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密集出台半导体扶持政策 Vs. 权威调研机构预测2023年衰退恐难避免

▎权威调研机构预测2023年恐将衰退,各国政府却密集出台半导体扶持政策
继2021年超25%的增长后,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会有多大的增长?三家全球权威调研机构近期均做出预测。WSTS预测增长率为8.8%;IC Insights预测为11%;Future Horizons预计2022年将有的约10%的增长,但2023年是否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还是会突然出现负增长而导致周期性衰退?
三大机构为何预测2023年衰退恐难避免
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统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25.6%,而2020年为6.8%。这是自2010年31.8%的增长后,11年来最大的增长,使得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5530亿美元。预测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有8.8%的增长,达到6010亿美元,传感器和逻辑器件增长最为明显,预计超过10%。
IC Insights的统计和预测要比WSTS乐观一点。2021年的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拉动了半导体各个类别出货量的增长,带来了25%的整体增长,让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6140亿美元。2022年整体市场增长为11%,将达到6806亿美元,其中IC类别为5651亿美元,而O-S-D类别为1155亿美元。

拥有50年半导体行业分析经验的英国Future Horizons公司创始人兼CEO Malcolm Penn在最近的IFS2022会议上分享了他对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分析和预测,2022年增长率将在4%-14%区间,市场规模为5754亿至6307亿美元。

Malcolm Penn认为,自从1961年首次出现周期性衰退以来,全球半导体市场已经出现过16次衰退。每一次衰退之前都会出现快速增长的现象,2021年出现26%的增长其实并不罕见,2010年的增长曾高达32%。尽管2020下半年出现芯片短缺,到现在没有好转迹象,但2023年行业衰退恐难避免。
无论元宇宙、5G、AI、新能源车还是IoT,这些新兴应用的需求因素已经体现在半导体市场的风云变幻之中,很难带来半导体市场的突然上升或下降。肆虐全球并仍在持续的新冠疫情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先进技术出口限制是特殊的外在因素,但也不足以颠覆半导体行业长期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从晶圆制造的资本开支(CapEx)变化可以确定这一断言。由于市场需求的旺盛以及厂商库存的调整,目前半导体的出货量已经出现通胀,半导体公司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有可能过于乐观,而导致市场需求的扭曲。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预期需求会超过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晶圆制造的资本开支相对半导体销售总额的比例也出现了明显升高趋势。一旦供应达到与需求相当的水平,整个市场就会出现暴跌。
供应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竞争市场最基本的运行规律,过去60年世界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半导体行业的运行规律始终没有改变,第17次会半导体市场的衰退已经不可避免,这只是时间问题。
不确定的市场形势下,各国密集出台半导体扶持政策是为哪般?
尽管行业趋势雾里看花,激增的B面是否大踏步衰?在不确定的市场形势下,各国政府密集出台半导体扶持政策。
2月8日,欧盟正式公布了《芯片法案(草案)》,计划总共投入430亿欧元,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目前,欧盟生产的芯片占全球市场份额不到10%,欧盟希望通过《芯片法案》,到2030年把市场份额翻一番,生产出全球20%的芯片。
巧的是,2月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其中包括投向半导体行业约520亿美元拨款和补贴,扩大美国本土芯片产能。所以,外界也把《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叫做“芯片法案”。
针对美国版“芯片法案”,欧盟委员会官员表示,像英特尔、台积电这些有意向到欧洲投资建厂的芯片厂商,欧盟可提供的补贴将与美国政府提供的补贴相当。不过,欧盟会避免与美国之间出现“补贴竞赛”。
那么,各国为何在当前这个时点密集出台针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这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知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线上需求激增、技术升级迭代芯片用量翻倍、停工停产导致的产能供应不足,以及贸易摩擦不断发生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均对半导体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甚至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从长远看,各国想通过扼守芯片产业链制高点,在大国博弈中占得先机;从短期看,则是想通过在本土扩大产能,尽快解决缺芯问题。
芯片产业链有超长的链路,需求端的变化没有办法及时传导到生产端,就算传导到生产端也无法马上扩产,芯片生产系统存在比较严重的反馈延迟。很多欧美半导体公司因不能承担半导体制造业的重资产、高投入需求,采用轻资产的IC设计公司形态。但是随着缺芯问题等的出现,这些企业开始意识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一定比例的晶圆制造产能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各国将半导体制造作为支持重点的主要原因。至于将先进工艺列为重中之重,是因为欧洲缺乏先进工艺的产能,美国在先进工艺上也被台积电所超越,美欧各国希望把这块短板补上。
另一方面,要面对真正难以预测的需求和极度分散的市场。5G普及之后,数字化时代突然加速,工业物联网、自动驾驶、全屋智能等等一起涌来,恨不得给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贴一颗芯片才好。例如汽车行业来说,一辆传统燃油车需要各类型号的芯片共五六百颗,而现在一辆30万元价位的电动车,芯片需求是传统燃油车的2~3倍,也就是1200~1700颗。未来实现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之后,需要的芯片数量还会暴涨。而这些新需求,不需要用于手机、电脑的3nm、5nm先进制程工艺;成熟的90nm就够用,28nm都有些轻奢。这一轮缺芯,最缺的其实不是先进制程芯片,而是90nm以上的成熟制程。种类上面,模拟芯片、传感器芯片、MCU芯片,啥啥都缺。
数量和种类的同时暴涨,导致芯片需求的“寒武纪大爆发”。在这个阶段,业界想要去预测一年之后市场的芯片需求,几乎不可能。那么,在数量和种类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单纯靠扩产能,很难解决缺芯问题。扩哪种芯片的产能?每种扩多少?只能靠拍脑袋。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一两年之后,某些芯片产能严重过剩,而某些芯片还是严重短缺。
过度强调本土供应链安全,有悖全球化趋势
反馈延迟,导致系统出现了要么太热、要么太冷的震荡。芯片行业也具有从供不应求到供应过剩的景气衰退周期,这个周期大概是3年。上一轮完整周期是2016~2019年,到2020年时,正好是又一轮芯片供应紧张的开始。
虽然各国的扶持政策在解决当前存在的产业链供应链问题上,不会有太大作用,然而这样密集的政策出台频率势必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半导体是一个全球产业链分工极其成熟的产业,但在政治因素以及全球缺芯的影响下,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建立加强本土供应链,保证供应链安全,这有悖于半导体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半导体协会表示:“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加强本国半导体产业链供应多元化和自主性,以增强对关键技术的控制权。长此以往,半导体的全球供应链有脱钩的风险,必然会造成全球半导体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使全球半导体行业,特别是供应链持续处于动荡和不确定之中。据业界评估,如果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分裂,全球产业界需要增加5000亿到1万亿美元的额外投资,并且会导致半导体产品35%~65%成本增加,进而传导到相关产业,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