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硬货与读库这一年

讣告
是经济学人讣告栏的一个结集
从经济学人历年所刊载的讣告当中挑选出了201篇
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201个人物的生平
中国文学史
是吉川幸次郎作品集中的第一本
这个套系里面一共是有九本
医学大神
现在正在编的是医学大神的一个姊妹篇
叫人类与病
出来以后的开本形态可能和这个差不多
经济学人这个讣告栏
是被很多人当作范本模本去学习甚至去模仿的
因为从形式上看
我们每一篇文章他真的就只占两页
你拿里来可以随时读一篇
但是如果纵向的看
如果把很多篇读完
会对20世纪的更大的图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里面的这些讣告
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物的小传
而且是用最顶尖的文体写成的
他写的并不是关于死亡本身
他关心的是这个人活过了怎样的一生
所以作者自己也说
讣告是对生命的庆祝
它不是一个哀悼文
吉川幸次郎写的中国文学史是非常薄的一本
因为它其实不属于教程
它是一个他个人的视角
和你对话的一本这样的书
吉川幸次郎他有一个观点是
读诗
写诗
读文章
这个并不是少数文人的一个爱好
只要你识字的一个人
一个普遍的修养
通过诗歌去表达
他应该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他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
这是一本说人话的文学史
就这整套书其实都是在写人类和病的关系
不是说一个健康指南
写这个健康知识
各种病你怎么去防治
不是这个
这套书针对的不是人的身体
针对的是人的头脑
我感冒了啊
我流鼻涕
我咳嗽
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说现在我是受到了病菌或者病毒的侵袭
我身上这个反应其实是免疫反应
而是想到
哦
昨天晚上没盖好被子哟
受凉了
他也不会想到
这是在感染
所以这是我为什么喜欢这套书
我可以提前做一点剧透
就是人类与病的关系
可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
我们是人类
它让我们难受了
他是病
细菌也好
病毒也好
它其实也是地球这个生态的一部分
所谓的病就是这些小小的
实际上历史比人类还要古老的东西
和人类的身体发生矛盾的一个现象
我一直是认为书自有其命运
或者说书各有其命运
当我们决定来做
是由我做
而不是由别人做
那很多的东西也就决定了
书其实是在
读者能够阅读和能够理解的层面上存在的
那每一个读者他选择一本书
他本来的目的也不一样嘛
有的人是为了了解世界
了解历史
有的人就是喜欢看人物传记
他喜欢了解不同的人生
我相信有一大批的读者会跟我一样
她更喜欢看这里的文章的写法
就这2000字
你来写一个人的一生
那你用2000字怎么把它写好
所以说他最终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
在我的编辑生涯的履历当中
肯定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作为编辑呢
我可以自信地说
这套书在内容上对我们当下中国的读者一定是有价值的
但是他也谈不上是一套必读之书
然后我觉得我们和读者打交道过程中
不是去说服他的过程
而是一个彼此筛选
彼此了解的过程
看到这本书的某个页面
你在插图上的一些费的一些心理
或者哪个地方设计上的一些小小的巧思
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
我们读者拿到它以后
会有几分之一的读者会get到他呢
在精疲力竭的时候
就这些小小的乐趣
这些小小的自我麻醉
在支撑着再继续往下走吧
读书肯定是稍微有一些些门槛
就是每个时代有的人喜欢唐诗
有的人更喜欢宋诗
喜欢唐诗的人
他不会把宋诗全部给烧了
喜欢宋诗的人不至于说不喜欢唐诗
然后就把唐诗全给灭掉
我想每本书都有他的气场吧
都在吸引他的同类
作为编辑的话
我一直在等一套这样的书
书其实也是很容易过时的
我为什么在等这套书
因为我觉得这套书不仅我现在可以看
过去20年之后
我还是可以去看他
吉川在中国诗史里面的一句话
说到说中国没有产生莎士比亚这样的人物
但是西洋也没有产生司马迁和杜甫
能够服务他的话
我觉得编剧生涯是一个
让我少了很多遗憾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