力量。在社交场合,它总会找出我的自信,将其赶走。我最害怕的是被人知道,我担心别人会议论我,黑狗带来的羞愧和耻辱,我总是担心被人知道。于是我很用力的把它藏起来,掩藏情绪的生活让人精疲力竭。

 

黑狗让我消极的思考和言谈。它让我烦躁不安,难于相处,它夺走了我的爱,埋葬了温情,它最爱在半夜把我唤醒,心中只有那些消极的念头,让我知道自己将会面对多么心力交瘁的一天。不仅仅是感到一点低落、悲伤或者忧郁。最糟糕的时候,所有的感觉都会失去。

 

我一天天地变老,黑狗一天天的长大,它开始不离我的左右。我用尽了一切办法,想把它赶走,但获胜的往往是它。和重新站起来相比,躺倒变得更容易。我成了给自己开药的专家,但从未真的有效过。最后,我感到自己,和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黑狗终于绑架了我的生活。

 

当生活不再有丝毫快乐,你就开始质疑生活的意义。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我寻求了专业的帮助。那是我迈向康复的第一步,也是我生命的一个转折点。我了解到,无论是谁,无数的人都在被这条黑狗所侵扰,任何人都可能被它袭击。

 

我还了解到,不存在什么万能灵药或魔法药丸,药物对部分人有帮助,其他人还要辅以另外的手段。我还了解到,向亲近的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能起到关键的疗效。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不再害怕黑狗,甚至向它耍了一些自己的花招。你越是疲劳和紧张,它就叫得越凶,所以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很重要。

 

临床证明,经常锻炼对于缓解轻/中度抑郁的效果不比抗抑郁药差。去走走,去跑步吧。把这条笨狗甩在后面。记一份情绪日记,把想法写在纸上是种宣泄,往往也有助于看清问题,也记录下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不管情况变得多么糟糕,只要你走向正确的方向,找适当的人交流,黑狗降临的日子一定会过去。我不会说我感谢这条黑狗,但它却是个神奇的老师,它迫使我重新认识生活,让它变得更简单。我认识到与其逃避我的问题,不如拥抱它们。

黑狗也许将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它再不会是以前的那只野兽了,我们达成了理解。通过学习知识、耐心、克制和幽默,最凶狠的黑狗也可以被制伏。假如你身处困境,一定不要害怕求助,这样做一点都不丢人,只有错过生活才是遗憾。

 

 

【6】治疗方法简述

抑郁症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一些患者家属误认为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不是身体性的疾病,这个认知是完全错误的。这个原因常常导致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加重。没有及时的药物治疗,就不可能控制病情。及时用药控制病情是必须做到的。建议找心理医生进行诊断,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调整消极观念、控制负面情绪、尽量多与人交流,多发展兴趣爱好

 

抑郁症愈早求助,便愈快根治,60%至80%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情况有所改善,一个疗程持续数周,疗程内一定要定时服药,很多时候,服药者会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副作用),希望在疗程期间停止服药或认为已经好转而不用再服药这是很危险的行为,一定要尽量避免,要让药物发挥作用,一个完整的疗程很重要

 

运动能促进人体内啡肽的分泌,是天然的止痛剂,并能给人以快感,还能促进大脑中新神经元的生长产生类似抗抑郁药的效果运动是抑郁症和焦虑症公认的缓解剂攀岩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反刍思维格外有效。反刍性思维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症状,患者常常会在头脑中反复想一些负面的想法,导致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出不来。因为攀岩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保证自己不掉下去,所以人没有太多时间胡思乱想,自然就中断了抑郁中的反刍思维。

 

寻找支持:朋友和家人是最触手可及的支持,也是减少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抑郁症总有“一个人独自悲伤”的倾向,这时候尽量主动让别人来服自己一把,或者至少别推开伸过来的手。如果你身边有朋友亲人有抑郁倾向或者抑郁症,也请尽量找时间陪陪他们,听他们说点什么。哪怕你什么心理学背景都没有,对他的生活和想法也一无所知,善意本身就是一种治愈的力量。

 

了解并监控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每当你躁狂或抑郁发作之前,肯定会出现一些可观察到的变化,例如睡眠、食欲或行为的改变,每当出现这些变化,要及时引起重视。

 

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从最亲密的家人或朋友处获得帮助。加入同伴互助团体:同跟你有相似经历的人建立联系是一种帮助你走出困难的有效方法,可以跟他们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等。

 

 

【7】大学生患者越来越多

有31万网民参与了中国青年报微博发起的“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你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吗”的网络投票。其中,超过半数投票者认为,自己“有轻微的情绪低落 可自我调节”;而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且情况很严重”的投票者达到了8.6万,占总人数的27.6%。超过两万名网民在微博留言,其中不仅有人提到自己与抑郁症抗争的经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大学生抑郁症高发现象的关注

 

抑郁症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号心理杀手”,据统计,2019年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超3亿人;每年因严重抑郁症而死亡的人数约为80万人;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痛苦挣扎的灵魂,一般正常的人却看不到。

 

朋友圈里的陈可甜喜欢二次元、热爱美食,而朋友圈背后,这个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女孩,整天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不愿意逛街,也记不住熟人的名字,会无缘无故地流泪。严重时,陈可甜晚上睡觉时能醒来六七次,经常在凌晨三四点醒来时想到自杀她甚至写好了遗书,麻烦朋友们帮她照顾父母。陈可甜打电话告诉朋友自己可能生病了。

 

“她们说我就是想得太多,看开点儿,多出去看看。”她通过互联网挂号,不敢和父母沟通,甚至医生建议陈可甜住院治疗,也被她拒绝了。

 


“那些你隐藏了很久的问题不会想告诉任何人的,而令陈可甜苦恼的,除了难以自控的情绪,更多的还是身边人对抑郁症患者的不理解。“朋友给我办好了瑜伽卡,约了老师等着我去上课,可是我根本没办法出门。”陈可甜说,“他们就会有点生气,想不通我为什么会这样。”

 

大三一整年,何思颖过着晚上打游戏,白天逃课睡觉的生活。黑白颠倒的生活节奏,经常冒出的自杀念头,室友们都劝她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找老师聊一聊。去了3次之后,何思颖不仅再没接受过心理辅导,反而更加自暴自弃,甚至搬出宿舍。她告诉朋友,学校的心理咨询让她失去了信心。“不了解”“不信任”是很多受访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印象。

 

大三刚开学,林欣然就发现越来越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作业时会突然冲自己发火、继而大哭;晚上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一看就是一整夜;开始觉得很讨厌自己;刻意疏远周围所有人。连续的失眠和繁重的学业让林欣然觉得自己每天都疲惫不堪。

林欣然尝试了很多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睡不着的时候就不停地做事来麻痹自己;或是一个人安静地坐下来看一会小说,还是没能让她摆脱掉情绪中挥之不去的“丧”。

 

她选择去了一家三甲医院,最终确诊自己属于抑郁和焦虑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失眠的症状在林欣然身上逐渐减轻。而专业实习也让她有机会换一个生活环境。经常去不同的地方出差、接触不同的人让林欣然慢慢克服了自己的抑郁情绪。她说,“自我调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心之艰难,是和自己做斗争。”

 

大一是一个适应期,离开父母的臂膀,适应独立的生活,以及对学习及考试、人际交往方面的焦虑。原先的优越感丧失,自卑感增加,还要适应身边优秀同龄人带来的压力。而大三下学期面临新的选择,学生需要为考研、出国或就业等未来发展方向做准备,这些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会伴随一些抑郁情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在处理恋爱问题时易冲动, 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心理健康

 

如果患上抑郁症,也不要过度恐慌。对抑郁症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一场“心理的感冒”,感冒就要看医生,要吃药,这很正常,越早治疗越好,如果不看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我们应该拿掉传统认知中的标签,让学生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多一些主动求助,不要等引发更深的创伤时才暴露出来

 

 

【8】抑郁症污名化

乔碧萝被各大直播平台封禁之后,在一次采访中讲出了自己拥有10年的抑郁症病史。抑郁症患者往往能因病症带来的情绪低落等原因收获大众的同情。但抑郁症这个标签并没有起到效果——她再次遭到口诛笔伐。曾让无数人自杀、厌世的抑郁症开始成为掩盖污点的遮羞布,患者的悲观与焦虑成了冠冕堂皇的辩护词。

 

不知何时开始,看到《得了抑郁症的我XXX》样式的标题时,第一反应不再是同情,而是质疑。各类视频网站上,一向等同于弱势群体的“抑郁症”成了理想Tag。不用原创优质,不需要考虑真假对错。只需要录一段视频,讲述自己的生活,倾诉自己的痛苦就可以获得流量。再懒一点的连录像都不用,一段PPT就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与虽然是肺癌晚期,但仍然可以到处旅游传播活泼的UP主卡夫卡松饼君有些异曲同工,走出抑郁症对另一些UP主来说似乎过于简单。他们可以轻易摆脱抑郁症的阴影,转型成为生活、时尚等分区的博主,依靠抑郁症标签收割大把流量。

 


而普通观众实在很难通过一段视频,一段PPT判断别人的抑郁症是真是假。在无法给出定论的情况下,善良的观众还是愿意通过弹幕、评论尽一份微博之力。在这样的善心下,抑郁症被调侃成了B站财富密码之一。

 

与《狼来了》故事相似的心理效应让人们对抑郁症的信任日渐消减,“财富密码”、“用抑郁症来骗钱”类似的打假口号疯狂传播。在互联网的掩盖下,抑郁症很难判断真假。这份不确定性,让抑郁症这个词开始和质疑与欺骗绑定。直到我们不再相信抑郁症——从担心、关注到愤怒、无奈,再到怀疑、否定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是网络社交的信任崩塌。

 

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自证甚至成了必要一环。有的网站为了杜绝骚乱,干脆将抑郁症屏蔽,挂上了24h的咨询热线,想为真正的患者排忧解难。而一味的屏蔽并不会解决抑郁症的滥用与污名化。这不全是因为骗子的肆意妄为,还夹杂着我们对抑郁症的无知与滥用。比如把“抑郁情绪”与“抑郁症”混为一谈。

 

难过伤心也会用一句抑郁笼统概括。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有多么严重?没人知晓,也没人关心。不仅仅是滥用,对于抑郁症的误解也是由来已久。甚至也有言论将抑郁症称之为“天才病”。他们拿出名人举例,用丘吉尔、张国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来包装抑郁症。可是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却不在考虑之内。它就像学生时代的眼镜,看上去都很潮、很新颖,但当人戴上这副眼镜时往往后悔不迭,却想摘都摘不掉。

 

在抑郁症并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了解的情况下,那些明明没得抑郁症的人肆无忌惮地扭曲抑郁症的病状,抹黑患者的形象,在用抑郁症赚的满盆之后却又把它说的云淡风轻。而那些真正抑郁症的人没能得到关注与理解,甚至因此被人厌烦、歧视,为那些滥用抑郁症的人支付着污名化的代价。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很多人愿意并且能够看到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也愿意去帮助他们。如果你恰好有空,不妨了解一下这个看起来非常遥远,又近在眼前的心理疾病。这是现代人的无形杀手。或许你面前的就是一个需要一句鼓励与安慰的真正患者。

 

而对欺骗者来说,通过抑郁症得利,是建立在信任崩塌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流量,并不干净。真正需要阳光的人看不到太阳,本来孤独的人更加形单影只。这并不是一个应该被污名化的疾病

 

 【关注抑郁症】导航汇总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

区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科学解读:抑郁症的成因

微笑抑郁症,躁郁症

焦虑症,急性惊恐症

自爱治疗:接纳自己的抑郁和焦虑

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的具体方法

药物治疗: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真正的疾病,不是心理问题,和抑郁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身边的朋友如何伸出援手?如何跟ta沟通?

被误解的抑郁症:患者「渴望得到共情」

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危机

患者故事:关于自杀情绪

患者自杀后,身边人的看法

家庭教育:“中国式打压教育”

儿童抑郁症:我们为何总是忽视孩子的痛苦?

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怎么能让他们快乐起来?

患者如何跟父母沟通?父母如何帮助子女?

抑郁症名人:李若彤,崔永元,杨坤,热依扎,郑秀文,lady gaga

抑郁症名人:范晓萱,薛凯琪,周润发,陈松伶,李兰妮,张桐

抑郁症爱情故事

患者故事一: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患者故事二:家庭矛盾,父母的误解

患者故事三:关于药物治疗的思辨

患者故事四:自救之路

患者故事五:轻生念头

《我的抑郁症》伊丽莎白


认识抑郁症:纠正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和治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