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它,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深海恐惧症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太空又多了三位出差的同胞。“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但很多人不知道,尽管一个是太空一个在地球本球,但人类探索海洋的难度一点不亚于太空探索。

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深海恐惧症”,并不只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黑暗、高压、腐蚀性,这些危险都确实存在于深海之中。
光线
水深150米,阳光只能透进来1%;到1000米,阳光完全被海水K.O。一些生物进化出自带的光源,更多的则是“反正看不见,就随便长长了”。
压力
在海洋中,每下降100米,就会加10个大气压。想象一下到水下6000米的地方,就等于差不多有2000头非洲大象同时给你踩背……

腐蚀
海水具有高腐蚀性,因此在进行海洋尤其深海探索时,需要使用高度防腐的材料,要不都成一次性的了,费时又费钱。

那么探索深海能不能参考探索外星的模式,用无人设备或者远距离探测呢?
答案是:能,但不多。
因为探索太空的传播载体电磁波在水中会剧烈衰减,衰减小的声波又慢又容易被干扰。所以,载人深潜的路,再难也得走。

中国的载人深潜历程,先后开了“三个号”。


蛟龙号
2002年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立项。

经过近10年刻苦攻关,2012年“蛟龙号”成功下潜到7062米,在当时是国际同类型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深度。在这之前,中国的深潜记录只有几百米。但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关键设备仍需进口。
深海勇士号
2009年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立项。为的就是解决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自主化,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被业界形象地称为“跨越”前的“深蹲”准备。
2017年,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横空出世,国产化率达90%以上。


奋斗者号
2016年,万米级“奋斗者”号立项,一百多家院校、科研单位,一千多名科研人员参与,用了不到5年时间,国产化率超过了96.5%。

2020年6月,“奋斗者”号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登上母船“探索二号”,同年11月10日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水下10909米,这也是全球深潜器首次实现同时将3个人带到海洋最深处。

从几百米,到“海有多深,就能潜多深”,中国人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有了这么先进的载人潜水器,我们应该怎么用?科学家们在大洋深处都有哪些神奇的发现?
6月8日《海洋公开课》,一起来揭晓答案~

6月8日,世界海洋日
首档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
《海洋公开课》
东南卫视&海峡卫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