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哲学】古今哲学大战:巴门尼德VS高尔吉亚VS斯大林

__________________
巴门尼德VS高尔吉亚VS史达林
●①在巴门尼德(2-1-2)那边主要有几点:存在者(太一)存在/存在与思维是一回事/存在的就可以被思考丶被言说(感知思维之外无物存在)而在高尔吉亚(2-1-4-1)这里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无物存在/即使有东西存在也不能思维它/即便我们可以思维它/我们也不能说他它。这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公案,其实我们最终会看到其实他们是握手言和的(他们看似对立但实际上有共同前提——存在的东西背后有一种话语/逻各斯秩序在维持它)
●②巴门尼德的观点如果我们庸俗地去理解,似乎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存在就是可以被思维(比如“月球存在”这件事就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提供的证据链来证明——这些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理解,像“潮汐现象/望远镜观测...)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在本体论上实际是开放的,我们最终会得出很多证据证明一些似乎可能性极其微小的事情(它们也存在,比如有外星人在控制我们)在这意义上讲那些被我们所相信得非常坚硬的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硬,只不过这些很硬的现实如果被突破的话它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效果。任意一个要设立它为真,它中间必须经历重大的历史事件去突破我们现有的整个证据链所构成的宇宙论框架。“存在的就是可以被思维、言说”其实就是说任何东西都一定要符号化丶进如主体间的共同语言——它通过主体间的误解/虚构(尽管它是误解但它是共同错误)构成语言(语言必然导致虚构)
或者我们以结构主义的一种说法(巴门尼德的思想走向了他的自己反面):语言必然导致存在的空洞,一定会导致不存在的存在。因为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就是在这个存在的万事万物之间凭空悬起来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虚构的维度(但它对现实有影响力)
●③在高尔基亚这里的反驳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他认为“即使有物,我们也不能思维它”——存在与思维是两码事,存在是外在在宇宙当中的,它不在我的内在世界,所以我体验不到它——所以无物存在。而再退一步“即便我们可以思维它,我们也不能说它”,就算被我体验到了它也是一个虚构的存在(我并不能用语言去捕捉定格它,因为我的语言和它是两码事)所以他这也就揭露了语言这个符号系统它是抽离于世界的,它虽然是一层符号学的膜,但它与这个世界有最小差异(“杯子”这个语音就不完全是我眼前的“杯子”)
其实归根结底高尔吉亚就是说语言本身是一种存在——言辞和事物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它并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所以在巴门尼德那里有真理与谬误的对抗,而在高尔吉亚这里则彻底否认了认识论的维度(只存在本体的维度,只存在具体的我所体验到的东西)
但是我们要看到其实高尔吉亚它是一个隐藏的巴门尼德主义者,他已经暗自规定了思维与存在是一回事。比如“即使我们能够思维它,也不能言说” 就是就意味着语言对于思考活动是必要的,因为思考意味着把那个东西的异质性性和我们自由的那个位面(符号系统)同一。在这个意义上你能够思考却不能说,其实就是不能思考。在他的三段论中都是以巴门尼德的这句话为前提的。只不过在巴门尼德那里存在、思维、语言是等同关系,而在高尔吉亚这里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一种存在者脱离语言与思维)
●④在存在=思维=语言的等式上巴门尼德与高尔吉亚最终握手言和,这时又乱入了一位选手——达林同志(日热克在他的一本书中提到:高尔吉亚是真正的原初斯大林主义者)在达林同志那里有一个高尔吉亚式对子——形而上学是片面的,而辩证法是完整的、联系的、有机的 ;(就算是全面的)形而上学是静止的,而辩证法是运动的;(就算是运动的)形而上学事物的变化是渐进的,而辩证法是跳跃的;(就算是跳跃的)形而上学的世界是有机的,而辩证法是对抗的。对于史达林来说,所以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要它有任何一个错误,它从一开始就不是辩证法它就是形而上学(只不过你藏的深!所以你T同志从来就不是自己人)
因此像高尔吉亚一样,只要有一个环节错误他就可以回溯性地篡改前面所有的抉择。所以他是一个标准的把历史总体化的代表——他认为历史是有绝对确定的方向的,这种两歧分化最终会有一条预定好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将历史当成一个大他者——他不够辩证唯物主义,它恰恰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他否认了历史其中的不可能性/自我悖谬,每一个瞬间的那种不可能性它实际上才提供了行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