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早逝?最强印象在作祟(随笔)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认知:天才总是早逝。
我们来尝试剖析一下“天才总是早逝”这个观点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做个不严谨的假设。假如把天才早逝会引起的情绪波动定为3,普通人早逝引起的情绪波动定为1,我们按期望的算法,天才早逝数*3和普通人早逝数*1相比较,普通人早逝数显然是远超天才早逝数几百倍(天才的概念起码得是千分之一吧),那结果理应是普通人早逝带给我们的情绪波动总量更大,我们为何还会认为天才更易早逝?
我们这里提出一个“最强印象”的概念。当人们进行快速的主观比较时,我们会单独针对这个类别中带给你印象最深的情况作比较。
想想生活中一个常见例子。你到一家新开的奶茶店点一杯杨枝甘露,在你品尝后进行味道主观评价时,你总是会把它和你最近喝的最好喝的(也就是最强印象的)那杯杨枝甘露作比较,但是你却不容易想起曾经喝过的蜜雪冰城的杨枝甘露(不是广告)。
“最强印象”这一行为尤其会在我们需要依靠仅有的信息快速做比较时出现。
当我们评价天才和普通人哪个容易早逝时,我们主观总是会想到一个印象最深的早逝的天才,以及一个印象最深的早逝的普通人(而普通人根本很少实际见到普通人早逝,所以即便是最强印象,引起的情感波动也可能为0),对比之下,我们就容易轻易得出天才容易早逝的结论(1*3>1*1),除非这个最强印象的早逝普通人给你的情绪波动甚至超过天才早逝给你带来的情绪波动。在后面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开始反驳“天才总是早逝”的观点。
而反驳的例子也无处不在,当我们需要快速评价一个人“外貌很好”是真是假时,我们也经常想起一个印象中外貌最好的人,比较之后,认为目前这位的外貌也就一般般,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达到这种外貌的难度(权数“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