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到螺蛳粉,全国人民要疯了

在家待得太久,方便面已经重新变成了中国人热捧的美食,但它有个同行一样很受欢迎,那就是螺蛳粉。
螺蛳粉气味腥臭,味道酸辣,被戏称为“生化武器”。
但是,螺蛳粉却是广西人的命根子,甚至可以一日四餐都吃粉,早餐吃、中餐吃、晚餐吃、夜宵还吃。尤其在发源地柳州,大街上目之所及,遍布螺蛳粉的招牌。
不仅在本地流行,螺蛳粉更是人气居高不下的网红食品。
因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人们被迫放弃了火锅奶茶。
而螺蛳粉就成了续命的关键,有写字楼的螺蛳粉外卖号称增长58%。网店到货的螺蛳粉,成了被迫宅家的吃货们最大的念想。
就在几天之前,“买的螺蛳粉怎么还没发货”上了热搜,而今天螺蛳粉又上了热搜,因为很多人买的螺蛳粉终于到货了。
实现螺蛳粉自由成了炫耀的资本,一碗刚刚煮好的速食螺蛳粉,可以在微博上大晒特晒。
螺蛳粉是如何在广西发家的,又是如何成为网红食品,把臭味传遍每家每户的呢?
广西人,嗦粉专家
在你眼中,网红螺蛳粉可能足以代表广西的米粉。不过,螺蛳粉只是广西米粉的冰山一角而已。
米粉简直占据了广西美食的半边天,柳州有螺蛳粉,桂林有米粉,南宁也有老友粉,一个米粉被广西人吃出来了花。
这可能和广西人长久的嗦粉历史有关。广西人嗦粉,已经嗦了上千年。
隋唐以前,广西人土地荒芜,粮食产量极为有限,连税也交不齐。
到了唐朝,广西地区开始实行屯田,大批南迁的人带来了水稻种植的新技术,并且加入开垦荒地的队伍。
稻谷于是成了岭南地区的主产,当时对其他地区征税都是征钱,只有岭南地区征收的是稻米[1]。

水稻产量的上升使得人们有富余的大米来做米粉。唐朝开始,就有赏赐“交州米饼”的记录。
那时候的交州,就包括现在的广西。虽然名字叫米饼,不过其实这是一种和现在米粉一样的条状食品[2]。
之后历代,这种食物都出现在各类记载中,只是不叫米粉这个名字,而是叫漏粉、索粉之类。
到了清末民初,《灵川县志》中记载,当地“米粉各区皆有”。灵川县属于现在的桂林,这可能是桂林米粉最早出现在地方文献里[2]。
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我们熟悉的米粉才有了姓名。

在今天,广西仍然是中国早稻和双季晚稻的四个主产省份之一[3]。这给爱吃米粉的广西人提供了充足的储备,让他们可以放开了吃。
根据中国和澳洲学者联合进行的一项研究,广西的人均水稻消费量在中国也位居前列[4],这里少不了米粉的一份贡献。
广西人对米粉爱得深沉,那么螺蛳又是如何进入广西人的菜谱,甚至和米粉组成黄金搭档的呢?
广西螺蛳粉里的螺蛳,一般指的是当地的青螺。这种螺在中国的河流、溪水、池塘里都很常见,对柳州人来说,旁边的柳江就能找到一大把[5]。
从营养上说,螺蛳也很适合上餐桌。尤其广西历史上缺乏猪牛羊这样的大牲畜,人们获得动物蛋白相对麻烦。
这种情况下蛋白质含量和鳝鱼、带鱼相仿[5],又随处可见的螺蛳,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既然米粉和螺蛳都是广西常见的食材,那结合起来也不奇怪,不过这个组合可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流行的。
当时作为广西经济中心之一的柳州,成为了广西排名前列的人口迁入地区[6]。
大批人口的到来,也刺激柳州夜市和小吃的兴旺。
酸辣臭,螺蛳粉的怪味哪里来
吃过螺蛳粉的人,应该都对它辣、烫、鲜、酸的口感印象深刻,这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辣味了。
螺蛳粉汤面上往往会漂浮着厚厚的一层鲜红色的辣椒油,吃过之后嘴巴冒火,被辣哭绝对不是传说。
不过就是因为这种辣味,为螺蛳粉迎来了很多忠实粉丝。对他们来说,螺蛳粉没有辣,就像可乐没有气一样无法接受。

广西人食用辣椒的历史比使用米粉晚一些。明末清初辣椒传入中国,其中有一部分辣椒经台湾传到福建和两广地区。
现在尽管广西东南粤方言地区饮食偏清淡,但是桂北地区还有微辣的饮食习惯[7]。因此,辣椒也被顺理成章地加入螺蛳汤当中。
螺蛳粉吃起来不止是辣,更是广西特色的酸辣。根据《广西通志》的记载,广西的少数民族喜酸嗜辣。
这种口味的形成,其实是当地食盐缺乏,以酸代盐作为调味料的结果。历史上广西三江等地交界处的苗侗地区就盛行以酸代盐,现在则成了广西饮食文化的一部分[8]。

不过,比起酸辣的口味,螺蛳粉的臭味才是它最特别的名片。煮过螺蛳粉的房间臭味久久不散,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下水道出了问题。
在宿舍吃螺蛳粉,已经成了继打呼噜、磨牙、半夜打电话之后又一样引爆室友之间战争的导火线。
这股神奇的味道,其实也来自于螺蛳粉中的独门配料酸笋。根据对发酵后酸笋的风味物质研究,酸笋当中含量较高的戊醛等物质,这类物质物质可以散发出淡淡的腐臭味,这可能螺蛳粉就是臭味的来源[9]。
这种臭味也吸引来了一批死忠粉。是的,这么臭的东西偏偏有人爱吃。
人感知到臭和香等不同的气味,主要是靠体内的嗅觉感受器。有研究发现,随便两个人都会有大约30%的嗅觉感受器表现不一样,这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对气味的反应程度和接受能力大不相同[10]。

里昂大学研究人员用臭奶酪进行了一项研究,通过fMRI成像技术观察,那些反感臭奶酪的人闻到臭奶酪气味时,他们大脑中享乐和动机相关的一部分关键节点没有激活,也就是说他们奶酪没兴趣。
然而,那些不反感臭奶酪的人,身上就没有这种现象[11]。
理解了这点,你就明白为什么你觉得螺蛳粉闻起来好像是厕所爆炸,但是你室友却觉得螺蛳粉真香,抱着这种臭喷喷的食物不放,非得和你安利,让你尝上几口了。
螺蛳粉,真正的网红美食
如果你遇到一个并非来自广西,却自称螺蛳粉几十年的忠实爱好者,那他很可能是个假粉。
因为螺蛳粉在广西本地随处可见,走上几分钟就能碰到一家粉店,但是红遍全国其实只是这几年的事。
螺蛳粉走出柳州,不是靠兰州拉面那样遍地开店,而是靠袋装螺蛳粉在各大电商渠道的走红,也就是说,螺蛳粉走的是网红路线。
相当一部分螺蛳粉的钟爱者入螺蛳粉这个坑,都是通过美食公众号或者美食博主的测评或者推荐。

螺蛳粉在网上的曝光度一直很高。
今天有博主发起中韩大战,比较韩国火鸡面和螺蛳粉谁比较辣;
明天有博主体验黑暗料理二连击,螺蛳粉和臭豆腐一块吃;
后天还能看到公众号上一本正经的测评,方便面、酸辣粉、螺蛳粉谁才是方便食品之王。
其实袋装螺蛳粉产业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就在5年前的2014年,柳州还只有一家螺蛳粉生产企业。
而到了2018年,据柳州市商务委统计,网上柳州市的螺蛳粉店铺就有5000多家,每天能卖超过30万盒,螺蛳粉产值由2015年的5亿元增长到30亿元[12]。
螺蛳粉神奇的蹿红速度,背后是柳州市市政府的支持。
螺蛳粉的电商路线就是柳州市政府主导的,他们和各大电商平台谈好条件,让本地的袋装螺蛳粉生产商进驻各平台,利用各种购物节促销螺蛳粉[13]。

另外,柳州市政府还为螺蛳粉这个产业订立了5年规划,建设了螺蛳粉产业园[14]。
甚至,为鼓励农民种植螺蛳粉配料之一的豆角,柳州市柳北区还给新种植豆角的农民每户每亩200元补贴[12]。
相比标准化、成产业的袋装螺蛳粉,街头的螺蛳粉问题就多一些。
就拿米粉来说,2016年以来,广西监管部门的抽检显示,鲜米粉合格率不足六成,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微生物超标和大肠菌群超标[15]。家庭作坊式加工的酸笋,发酵过程也难以严格控制。

但是,对广西人来说,那些袋装螺蛳粉始终只是“没有灵魂的螺蛳粉”。
广西人吃螺蛳粉,要的就是又腥又臭又辣的味道,在一家老旧的店里坐着,拿筷子狠狠“嗦”上一碗,这才是正宗的螺蛳粉吃法。
等疫情过去,螺蛳粉店估计也要爆满了。



参考文献:
[1] 覃乃昌. (1999). 隋唐至宋元时期广西的水稻种植业. 农业考古(1), 52-58.
[2]罗婧, & 闫冰华. (2015). “米粉”称谓的历史探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155-158.
[3]程勇翔, 王秀珍, 郭建平, 赵艳霞, & 黄敬峰. (2012).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45(17), 3473-3485.
[4]Food Consumption Trends in China April 2012. Zhou ,W Tian,J Wang, H Liu,Lijuan.
[5] 诸永志, 王道营, 徐为民, 吴海虹, & 郑安俭. (2007). 青螺肉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8(9), 195-196.
[6] 卢立权. (1986). 建国以来广西人口迁移初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26-30.
[7]蓝勇, & Yong, L. . (2001). 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地理研究, 20(2), 229-237.
[8]李鹏飞. (2015). 历史时期“代盐”现象研究. 盐业史研究(1), 72-79.
[9] 朱照华(2014). 酸笋的营养成分检测及其主要风味物质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广西大学).
[10]Science Daily. (2013). Variability in olfactory receptors affects human odor perception
[11]Jean-Pierre, R. , David, M. , Nicolas, T. , Anne-Marie, M. , & Tao, J. . (2016). The neural bases of disgust for cheese: an fmri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0.
[12]中国新闻网 .(2018). “网红”小吃柳州螺蛳粉热销 带动豆角销路助农民增收
[13] 南方日报.(2018) .柳州 一包螺蛳粉 撬动一个产业
[14]广西日报. (2018). 柳州“六个一”促螺蛳粉产业升级
[15]黎素娟. (2018). 鲜湿米粉微生物超标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