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笔记】续“语法化”专题
比较以下的“都”: ①这场考试,她[都]及格了。 ②[都]什么时候了,还磨磨蹭蹭的。 ③等你来了,黄花菜[都]凉了。 “都”原本表示范围统括之义,无一例外地指向集合中的元素。 对于①,可以还原为“这场考试,连她都及格了”的形式,只是完成了有标记到无标记的发展。而在意义上,则是在“考生”这个集合的众多成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成员作为评价的基准,这说明了集合成员之间存有“级差序列”(scale sequence)。如果从类型+认知的角度,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认知方式,现代汉语有之,其他语言少见。(?) 对于②和③,“都”表示程度,而且处于“都…了”的句式之中,有一种变化完成之后的主观评价的意味。另见: ⑤[都]大姑娘了。⑥[都]12点了。 如此,“了”与“都”的共现也就标记着某种质变的产生。相比之下,①中“都”的单用则是反映某种量的尺度。不过,无论是具有“量”还是“质”的基础,这两种“都”的特殊用法都在对于级差序列的代表成员有所选取方面取得了相似的一致性,是“主观化”的产物,意义演化顺序可能是:“遍指”>“基准”>“程度” “词汇化”是产生新词的重要手段之一。除此以外,还有词法构造、短语缩略、另造新词、外来借词等手段。“词汇化”又是“语法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汉语语法化项的出现依次为“短语>词>词内成分>粘着形式”。 “词汇化程度”的判别标准:中间能否插入,形式能否扩展,整体意义是否等于部分的叠加。 e.g. “回头”的词汇化 ①她[回头]看了我一眼。 ②别[回头]! ③现在[回头]想想大学生活,十分感慨。 ④这件事[回头]再说吧。 ⑤你路上小心着点,[回头]再丢喽。 ⑥[回头]见! “回头”本义正如①所示,其完整的形式可以写为“回过头来”,是一个具有离合词属性的动作,易于激活在空间上“前→后”的认知图式,即“向后看”的意思。逐渐地,“回头”从离合词凝固成典型的动词,如②,说成“别回过头来”就不成话,在语用上也有损那种短促有力的命令口气。③的“回头”从“向后看”的空间义映射到时间义,表示“从现在向过去看”;④的“回头”恰与之相反,表示“从现在向未来看”。但②→③④,“回头”发生了词性的类变以及词义的引申:从动作属性较强的主要动词变为“回头+VP”结构中的次要动词或副动词。(p.s.由于①中的“回头”是离合动词,“回头+VP”并不具有稳定性,可以断开成为两个小句如“她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此时“回头”和“VP”也就没有绝对的主次关系。)⑤的说法常见于北京口语,“回头”表示提醒听话人提防某种不如意的可能性的意味,是一个情态副词。似乎也可以说成“别回头弄丢了”,肯定式与否定式同义,就像“好热闹”和“好不热闹”,是典型的主观评价决定语义指向的分布现象。⑥也可省说为“回见”,今天在互联网上交际,也多用“回聊”,省说是“回头见”受到双音节化的制约的结果。这里的“回头”也是表示时间,但绝无动词的意味了。那么,它是时间名词还是时间副词呢?如果从语法化的基本发展线索来预测,只能是虚化程度更高的时间副词;如果从其他平行结构中的时间名词的功能来看,像“明天见”“周一见”,似乎“回头”又可以是时间名词?可是,像“待会儿见”这种也是“时间副词+VP”的没办法解释。也就是说,把“回头”认定为“时间名词”仅仅满足了充分条件,而认定为“时间副词”的话,尚且可以从语法化角度得到必要的佐证。 e.g.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些未被收入的“X着” 借着、按着、趁着、冲着、仗着、随着、就着、当着、凭着、靠着(作为V的着→作为Prep的着) 1)“着”跟动词处于一个音步之中,可能转变为词内成分。2)“X着”结构的类推:e.g.比葫芦画瓢→比着葫芦画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