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起风波亭:秦桧陷害岳飞的那句“莫须有”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前读《四世同堂》,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股子鲜活的市井气息让人着迷。老舍不说书面语:“某个人脸上的表情很丰富”,他说,“这小子额头上跑眉毛”。
只这一句京片儿,就能把人带回一个世纪之前的皇城根儿,看到皇城根儿底下那些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的活生生的人。

对作家来说,接着地气的口语是个好东西。它就像盐,稍微撒上一点儿,作家笔下的文字嚼起来就会更有味儿。
可是对读者,尤其是对后代的读者来说,前代的口语与其说是盐,倒不如说更像是蜡。嚼着没味儿还不打紧,消化不了才要人命。
比方说南宋奸相秦桧,他冤杀岳武穆的那句“莫须有”,就是宋朝人的口语。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今天的人们往往解释作“可能有”(比如《人民的名义》里的育良书记就是这样理解的)。
把这个解释放回到秦桧说话的情境里去,怕是讲不通的。当时的情境是:岳飞被抓起来以后,韩世忠气冲冲地去找秦桧质问,问岳飞究竟所犯何罪。秦桧对他说: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如果这“莫须有”的意思是可能有,那反过来说也就可能没有。照此推论,岳飞的案子只能是疑案而不能作定案。
就这样杀掉中兴四大名将之一的岳飞,上无以释天子之疑,下无以厌百僚之心。秦桧要真这么干,他就不是一个心怀蛇蝎的奸臣,而是一个没头没脑的庸人。

口语的好处是贴近生活,但缺点是生活随时代而变迁,口语也就随生活而改易。于是前朝的口语到了如今,往往便成了谜语了。
“莫须有”该怎么解释?我们得看看这句口语在宋朝时候都怎么用:
问:“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何也?”曰:“气之蒸成耳。”又问:“既有祭,则莫须有神否?”曰:“只气便是神也。”
——《二程遗书》
先生问:“君十年用功,莫须有见处?”某谢:“资质愚钝,未有见处,望先生教诲。”
——《朱子语类》
上面两个语例,分别记载的是宋代理学家程子和朱子的话。
第一段是有人对程子发问。发问的人注意到,名山大川既能兴云致雨,而自古以来人们又往往对山川行祭祀之礼。既有祭祀,必有神主,否则磕头上供的人拜谁去呢?
于是他问程子“既有祭,则莫须有神否”——“既然祭祀山川,山川之中该有神灵吧?”(这里不能翻译作“可能有神灵”,因为只有笃信山川神灵的人才会去拜祭它,心怀疑虑的人是不会去的。)
第二段文字是朱子问人说,“你辛苦治学,积功十年,一定有些真知灼见的哦?”(这里也不能翻译作“可能有些见识”,那不成了骂人打脸的话了?)对方谦虚道:“资质鲁钝,谈不上见识,还望先生赐教。”
从这个语例来看,“莫须有”在宋人口里的意思该是“一定有”。所以秦桧对韩世忠说的那番话,意思是:虽然岳飞之子岳云和张宪的书信还不足以坐实谋反一案,但谋反的事实是一定有的!
讲这话,意味着秦桧对这桩案子的态度是定性定罪在先,罗织证据在后。韩世忠虽是个舞刀而不弄笔的将军,却也看得清秦桧假造冤案的伎俩。
于是他反唇相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一桩没有程序正义作保障的案子,你还指望它能审出个具有公信力的结果来?!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