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青玉谈诗词】相似相溶法

我们学过化学都知道有一个化学公理叫做“相似相溶”,我好喜欢化学的。前几天又看了看姜夔的《扬州慢》,不知道我又是那根筋搭错了,竟然能想到把化学的东西嫁接到诗词来,没错,我又总结出了一个还算好的诗词创作方法,还挺好玩儿哈。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个是小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化学里的“相似相溶”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说结构相似的溶剂能够溶解结构相似的溶质。
比如说H₂O是极性溶剂,所以能溶解一些由极性键组成的物质,比如NaCl,HCl什么的;但是CO₂是由极性键组成的非极性分子,所以工业上我们会用液态的CO2作为有机溶剂,可以溶解一些有机物。也就是说极性的可以溶解极性的,非极性的可以溶解非极性的,当然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的物质也可以互溶,比如含有羟基的H2O能溶解含有羟基的CH3CH2OH(乙醇 酒精)。
那么这和《扬州慢》有什么关系呢?关键就这“清角吹寒”这一句:
一首诗如果带有小序,这是非常庆幸的,因为我们学诗的人最怕的就是因为没有背景而过度理解,有了作者自己题的序,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淳熙丙申至日”,我们可以知道这天是冬至,很寒冷。
“夜雪初霁”,我们可以知道昨天晚上下过雪刚停放晴,很寒冷。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扬州城很萧条,河水很冰但是很自“碧”,作者也很自“闭”,很寒冷。
“戍角悲吟”,作者听到了角声。
从小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天的天气应该是逐渐变得寒冷的,天气寒冷是环境的寒冷。
而这里的“清角吹寒”,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里的意象“角”。
说的“角”和“寒”,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在宋代唐琬的《钗头凤》里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宋·唐琬《钗头凤》
在范仲淹的《渔家傲》里也有这个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角声是可以作为一种比较寒冷的意象的,这种寒冷是心境的寒冷。
姜夔在这里,其实就是用了一种“相似相溶”的手法:
仿佛是角声使冬至的扬州城渐渐寒冷了下来,寒意随着角声,凝冰,落雪,摧良人...
两者都是寒冷的,只不过一个是环境的,一个是作者内心的,我们不妨称为“相似”,姜夔在这里把他们通过一个点——“角声”连接了起来,就像是化学键一样,仿佛环境不是因为冬天的到来变寒,自己的内心不是因为家国之恨变寒,而是角声悲鸣,寂静了整个扬州城,冰冻了诗人无奈的内心,这我们不妨称之为“相溶”。本质上作者的内心其实也是因为“角声”的悲凉而勾起了家国之愁,之仇...
总结一下吧,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环境的某一形象与我们的心境的感情通过某一意象连接起来,仿佛是这一意象给了环境这一形象,也给了我们内心的那种感情,使环境和心境得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是“相似相溶”,有点像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无我之境的变体。

这个比昨天的好理解多了,也比较巧妙,应该算是对“境界”的另一种诠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