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著《清代八股文》读书笔记
本文观点来自邓云乡老先生,有问题找他去。
一、八股文诞生原因
1.汉字一字一词,天生能成对偶。
2.先圣无数经典的影响。
3.官府对考试固定标准的需求。
二、源流历史
1.发源于唐代“帖括”,即概括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释。唐虽取士于诗赋,仍有此科。
2.宋代王安石秉政后,不沿唐朝取士旧法,改用“经义”,考论语、孟子、诗、书、易。较于唐法之苦记,“经义”更重理解和发挥,是八股雏形。已有对仗工整之作,然不作严格要求。
3.元袭宋法,出题限于四书。尚未严格要求对仗。
4.明初诏立科举法,仍用“经义”。至成化年间,格律(对仗)严密、组织完整的八股文形式便乘定式,具于成文。
猜想:宋之经义本不求配偶,然时人擅诗,习于排偶,遂为定式。
5.清沿明制,考八股,谓之“制艺”,意即依规所作的“六艺”之“时艺”。后次废八股、科举,改学校。虽有反复,然日久而积弊弥深,终废之。
八股文约寿五百年,好死。
三、存废争议
1.吕留良,明末清初学者,作《真进士歌》斥八股,自注云“崇祯末,有人拟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妻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贴于朝堂。”将明亡之咎尽归八股,盖亡国郁愤之极,便乘了二极管。
2.清代八股之士,只读应试之书(四书、科举满分作文等等)者众,“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因为四书都是先秦的,乐)。你问他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谁,他一个读书人居然不知道,见识狭隘如此,能力可想而知。相对的,一些名满京城的饱学之士老想考功名了,却被科举体系拒之门外,令人感叹。
3.因此,有识的士人无论八股作得如何,往往都知其用而刺其弊。要员编起嘲讽八股的段子来也一套一套的,支持者反而少见于公牍。
4.但八股真如此不堪吗?在如此死板的绳尺下,为何“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却不断涌现呢?另外,当时某些八股支持者谓其能锻炼思力的说法,也值得思考。
四、八股文与科举考试的关系之一
1.对八股文最常见的误解是,八股文只是“敲门砖”,只求敷衍考官,一旦高中,辄可弃之。其实不然。例如说,翰林院的官吏会定期考试八股,以察学问有无荒疏,成绩不好,要被派到省上作地方官,叫“散馆”。
科举考试,按照功名从低到高的顺序:
1.秀才。秀才是最起码的功名,与试者要先获得童生的资格。县官布告考试日期后,欲考童生者向县衙署理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先三世是否为官等等,并要求同考五人互相担保非科举移民、非在丧、非冒名、非倡优皂隶直系子孙,方准应考。童生考县试和府试,各数场。首场为正场,考“四书”,即八股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文章每股画一勾标明,曰“勾股”。首场考罢,以成绩出榜,每五十名写成一圆圈,县试第一名谓之“案首”,府试第一名谓之“府案首”。首场之后的数场考试止为形式。童生没有年龄限制,如范进,五十四岁仍是童生。
中童生后,才能参加秀才考试,因考官“学政”为京城翰林院钦差,叫做“院试”。学政巡历各府,除了院试,还要主持“岁”“科”二试。岁试考察秀才是否懈怠学问,科试决定秀才能否到省上考举人,二者同样考八股和试帖诗,每三年一试,三次不参加,取消秀才资格。
2.举人。秀才考举人谓之“乡试”,于每三年中秋前后,曰“正科”;逢庆典加试一科,曰“恩科”。康熙十年后,乡试考官专用进士出身,乾隆后,正副考官都要先经御试选拔。乡试三场,分别考八股三篇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但成绩全看八股。每场皆凌晨进场、次日下午出场,考一场休一天。阅卷时有两份,一份是专人朱笔所抄,以防考官识别字迹而舞弊,曰“朱卷”;一份试卷原本,决定名次后核对“朱卷”,叫“墨卷”。文章先抄送阅卷官,若不入眼则判为“落卷”,觉得好才送给正副主考,叫“荐卷”。评卷靠考官主观,然中举的试卷会刊刻公开售卖,若得“解元”者不受公认,考官是可能掉脑袋的。中了举人才算得了半个官身,所谓“我已是举人,那些穷酸的秀才不过一群蝼蚁”者是也。
3.进士。中举后,来年春天则可赴京会试,旅费由公家支付,故称“公车”。和乡试一样,会试也有正科与恩科(encore!)(划掉),也考三场,成绩也以首场八股为主。中进士后,便可等待补缺了;不中,可隔三年再考,再不中再隔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活到老考到老。
4.殿试。会试榜上有名则参加殿试,只有一次机会,考策问及试帖诗,不考八股。名次排作三甲,只有荣誉的分别,对仕途冇卵用。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叫会元,殿试第一曰状元,连得这三次第一,谓之连中三元。
五、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关系之二
1.合理性与公平性之衡估。①给社会中下层提供一个和高门子弟竞争的平台,较于九品中正等较为公平;但教育资源、天分等等终究有别,有少年科第,自然就有老而不中的。②各地榜上名额为定数,其参考者人数、水平却各不相同,导致各地考试难度迥异。边远之地参考人数甚至不足名额,文章只要破题,就算不完篇也能榜上题名;而文风发达之地,考生甚众,佳作无数,脱颖而出便难上加难。③试卷一多,阅卷官便开始敷衍,很多试卷扫了两眼就乱作批点,动辄判为“落卷”扔进大纸篓。很多饱学盛名之士因为不幸遇上这种阅卷官,半辈子都考不中功名。
2.科举考试之艰苦性。①不限年龄,将读书人一辈子绑在独木桥上,老死不得脱身。②考试前后,冷天凌晨候场搜身冻成狗,热天考场一屋子汗臭;采购中饱私囊,考场席子脆桌子晃,发的砚台更是手感一坨史磨都磨不动,屋顶还tm漏雨;每考一场就坐一天的牢,抬头算作弊嫌疑、上撤硕算作弊嫌疑、喝口水还nm是作弊嫌疑,全记在本子上,改你的卷子要扣分;考完三场之后……哼,想逃?等卷子改完还要跪到本考官几前挨顿骂,骂完才准走。③中举人之前,每三年还有岁考科考,条件冇卵区别,考不好还要挨板子。
3.考试弊端及科场狱。①主考出题若字面不慎,被罗织出讥朝讽上的罪名,轻的一人罢官,重的全家杀头。②时已有成组织的作弊,事发者颇多,蒙混过关者又不知凡几。
六、八股文与私塾教育
近代之前,私塾教育是有史以来所有教育的主要形式。国家教育机构,大部分时间,只起管理考察作用。
1.私塾形式多样,有富户请家庭教师,有教师在公共房屋设帐,有一村一姓合请一位先生等。
2.教师水准不一,有只能教教蒙学的识字闲汉,有四书烂熟八股文不错的童生,有因种种原因不做官的进士。
3.而私塾学生的教育阶段可大致分为:
①识字启蒙。认读短句整齐、平仄互对、朗朗上口的蒙学读本,避开儿童贫乏的理解能力,着重锻炼其记忆力。
②读书背记。学生初步识字后,要将“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打好作八股文的基础,接着再读五经,同样要烂熟于胸。初读经典,都是老师读一句,孩子读一句,老师往往还要朱笔句读。领读句读二三十句,便放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到一定时间再叫回来背诵。孩子聪明背得快加码,鲁钝背得慢则下次少教两句。所谓“因材施教“。
③开笔作文。书读了一些,除了继续背书外,还要练大小楷、馆阁体等应试字体,每日放学前,还要做些对子,明辨四声。此后便要讲朱熹的注、读八股文选。
④修习八股。稍解四书与声韵后,就要开始学写八股了。塾师会从“破题“开始依次讲解每股的写法,直到“完篇”。学生这才算初步学会了八股,可以试着考童生了。
⑤考试。而有的学生。直到举人仍在私塾学习,便是私塾的高级阶段。
在有能力教授八股写法的私塾,以上五个不同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坐在一间教室里,好的塾师会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为学生各自安排教学计划。邓云乡老先生认为,这实际上体现出了八股文其天才教育的本质,并且断言“教育的本质永远是天才教育。”
七、八股文教育特征
1.背诵经典,反复温习,以富于韵律的朗读,在儿童时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声音记忆。
2.先朗读和记忆,不求甚解地提升阅读量,使其义自现。讲授经典、文章时,不讲文义,只讲在八股文中的应用。
3.文章即是八股,诗即是试帖,此外塾师一概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私塾先生自己高声朗诵《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迅哥儿说“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恐怕存了几分促狭的心思。
4.通过“对对子”,启发儿童运用文字,同步培养小学(文字、训诂、音韵)基础。
5. 八股文教育重视书写,自读书到退休每日都要练字,要求考场文字是“欧体赵面”的标准字体,即所谓“翰林字”“馆阁体”。卷面潦草,考官一眼都不会看。
6.认为看书用眼,读书用嘴;书又分正书闲书。
邓老先生认为,当今教育老师说得太多,学生自己领会的时间太少。
八、举例说明(模范作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题目。选自《论语·述而》)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破题不可呼圣贤以名,故代之以“能者“。)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三到五句,直呼诸人名号,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句数不限,首句后是孔子口气。)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试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入题/提比。“回乎“后为两股对子,句数不限。已2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点出题目。)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虚股。二股,亦可在中或后比之下;有不作者,则全文六股。已4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比。二股,轻笔议论。已6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中比之后过度者。)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比。二股,笔者可在此尽情驰骋。已8股,即所谓“八股文”。)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收结。倘有下文,则为“落下”。)
本文作者韩菼,选自乾隆时《钦定四书文(编者方苞)》。菼时钦定为八股文名家,此书即《高考满分作文》之流。
1.文章要代圣人立言,承题以下假托圣人口吻。通过该文体,迫使读书人思想努力贴近统治集团所虚构的“圣人”形象,达到驯化忠臣、限制思想的目的。
2.其命题也,只要摘自四书即可,未必能以理喻。题目或是一章书(长度不限,如《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凡二百言),或是半章,或两三章书一并作题(叫“连章题”),甚至有一类叫“截搭题”的,将不相干的词句强安在一处,作为题目。
3.所谓对比对比,凡有对子,必从两方面讨论,相互对照。
根据行文顺序:
1.破题是全文纲要,最见功底,题目不论长短,须一言以蔽之,并一分为二地作对立讨论;若题目只有一句残篇,则不可涉于上下。
2.承题即补充破题。
3.起讲开始摹仿圣人口吻,即所谓“入口气”(相声叫“入活”)。
4.起比/提比,一副长对子,承前启后。八股的对子,要平仄相对,意蕴工稳,但节奏自然,不能用四六骈文;为仿圣人口吻,典故必出于经书正史,不得作风花雪月之语。
5.虚比,明宪宗成化后规定,提比下须有此一组长对子。清时不作硬性规定,于是很多八股文止六股。
6.中比,主要的论述段。
7.过接。承前启后,从理至情一转攻势。
8.后比,抒发感情,留有余味。
9.大结/束股(明)。一笔而收。
所以说八股,不是说由八个部分组成,而是默认有四副对子共八股——前人道练习八股利于作旧诗,或之谓也。提中后三股之间,会任意穿插三五句,以为过渡;每股文章也未必只有两股一副对子,只要在六百字左右,是时见几股对子赘生的;又可见八股并非完全之刻板机械。八股文虽有种种限制,但水准仍远出于高考作文(废话),读之知其用世与性灵。镣铐下的舞蹈,究竟还是舞蹈。
九、十章是八股的作品选,篇幅有限,自己去看。感想是八股考生💉💦🐮🍺,那长对子看着都难,我写个七言对都抠脑袋,整这玩意儿怕是脑浆子都干出来。
十一章谈作法,略读。一事有趣,记之:八股文出题限制不多,在四书中即可,但年年考年年考,四书被他们搞得出无可出,有时考题复用,就有人就要赌命套作成文。一旦套作中榜者被检举,考官是要进去的。于是为了杜绝套作,他们便出了许多偏题怪题,除了类似“上九潜龙勿用”的批话,还有《百亩之粪》等难登大雅的。更有甚者出了个蛋,或者说句读圈点用的“○”,已经就不是人话了——然后考生就硬编出了许多题为“○”的八股佳作。
科举,你好强大!科举,令人敬畏!
十二、清代八股文特征
1.规定的最大字数渐长。初以五百五十字为限,最后增长到最多七百字。
2.明八股有“大结”,清废,以其易于暗号舞弊,更以其易于发挥讽刺清廷。
3.“临场不讳”(李贺狂喜),即考场出题与作文皆不避不吉。当然如果犯文字狱你还是要掉脑袋(大嘘)。
4.题目明文规定次序,一种首题中庸次题论语三题孟子,一种首题大学次题论语三题孟子。
5.明文允许截搭题。明代即有截搭题,清朝才成法定题例。
6.明朝无钦定八股文集,直到清乾隆初,方苞(人名。我开始想念竖版书里的横线了,这种实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不推广)才奉敕编了《钦定四书文》,后收入四库全书。选明朝文四集,清朝文四集。
7.雍正时,钦定八股文标准为“清真雅正”。根本就是说些空话让下面去猜,看似高屋建瓴,实则不知所云……我不好说。
8.乡试会试之后,会派官“磨勘”,重新研究中榜的卷子,有问题追究,没问题也要观察时人文风和思想动态,乾隆尤其重视。但磨勘官也是人,因此而生的冤狱不知凡几。
十三、八股文与古文
邓云乡先生认为:
1.八股文的“文”,不应该以现代“文学”、即“literature”的观点理解,而是以传统的“物相杂故曰文”“文质彬彬”的含义。
2.看待八股文,要从文化考试、学习作文、科举考试三方面看待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视之为选拔体系,与古代文学切割开来。即便当代公认的清代散文名篇《项脊轩志》中,结构上也一样有八股文的影子。
十四、八股文与写诗
1.试帖诗。试帖诗与八股同为首场,命题一平声韵,除童生作五言六韵,其余考试皆五言八韵。不得重字,不得出韵【因为以韵书(金人总结唐人的韵脚作为清人的标准,笑死)作为押韵标准,韵脚与口语读音不能说毫无关系,至少也是相去甚远,所以常有人出韵】、通押。诗题一则出自吏治相关成语,二则出自地方风光名句。因为试帖诗,时人才开始读一些诗史诸子的书。不过毕竟是选仕,成诗枯燥,少有什么旨趣。
试帖诗也有严格要求:一二联急点题眼,三联后不见题字,结构如四书文之八股——即八联对仗的五言排律,一联如一股。与八股一样不能轻佻,并且只要颂赋不要比兴。
2.试帖诗八韵,与八股的要求接近,因此,清诗名家往往有功名(其实我个人觉得还因为野狐禅的诗人作品难以存世……)。
3.同理,八股中缜密的风格也在清诗中有所体现。
十五、八股文与小说
1.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作者,是“明代制义八大家”之一。邓老爷子认为,这是八股文锻炼思力之又一证明。我基本认同,毕竟再好的天赋也是需要成长的,所谓锻炼说白了就是折磨自己,写作里还有比八股文更折磨人的吗。
2.蒲松龄,素有文名,八股写得嘎嘎好,就是不中举,七十一岁才援例补贡。写《聊斋志异》,头篇《考城隍》,考题和答题都是正儿八经的八股文思路,文末又略抒异史氏不中之郁愤,后文也对考官颇多嘲讽,但对八股文本身未作“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之类的攻击。
3.然后是我最喜欢的范进中举环节。吴敬梓,三代儒生,自己是做了一辈子秀才,作《儒林外史》,遍写儒林丑态。第三回写“周进”百般周折才中举进士,后来当了考官,心想要细看每张卷子,不屈真才,于是拿到老童生范进的卷子,看一遍是骂两遍是骂,看了三遍,才忽然觉得是天地之至文,如此想来不知多少范进一般的真才埋没了云云,可谓早期爽文。不过对于八股文本身,阿梓依然持肯定态度,还借笔下人物之口引了一段典中典:“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此外,书中还有如何作八股的文学理论,不过总有旱鸭子教人游泳的嫌疑,按下不表。
4.曹雪芹,与前两位不同,他们虽不进学,一时也是知名文学家,而曹雪芹虽也受过严格的八股文教育,但除了红楼梦实在未留下几条成体系的资料,以至于其身世都扑朔迷离。从红楼梦,一则能看出作者熟悉科举流程,下过一番苦功;二则可见其对八股文极为厌恶。
高鹗这个续写者又与前三者不同,二十五岁中举、三十二岁进士,可谓既得利益者,对科举八股的看法自与曹雪芹不同。于是后文又叫二玉研究八股——早期同人文ooc案例。
5.文康 费莫,镶红旗人,捐官。作《儿女英雄传》。因自己不是考试得官,颇为敬重八股所取士,小说中于是也大量描写角色习作讲析八股文。时人惟士识字,所以这类情节广受欢迎,我们看了恐怕只有抓头发。
十六、八股文谈趣
本章是一些清代科考段子。自己去看,很搞。此但总结两点:
1.考官权力太高,考试随意性很大,公平性存疑;2.常有心思死板的,作些废话文学,如“天地乃宇宙之乾坤”云云,所以尽管八股死板,得中的还是心思活泛者。
十七、历史作用试析
1.思想文化体系:一则出题限于四书,易学易考;二则使古往今来一切士子反之先秦、读一样书。于是古往今来一切士子都持相类之道德,贩夫走卒亦语孔孟,极大提高了凝聚力,为民族意识之觉醒作了铺垫。
2.教育体系:八股文教育,一则启蒙,二则锻炼思力,三则选拔士庶,客观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大量人才。此外,儒家常年统治思想,还使“用舍行藏”之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社会稳定。
十八、八股文的历史副作用
老生常谈,本觉无需赘言,又恐有洗地之嫌——老先生写这一章,大概是这个意思。
1.出题限于四书,亦有其蔽,即令考生无暇于读闲书,顾炎武所谓“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即在此“不焚之焚”。不过,这与清代学术极度繁荣的矛盾也不可忽视。
2.八股写空话、废话的卷子太多,许多士子只有空话,腹内其实草莽。
3.浪费士子精力。八股取士,一则难,二则不限次数。一举得中还则罢了,若是不中,读书人很难抵抗功名利禄的诱惑,往往一试不举则再试,再试不举则三战,皓首穷经,“一生有用之精神,尽消磨于无用之八股”。
4.八股束缚时人精神,使统治者便于操纵。
总结:八股文诞生于时代之需求,又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