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雄鹰帝国—第六纪元(SEA)背景介绍 法兰西帝国

2020-08-04 20:23 作者:鵐-瓦里庇利斯-水月  | 我要投稿

共和国在呼唤我们-La République nous appelle
我们要么胜利要么灭亡-Sachons vaincre ou sachons périr
法国人必须为她活着-Un Français doit vivre pour elle
法国人必须为他死-Pour elle un Français doit mourir.
法国人必须为她活着-Un Français doit vivre pour elle
法国人必须为他死-Pour elle un Français doit mourir

法兰西帝国国歌出征颂


1813年10月20日,莱比锡。

拿破仑安静的骑着他的爱马经过这片战场,在过去的三天中,二十多万法军和三十万反法联军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此时的法军已经败走沙俄,在数十万的法军被击败后,普鲁士选择即可背弃与法国的同盟重新加入反法同盟。然而拿破仑很快卷土重来,率领着近三十万新兵和西班牙的援军重返中欧。虽然他已不是欧洲的皇帝,但他仍是那个在土伦、曼图亚、奥斯特里茨大放光彩的将军。在吕岑、包岑,以及刚刚的莱比锡战役中,他都成功击败了人数更多的俄奥普联军。莱比锡替代了奥斯特里茨成为了新的传奇。沙俄和普鲁士经过此战已经精疲力尽,渴望和平。然而同样渴望和平的也包括法国一方,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七世发来信件称:西班牙必须在年末前退出战争,他们已经完全支撑不下去了,并威胁如果法国不同意,西班牙会选择加入反法同盟。德意志各地对法国统治的反抗愈发强烈,各个将军、大臣、甚至连皇后和自己的兄弟们也纷纷劝说皇帝选择和平。拿破仑也深感此时法国也无力支撑,至少现在在谈判桌上他还能占据优势。最终,拿破仑同意了梅特涅的条件,选择了和反法同盟达成“永久的和平”:除“天然疆界”之外的土地全部归还各国,德意志诸国也承认了法国对于莱茵兰的控制。华沙归还普鲁士,奥地利重新领导德意志,俄罗斯获得芬兰。欧洲重归和平,法兰西虽败未亡。

和平的帝国

当各国都收剑入鞘后,重归和平后。沙皇亚历山大牵头建立了神圣同盟(注:不是一战前的那个,不过一战的神圣同盟本质上是对这个的重建)。欧洲各国纷纷加入,表面上是为了“维护耶稣的公正、慈爱及和平”。然而事实上,这是个旨在压制大革命思想和拿破仑帝国的军事组织。对此,屡次击败反法同盟,看似战无不胜的拿破仑也不得不服软,履行他“不再发动战争”的誓言,将注意力转移回了法国本土上。拿破仑放弃了战争,放弃了征服欧洲,他只想保有法国。。“我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巩固我的帝位,这是全体人民赋予我的,现在又把它重新交给了我。我要将把它建立在不可动摇的基础之上,然后在将来的某一天留给我的儿子……为了实现这一重大而又神圣的目的,持久的和平乃是必需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心中最为向往的,莫过于与所有的国家和平相处。”他在一次和梅特涅的谈话时说道。

除了和平,另一个法国人已经近乎遗忘的东西也回到了法兰西:立宪君主制。拿破仑重组了国民议会,设立了首相制度——虽然首相是由皇帝任命的。或许是为了安抚战败的百姓,加强统治;也或许是皇帝的思想又变回了那个雅各宾主义者。他选择了尊崇民意,暴君变回了革命之子:封建爵位被取消了,只剩下了名誉头衔;不得随意撤换任何人的法官;非经法律手续,不得拘捕或放逐任何人;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完全禁止猎杀巫女和对犹太人的迫害;取消以前参议院的特权;议事公开化;设立参议院和下议院,两院都可以制定法律,否决预算;内阁成员须向议会负责;法律解释权属于议会;贵族必须获得了一至两次军事胜利之后,他的后嗣才可以继承他的头衔。在新任参议院议长,老牌民主主义者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的帮助下,一个专制君主起草了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宪法。

邦雅曼·贡斯当(Benjamin Constant)

然而,这对于欧洲各国而言事实上是个隐患,三色旗下的法兰西帝国作为一个革命思想的中心,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他国家。1820年,西班牙革命,革命者请求波拿巴家族带着他们的宪法入驻马德里;1825年12月,曾经与法军敌对的俄军军官受到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发动了十二月党革命;1826年,撒丁尼亚革命,士兵们高举的正是当年的绿白红三色旗;1830年11月华沙,反对沙皇的革命者高呼“拿破仑万岁!波兰王万岁!”。在意大利,德意志,甚至在波兰和瑞士。新的拿破仑崇拜正在蔓延,维也纳和伦敦的统治者都担忧着大革命思想的复兴,不断的警告拿破仑切勿轻举妄动。而法国确实在这些事件中保持着中立。参议院强烈的反对法国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而曾经迎战整个反法同盟的皇帝也只对这些革命者表示了最轻微的支持,他很清楚法国此时无力对抗神圣同盟,法国现在需要的和平与发展。

发展的帝国

1832年,法兰西第一位皇帝在杜伊勒里宫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儿子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继位,即拿破仑二世。拿破仑二世是个出色了军人和猎人,还是个优秀的学者,不过他并不是个优秀的领导者,他对于政治并无天赋,也不敢兴趣。所以在更多时候,他都将事件交给自己的首相和堂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管理。

帝国首相夏尔-路易-拿破仑·波拿巴(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他是前荷兰国王,路易·波拿巴之子,日后法兰西的三朝元老

伴随皇帝西去的,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是工业上的。伴随着差分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不断改进,蒸汽时代开幕了。而这正是夏尔-路易大展身手的机会。他修建铁路,投资产业,全力发展经济,使得法国快速工业化。这些政策再加上人口逐渐恢复,法兰西的经济开始愈发繁荣,货币供应增加,物价稳定上升。同时大力发展对北非殖民地的本土化,鼓励法国人移民和当地人法兰西化。同时通过与埃律西昂的同盟,两个帝国之间签订了大量关税条约,不仅使得法国的产品得以对外出售,还吸引了不少外资进驻。还透过支持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并保障老年人和病弱人士的生活。此时的法兰西可谓欣欣向荣。1849年在巴黎举办第一届万国博览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标注着帝国以从拿破仑战争中回复恢复出来,开始了新的时代。

不过在政治上,法兰西却呈现出另一个景象,夏尔-路易扶持了极度保皇的波拿巴党作为自己的政治力量,在参议院里不断通过对首相有利的法案,在1846年通过了新宪法,该宪法保留了民选议会,重建了普选权,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将全部行政权与立法权授予总统。使得参议院的权力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实权完全由夏尔-路易和弗朗索瓦皇帝所掌握。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而帝国常年在外交上的和平也被视作是软弱的象征,尤其是夏尔-路易选择维持维也纳体系,这一伴随法兰西失败所诞生的产物被认为是耻辱的象征。在政治愈发倒退,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和外交上的无能的影响下,1850年的五月一日,巴黎的革命爆发了,虽然这场革命最终被镇压,但皇帝也不得不通过《1850宪法》,改组参议院为国民议会,允许议会自由举行辩论,出版会议记录,放宽审查制度。法兰西的政治又重新回到了“自由帝国”时代。

不过相比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在“万国之春”中受到的影响还算是轻的,同时期的欧洲许多国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动乱中,其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德意志:在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奥地利大公斐迪南五世(Ferdinand Ⅴ)退位,其子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加冕为新的奥地利大公,同时接受了“大德意志式”统一的方案,成为了德意志联邦的皇帝。整个松散的德意志诸国瞬间成为了个较为团结的联盟体,这对法国无疑是巨大的威胁。法国开始寻求对抗德意志地区的策略。

欧洲宪兵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场俄国与奥斯曼的战争最终演变为法国与俄国之间的对决,这场战争以奥斯曼的胜利而告终,俄国退出克里米亚、摩尔达维亚和卡尔斯。这场战争也象征着法国开始重回世界舞台,并参与到重新分配欧洲版图的事业中。

1862年,埃率西昂内战,拿破仑二世指派自己的弟弟夏尔·盖乌斯·波拿巴带领干涉军援助罗马元老院,很快法军就占领了埃率西亚。1864年7月5日,法国军队在萨拉托加(Saratoga)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了罗马皇帝伊琳娜的军队。1865年。内战结束,元老院方获得胜利。拥有帕列奥略血统的盖乌斯被扶持上埃率西昂皇位,法国也借此加固了和埃率西昂之间的关系。

也是在1865年,拿破仑二世因严重胃溃烂而逝世,其子皮埃尔·约瑟夫·拿破仑·波拿巴(Pierre Joseph Napoléon Bonaparte)继位。拿破仑三世登基后普鲁士与奥地利爆发了战争,为了削弱奥地利他果断宣布出兵援助普鲁士不久后皮埃蒙特开始了统一意大利的行动。在获得了尼斯和不会入侵那不勒斯的承诺后,默许了意大利王国入侵教皇国周边的土地,以求意大利能与奥地利为敌。然而,在这一番操作之后,皮埃尔尴尬的发现,他实际上为法国塑造了两个敌人:意大利谋求民族统一,对法国拥有的尼斯和其盟友那不勒斯蠢蠢欲动;而普鲁士则意图夺取法国手中的莱茵兰地区,两个对法国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出乎意料——或者说不得以的——与自己的老对手奥地利合作,以限制普鲁士的扩张。

1870年,西班牙政局再度陷入混乱,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为私生活放荡,政局混乱而被推翻,致使王位虚悬。西班牙的内阁会议决定寻找适合的继承者,最终以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有远亲关系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当选成为西班牙国王,他秘密的前往了马德里,并于7月加冕为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当加冕仪式举行后,法兰西举国哗然,现在他们真的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皮埃尔于是选择将流亡的王子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 el Pacificador)迎入杜伊勒里宫,并以为其夺回王位为由对西班牙发动战争。普鲁士随后也对法国宣战,第二次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由于法国的战场一分为二,在北方法军遭到普军的全力进攻,普鲁士47万大军越过莱茵河,与法军展开交战,起初取得一定战果,但在法军莱茵军团指挥官约瑟夫·拿破仑·内伊(Joseph Napoléon Ney)的指挥下,法军选择主力有计划地撤向战区纵深,与普鲁士军队打起机动战,普军主力也未能充分展开,不能连续进攻,乘胜追击。而法军虽战前准备不足,但主力并未受到普军的重大打击,损失有限。不久在南锡战场,法军以优势兵力大胜普鲁士军队,开始转守为攻。

而在南线战局似乎就简单的多了,由于西班牙常年动乱的政局,军队训练、武器、战术完全不能和法军相提并论,法军势如破竹,开战三个月后就兵临马德里城下,12月16日,西班牙政府选择与法军合谈,1月28日,西班牙投降。普鲁士也随即宣布与法军停火。

战后根据马德里合约,阿方索十二世成功复辟,普鲁士和法国之间则只是调整了些边界,莱茵兰境内的“德意志人”还被有序“送回”德意志地区。

商讨和平协议时的双方代表:法兰西首相夏尔-路易和普鲁士宰相俾斯麦

当欧陆重归和平之时,法兰西的国力已然达到巅峰,然而伴随着普意俄三国组建帝国同盟,帝国的未来似乎仍旧不稳...

“决不让敌人通过”(Ils ne passeront pas)

1920年5月末。葡萄牙国王路易斯三世(Luís III)突然去世,全欧洲都处于一片混乱中,他死的可以说恰当好处,但又不是时候。此时各国都早已摩拳擦掌,准备战争。但似乎所有人都还未真正准备结束“美好时代”(Belle Époque)的和平。阿方索十三世宣称自己王位的电文中也只是以最轻微的语气告知葡萄牙政府只需要承认他作为君主即可。然而当葡萄牙拒绝西班牙的最后通牒时,从美泉宫到杜伊勒里宫再到夏洛滕堡宫都像各部队下达了总动员的命令。6月5日,西班牙军队开始集结于葡萄牙边境,英普意俄则联合对西班牙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其撤回边境。7月2日,西班牙军队开始对普军发动进攻。7月7日,最后通牒到期,帝国联盟对西班牙宣战,随后神圣同盟在巴黎正式联合对联盟宣战,世界大战拉开序幕。

从战略地图上来看,神圣同盟显得较为被动:奥地利被普意俄三面包围,法兰西也在战略上存在英普意三条阵线,因此普军统帅约翰尼斯·冯·泽克特的计划便是联合意俄两军快速进军维也纳,同时在法军阵线上的科布伦茨集中突击,与英军在诺曼底或布列塔尼地区的登录和意军在南方的攻势相呼应,尽快入主巴黎。随后待这两国退出战争后再进攻西班牙。

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 (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在战争开头的一个月里,情况确实如泽克特所计划的那样,帝国联盟占领了慕尼黑和维也纳,普军也击败了莱茵河防线一路突进至列日、纳慕尔地区,然而自此普军在前线就死水般僵持住了。普鲁士的后勤难以应对如此长的阵线,而英军的大规模登录也以失败告终,意军更是只推进了不到八公里就被击退,而法军的主力则部署在了南德对帝国联盟的后方发动了进攻,重新收复了格拉茨。战争双方在包围和反包围中来回变化,联盟军在南德意志的占领区也不断的遭受游击队的袭击,而大规模的立体防御工事和各种新式武器的投入使得这场战争的伤亡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在冬季到来之前的三个月内各国已经损失了超过300万的兵力(要知道SEA里还是有魔法医疗的)。伴随着西线战况陷入僵局,双方开始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而在巴尔干,奥地利和保加利亚还在艰难的对抗帝国联盟的围攻。

1921年—1925年是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德军都把1922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发动了三次大型的陆上战役,即西线的“济韦突击”、西南线的“卡尔斯鲁厄战役”和南线的“匈牙利战役”,意图切断法奥的之间的补给线,然而并没有成功。在济韦战役中,普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和坦克,对法军实施重点突击,法军则以火炮还击,在10个月交战中,双方共投入400万兵力,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最终法军损失51.2万人,德军损失49.7万人,法军最终取得了在这场绞肉机上的胜利。在卡尔斯鲁厄的阵地上,普军在一周内丧失60万多的兵力,却仅仅向前推进不到八公里。而在海上,由英普法西四国于拉芒什海峡爆发的大规模海战则以英军的微弱优势胜出,这场超过400艘水面舰船(其中有超过110艘主力舰和5艘航空母舰)奠定了战后的海战格局,也确立英国在英吉利海和北海的制海权,然而法兰西和西板牙的海军依旧在大西洋外海上航线着,不断击沉英军的商船,使得英国陷入粮食短缺的恐惧之中,再加上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独立运动与布列塔尼登录的惨败,不列颠选择与神圣同盟停火并退出战争。此举无异于为帝国联盟的覆灭开始了倒计时,卡尔玛随即对日德兰半岛发动进攻。普鲁士被迫三面受敌。

如废土版的战场

1926年-1928年战争迈入第三个阶段,由于英国的退出与埃率西昂的参战,法军的战线得以被大量有生力量填充,1926年末,法军在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的指挥下发动皇帝会战(Bataille de l 'empereur),开始了大规模反攻。在南面法军在欧仁·路易(Eugène Louis)的率领下越过阿尔卑斯山发动攻势,占领了意大利王国首都都灵,1927年4月,俄罗斯革命,俄罗斯共和国退出一战;9月15日意大利投降;12月8日,因国内的罢工运动和军队溃败,奥斯曼帝国投降;次年4月,同盟军跨过易北河;1928年8月24日,普鲁士帝国正式宣布投降,普鲁士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欧仁亲王 欧仁·路易·让·约瑟夫·波拿巴(Eugène Louis Jean Joseph Bonaparte)前首相夏尔-路易之子

战胜国的阴影

当时任法国首相乔治·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在柏林合约上签字时,法国几乎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东西:肢解普鲁士和意大利;在威斯特法利亚和皮埃蒙特重建威斯特法伦和意大利王国以作为法国的缓冲国;收回英属诺曼底群岛;以及数量惊人的战争赔款:法国可以在每年受到来自普英俄等国超过687万英镑的赔款。

乔治·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

借助一战的胜利,法国成为了外交和国力上的欧洲第一强国,法国利用外交控制着皮埃蒙特和西德意志这两大前战败国的工业区,同时利用战败国的赔款和工业转移重建了遭到重创的工业区,相较于神圣同盟的其他成员,法国在经济上的恢复还是比较迅速的。然而另一方面,这场造成了超过4000万人伤亡的血腥战争使得法国青壮年男子二分之一战死或伤残。几乎整整一代的法国男儿都牺牲到了战场上,人口状况极具恶化,人口年轻一代对战争抱有一种奇特的态度:他们抱有着对战争残酷的恐惧,对和平生活的迷恋。但他们又渴望着“像夺取他们父母生命的敌人复仇”。又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影响,法国(事实上其他战胜国也一样)社会开始右翼化。

战争刚结束时,皇帝拿破仑五世出于安抚政局,恢复经济等想法,把法国的税收降的相当低。而战争债券兑现和退伍金的发放使得许多法国人非富即贵,他们开始在骄奢侈靡中挥霍度过战后第一个五年(1928-1933),这段“奢华岁月”(Temps de luxe)仿佛让人们回到了一战前的时光。然而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可以靠存款和借贷过日子的时代结束了。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而大规模的社会混乱产生深刻的政治影响,左翼和右翼互相指责,然后又共同指责政府无力应对危机,虽然现实确实如此——拿破仑五世已经处于半残疾状态,可能是由于战时爆发的意大利亚流感。他下达了许多具有争议的决定,包括允许威斯特法伦加入德意志联邦,这些决定极大的导致了百姓对皇室和政府的不信任,到了1935年,法国的许多地区已经不存在“秩序”一词,左翼和右翼往往直接袭击政府部门,或是袭击军用设施,或是占领街头建立壁垒,甚至是直接在街头互相对射。此时的法兰西正处于危急之中,摄政王路易·热罗姆·波拿巴和首相拉·罗克都认为此时的社会现状完全不利于法兰西,但要引导国家驶向那个方向以走出困境,两人之间的分歧巨大...

摄政王路易·热罗姆·维克多·埃曼努埃尔·利奥波德·马里·波拿巴(Louis Jérôme Victor Emmanuel Léopold Marie Bonaparte)曾经的威斯特法利亚国王热罗姆·波拿巴的后代

法国的外交据说也不乐观,虽然普鲁士和意大利失去了对法国的威胁,但如今法国的外交局势甚至还不如一战前:英国虽然被削弱但仍反对法国,势要夺回他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一切;新上台的西班牙长枪党极度敌视法兰西;奥地利致力于统一德意志的事业,而这势必会对法国造成威胁;卡尔玛意图保持中立,同时在欧洲玩战略平衡,牵制法国的扩张;最大盟友埃律西昂如今自顾不暇;而在东欧和巴尔干还诞生了一些敌视所有君主制国家的红色政权。对于这个世界超级大国而言,未来如何尚无定数,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柏林体系的崩溃已成定局,而法国将在这场危机中势必会成为原爆点...

法国的部分设定参见↑

一个小东西,SEA中法兰西帝国、埃律西昂帝国和法国境内的某个小亲王国的世袭谱




雄鹰帝国—第六纪元(SEA)背景介绍 法兰西帝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