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消费与空间变迁:近代早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动力 演講稿暨筆者整理


学术研讨会稿:休閒消费与空间变迁:近代早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动力 巫仁恕
本此讲座是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台北大学共同举办,有鑑于过往近代史研究常由军事政治史所主导,常将目光放在上层菁英阶级的合纵连横,政治利益的互相争夺,军国大政的筹画等等,若下沉至民间的视角则乏人问津。由于近年来新文化史的转向,城市生活、休閒消费等课题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本系列讲座将以这两者为课题,辅以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角度探讨更丰富的近代历史的城市生活图像。
本次讲座主讲人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巫仁恕,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他近年研究方向为明清消费与物质文化,相较于他过往的关注明清群众运动兴起、城市民变的研究,研究教授都戏称自己从左派叛逃往右派发展,近期在研究巴县档案的偷盗问题。其代表作有《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的消费文化》着作等身。本次讲座主要内容取材自《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若想进一步了解可去找本书来看。
作为这场系列几座的第一场,巫仁恕教授(学长)将以明清时期作为引子,并辅以江南城市风景绘画,使我们理解城市生活的变化,首先为了回应近代城市生活与消费休閒系列讲座,巫学长提出一个关于城市定义的问题,亦即何谓城市?
过去西方对中国城市有一个既定印象,即以马克思伟伯(Max Weber)用西方观点对中国城市的定义,认为古代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城市共同体,因为古代中国城市的市民并无法律特殊姓,城市没有自治法庭、市政厅,城乡生活的居住并无差异。但如果我们深入历史的细节来看,伟伯对于城市的定义过于简单且西方中心,后世社会学者也对次进行批评,而他对于古代中国城市的认知也过于粗糙,不过我们可以藉由伟伯提出来的问题,提醒我们应该要回归到明清城市历史本身的脉络来看中国城市及其消费文化如何改变城市景观。
首先中国传统的城市发展史学界常以行政中心为研究所讨论的对象,通常这些城市有城郭,也称为城郭城市,因此都城研究为主流,比方说二里头、殷墟、秦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宋代开封、临安、明清两代的南京与北京等等。但聚焦在都城,反而使我们忽略其他拥有城牆的县城、府城,以及新兴发展的无牆市镇也难以定论;同时中古城市革命论的脉络下,部分学者认为脱离唐代坊市制度的宋朝发展出大型都市,而后继者元朝城市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顶峰,至于明清城市则陷入了停滞,都市化每下愈况,但我们从城市图绘为研究史料,其实可以发现上述说法其实并非历史本相,甚至有些夸大。
接着巫大学长将讨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性,于此除了借用几个对于城市的定义,如都市化,即人口增加,或是都市人口占城市比例;或是芝加哥学派,把城市视为有机体般的生长外;主要是由欧陆的社会学者以质的变化,来讨论都市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同。
不过为了避免只用文字史料,导致听众进入周公的领域,因此本次讲座主要从图画史料作为讨论的基础,因此我在此只能尽可能用文字完善教授论述。
明清以来有许多城市图像,这种图像被称作城市图绘,其源头可以溯源到北宋张择湍的清明上河图,而且此图作为城市图绘的典型,若在明朝中后期的文字史料,如笔记小说,可以发现其经常流传于苏州地区,并有许多民间文人争相彷绘,创造出类似的图像绘製其他城市,如南都繁绘图、(南京)上元灯彩图,以此开启城市图绘的风潮。此外明人也会冠名画作,如同科举参考书一样(未中举者所编的参考书),将彷绘作品商品化。城市图绘图到了清代作者则常以宫廷画师为主,比如康熙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等。
在宋代与明清的城市图绘中,能发现城市结构的变化,建筑物从木结构变成砖结构,独栋式变连栋式,楼房的普及化,尤其是楼房的普及,虽然能在北宋清明上河图中发现楼房,但通常是官方使用的盐酒监,也就是专卖局,以上转变的原因可能来自人口增加,都市建筑往高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改良。
接着关于空间的变化来看,宋代楼房建筑为开放性空间且少放商品,到明清时期出现商品展示,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如宋代商铺常为餐馆类型,而明清商店则是以手工製品,服饰等需要更多空间来展示的物品的商店为主。同时宋到明清的变化也体现在招幌的使用差异上,前者常以实物为招牌,如狗皮药膏为药铺、木鱼凋是鱼铺;而明清则出现文字招牌且图文并茂,甚至出现所谓的字号,以及大量文字的招牌以吸引士大夫来此消费。
再者由文化角度来看,明清都市也是流行文化的形成地,比方说成衣店、靴鞋店、布号,甚至还出现挂有「京」式的商品,以体现首都品味,因各类商品种类繁多,笔者在此推荐可以参考我师大学姐林丽月的文章〈大雅将还:从「苏样」服饰看晚明江南的消费文化,「明清江南:地域主体与历史转折」〉,以及前文一在强调的《品味奢华》。与此同时江南都市也式接受西洋舶来品的第一站,许多城市中都有洋货的踪迹,比方说眼镜铺,钟錶店等等,你甚至能在画中看到戴墨镜的时尚古人。
再次回到空间本身,都市的兴起也带动地方旅游文化的兴起,比方说旅人会准备「提盒」(野餐盒?)的物品,以供旅游使用,同时卧游,也就是透过游览画作,按图索骥的方式来达到游览的目的。除了城外旅游外,私人园林也成为当时江南城市的旅游特色,从苏州城来看,私人园林兴盛,就连当地县志中的岁时志,都会将各家园林的活动日程纳入其中,由此可见原本属私人空间的园林成为明人的公共空间,而园林开放的风潮也带动当地寺庙、会馆修筑自己园林的风气。除了园林外,戏剧展演的场域也有所改变,从明代的野台戏、画舫到清代的专门戏院,此也体现当时城市公共场域的空间变化。
最后综上所述,若用欧陆学派看待城市的观点,古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甚麽不同的性格,我们可以从消费文化的形塑来看,城市提供购物消费多样性的机会与多元的休閒活动,使之不同于乡下,而消费本身也塑造着城市,不论是建筑空间的改变,消费中心的出现,舶来品与流行文化,乃至于此成为地方乡绅为脱离无聊农村并迁入城市的动机。笔者补充这些新兴乡绅阶级又会与本地消费习惯互相影响,以此再形成一套不同的品味。

後記
本次讲座有一位政大历史硕的学姊,提出关于城市管制与时事剧有没有被禁的问题,还有台大中文硕的学长有提出关于物质文化意义转移的问题,他举人类学的书末日松茸为例,讨论松茸的交换、商品贸易意义的变化,对此我个人是有一些粗浅的答案及推荐书目,首先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参阅郭安瑞的《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这本我有写摘要,有兴趣的话可以往前翻,然后我确定臺大总图跟史语所傅图(之前閒閒没事,跑到后面藏书区翻到的,还有只有那边能连到网路)有藏书,可能是全台剩下的几本。总之,如果就城市管制来看剧场,只有清代前期在剧目预先搬演时会被查禁,至于演出的状况就还需商议,不过禁戏到同光之后愈发鬆散,朝廷基本也无力管辖;至于第二题可以参考曹雨《中国食辣史》,书中有写到辣椒作为舶来品,初到中国是丧失原来的使用讯息的,辣椒被江南仕绅当作「甚可观」的盆景植物来种植,至于辣椒的食用则是深入内地贫困地区,当地人有以辣代盐的需求时,才逐渐被纳入中国饮食习惯中。
不过如要深入研究消费文化的话,看这本个人认为还不错,感觉像是人类学的读本,不过是用明清时期的历史为例。这边就等到读完这本跟《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后再一起写一篇关于消费文化的史普文
然后无论如何我都算是四分之一的师大生,毕竟史学导论属是杨(彦彬)门子弟,所以文中遇到师大毕业的教授,我以后都打算称之大学长/姐,以增加文章的活泼度。
此外品味奢华我只有看完导读跟结论,我来不及做全书摘要,因此本篇没有附录摘要。当时巫大学长还戏言说,我本打算要翻一下,看你有没有看完这本书。怕爆QQ
备註:
以后可以接看看近史所的会议纪录工作(明清史研究会不时会公布在粉专),这样的文章花三小时整理,如果再凋一下文风就好
累哇歷史2021-10/2-10/3 終於邁入弱冠之年特刊 然謹筆
---------------------------------------------------------------------------------------------------------
元後記(後記的後記)
我不知道你會不會看這篇文章,總之我都會把近日的發生的事放在後記裡面,我在學老蔣特立文字(供後人研究我這廢物用的XD),然後關於當時問我的問題,我想說是的,因為我當下真的還沒想清楚,請給我一點時間,給我之後能夠再重新「閱讀」這個故事的機會,我還是覺得有些事是真的忘不掉的。

參考資料
巫仁恕講座內容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