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演义-曹操为何不称帝?

2023-08-05 11:00 作者:睢阳君  | 我要投稿


曹操,堪称三国演义第一雄主。从一个刺杀董卓失败时的小小校尉,到雄踞一方的刺史太守,一直到后来成为统一北方的霸主,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可谓有声有色。

曹操统一北方后的势力范围

曹操不仅是一个军事谋略天才,还是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曹操的文武成就,三国演义中任何一个领导人都难以和他媲美。这样一个雄主,却为何没有废汉自立?难道是曹操不想当皇帝吗?当然不是,群雄逐鹿,江山谁属,是英雄人物最为关心的话题。试问古代世界里哪一个开创了如此伟业的人,不想像秦皇汉武那样青史留名呢?

曹操不称帝,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时机未到。汉室虽然衰落了,但是并不存在令天怒人怨的暴政,也就是说推翻汉室的道义舆论环境尚未形成。也就是说,在天下大部分臣民的眼中,汉室正统仍存,天子仍在……而曹操虽然位极人臣,独揽大权,但是他毕竟还是“世食汉禄”的臣子。如果公然废汉自立,无疑会把自己推到天下公愤的地步,最终惹来全天下的愤怒。袁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袁术当时是实力仅次于袁绍的割据力量。他自认为自己雄踞淮南、兵精将猛,无人敢与自己争锋,便抛弃了“汉臣”的身份而公然称帝。最终大难临头之际,全天下的诸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帮一个公然篡逆的‘反贼’。

袁术称帝

而在三国乃至于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子对政治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峰时期。掌权者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却很难直接和下层人民形成直接联系,而士子便是其中重要的连接媒介。当权者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且通过他们向下层官员以及普通百姓来传达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而当时的朝野之中,依然忠于汉廷的官员和士子不在少数。曹操用许田围猎这一方法察知了这一点,以至于说出“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这样的话来。而曹操这一举动,又加剧了朝廷里忠于汉庭的官员的警觉与敌视,这无形中又使得曹操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了。

许田围猎

而其中的另一个现实原因是,如果此时选择废汉自立,反而可能打破本来有利于曹操的政治局势,可能让曹操失去已经到手的优势。

汉室此时虽然已经成为了空壳,汉帝更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最高统治者而已。但是,他毕竟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普天之下仍为‘汉土’,率土之滨仍是‘汉臣’。曹操看到了这一点,及时地把汉帝抢到了手里,并且挟持他到了许昌,获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以天子的名义发出的诏令是制约其他诸侯的重要手段。如果其他诸侯不听,那就有违‘臣道’;如果诸侯听了命令,那就等于承认了天子依然是‘最高统治者’,这也就等于承认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地位。如果诸侯们有‘篡逆’之心,曹操也大可以公开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剿除叛逆。

曹操早期势力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如果称帝,就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算不引来全天下的愤怒,也极有可能催生其他诸侯的‘帝王之心’。到了那个时候,天下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天下无疑会再次陷入大混战的状态,曹操本来政治上的主动性地位也会随之瓦解。与其那样自讨苦吃,倒不如仍然保有‘汉臣’的名号。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汉献帝落在曹操的手中或许是他的幸运。因为如果换成其他人,他们并不见得能看到他的价值,或许早就让他命归黄泉了。


三国演义-曹操为何不称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