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第一名学员回忆版)
2020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育明第一名学员回忆版)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
2019年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录取的学生中有5名是育明教育学员,占到一半左右。南开大学行管这几年复试线比较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真题灵活度越来越高了。
884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13-2014年卷),白钢、史卫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政策学》,王骚,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 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7行政管理学
《行政学》,沈亚平 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行政管理学》, 夏书章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行政管理学》 ,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版;
辅助资料
《全国行政管理考研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每年录取的考生中有近一半是育明学员,如此好的成绩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权威的内部信息,二是考前精准押题,三是给学生的全称规划和重点难点指导及答题技巧指导;初试辅导课程包括一对一辅导和视频课程,由在校教授授课(包括参考书重点讲解、真题讲解、答题技巧讲解、考试范围讲解、面试技巧讲解、申请材料讲解),具体登陆育明官网咨询或者登录“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自主购买课程进行学习。南开大学行政管理考研Q群:1077-1265-44
育明教育提示:
由于本章属于决策理论内容,极具专业性,所以有关本章考点的真题频繁出现在各大热门院校的专业课自命题试卷上,并且考察形式灵活,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都有涉及,答题语言上有一定程度的共通。
名词解释题:每个知识点首段+后述的任意一个小知识点
简答题:每个知识点首段+对应知识点的答语要点句+各自解释性话语
论述题:每个知识点全部内容+适当举例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真题考察该部分全部模型,在复习时掌握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2017年、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真题采用“试述某学者对政策科学的贡献”的问法出题,这就给考生们提个醒,在平时背记时除了对理论内容的记忆,也要对理论提出者或突出贡献者人名充分记忆。
2015年南开大学真题考察本章几个知识点的比较,谈区别和联系,该题型也要注意。
1.传统理性模型/完全理性模型(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2018年吉林大学论述题;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简答题;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简答题;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名词解释题;2013年辽宁大学;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名词解释题;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简答题;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论述题)
传统理型模型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的政策理论有着理性主义前期的深刻烙印,它认为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行为,达到目标有很多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案。
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的条件(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因为是整体,才会有一致性的价值判断。如果是群体就必然会出现价值判断的差异,因而在目标选择和最优认定方面产生分歧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决策者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结果。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传统理性模型中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3)对备选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
传统理性模型的前提假设的缺陷(限制条件)【论述题主要论述点】
(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2)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3)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主要表现在:
①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
②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4)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5)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2.有限理性模型(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2019年北京大学简答题: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说说这里的“理性”的含义,“有限理性”是“无理性”吗?;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2018年北京大学简答题;2018年吉林大学论述题;2018年中山大学名词解释题;2015年清华大学简答题;2015年南开大学论述题;2015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题;2012年、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论述题;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简答题;2015年湖南农业大学名词解释题;2014年厦门大学名词解释题;2014年重庆大学简答题;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名词解释题;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名词解释题;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简答题;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名词解释题;2010 年上海师范大学名词解释题)
有限理性模型,又称满意模型或次优模型,是指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
(1)在情报活动阶段
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
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
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先提出的且能够令人满意的方案往往就会被确定下来,而不再考虑其他方案。
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即满意决策或理性模型下的决策的基本问题):
(1)有限目标
决策并不能保证一开始就有十分明确的目标,环境又不允许我们等到目标完全明确之后再做选择。因此需要从主要的、紧迫的、明确的问题入手,边了解情况,边探索目标。
(2)期望水平
期望水平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环境条件和个人体验的变化而变化的。
为决策目标确定一个恰如其分的期望水平,是决策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应采取量化方法将期望水平明确地表达出来。
(3)搜索方法
搜索方法基于满意原则,搜索方法有:
①试探方法
在没有满意方案的情况下,提出探索性方案,选择若干试点进行试验,看是否满足期望水平。由此总结经验和教训,再设计下一步的备选方案。
②随机方法
没有满意方案的方案下,随机行动。
③折中方法
在决策有风险、实际情况复杂,又必须提出方案时,对相互冲突的方案折中。
④效益方法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选择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备选方案。
评价:有限理性模型为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做了比较真实的解释,为决策理论及其实践的开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3.渐进模型(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2019年中山大学名词解释题;2019年吉林大学简答题;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名词解释题;2019年北京邮电大学简答题;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答题;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名词解释题;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论述题;2015年、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答题;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简答题;2015年南开大学论述题;2014年中国矿业大学简答题;2013年湖南农业大学论述题;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简答题;2011年厦门大学论述题;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名词解释题;2010年上海师范大学名词解释题;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名词解释题)
渐进模型是指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渐进模型的特点(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简答题)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不是金口玉言,一劳永逸,而是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渐进模型的优点:
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试验、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有利于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持久性结果。
渐进模型的缺点:
渐进模型有很大的局限,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偏见,不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