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诚意不足、乏善可陈:一战德军装甲汽车

2021-01-14 09:58 作者:女神是天依  | 我要投稿

   一战爆发前,德陆军在威廉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了一支由步兵、炮兵和精锐骑兵组成的欧陆强大武装力量。而这支强大的地面军团尤其是骑兵军团的存在“迷住”了德军的双眼,让他们对当时新兴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军用机动车辆严重缺乏认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在入侵中立国比利时的行动中遭遇了比利时军队装备的“迈纳瓦”装甲汽车(Minerva Armored Car),这种安有轻型装甲和机枪的敞顶式车辆把德国人打的满地找牙、抱头鼠窜。这些装甲车还可以携带3名机动步兵配合骑兵行动,给入侵的德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正在进行防空演练的迈瓦纳装甲车。该型装甲车于1914年8月在位于霍布肯的科克里尔工厂诞生,全重4吨、车长4.95米、车宽1.75米、车高2.3米,动力装置为1台40马力8升汽油发动机,最大速度40km/h、最大行程150km,装甲厚度达4毫米、配有1挺哈奇开斯M1909型机枪或1门37毫米炮。

   受此刺激的德国人终于有了些许行动,开始“照葫芦画瓢”式的模仿协约国,开发属于自己的轻装甲战斗车辆,而且这种模仿的速度还非常缓慢。但不管怎样,德国陆军总算是看到了装甲汽车在战争中所蕴含的价值,于是布辛、戴姆勒和埃尔哈特三家汽车企业分别受邀进行装甲车辆的研发。

   1915年,布辛公司推出了布辛A5P型装甲车(Bussing A5P Kampfwagen),和那些实行打了就跑战术的比利时装甲车不同,A5P体型庞大,重达10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各类装甲车中最重的。其车组人员多达10人(吐槽:英国MK.I型坦克也才8人),其中6人负责操作3挺MG08型重机枪,有个别该车甚至配备了2门火力强势的贝克M2型20毫米机关炮。布辛A5P重型装甲车在接受德军测试后被认为“适合战术部署”,随后在1916年投入了量产,未曾想刚刚出来3辆就被叫停,然后再也没有恢复生产。这3辆A5P被送到了东线战场执行巡逻、侦察等任务,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作战记录。我个人认为,A5P装甲车过于笨重的缺点是造成其不受欢迎的一大重要原因。

安装着3孔炮塔的布辛A5P装甲车。这款装甲车全重10.3吨,长9.5米、宽2.1米、高3.5米,动力装置为1台布辛“OttO”型90马力汽油发动机、最大速度35km/h、最大行程250km,装甲厚度达7.5毫米。

   戴姆勒公司推出的设计同样是一种体格庞大的重型车辆,名叫DZVR-21。戴姆勒DZVR-21装甲车配备7-9名车组人员,全重11吨,长6.5米、宽2.4米、高3.45米,镍铬合金打造的装甲覆盖了车身和3个各自安装1挺MG08机枪的小型炮塔,能抵御轻武器和炸弹碎片的直接命中。车辆的机动由1台74千瓦汽油机和4个金属轮胎提供,最大速度可达50km/h。由于太过笨重、机动性能不佳,戴姆勒DZVR-21装甲车没有得到德军认可,仅仅生产了几辆投入战争。但值得一提的是,DZVR-21装甲车在一战结束后成为了警察用车,甚至以这种身份服役到了20世纪30年代。

戴姆勒DZVR-21重型装甲车

   唯一一个获得较多产量的是埃尔哈特E-V/4装甲车(Ehrharbt E-V/4)。这种车也于1915年问世,具备传统的方正车体构造,4个轮子各据车体一角,前轮边缘向外延伸以提升在泥泞道路的通行能力,后轮则由防弹罩板提供保护。车体最厚装甲处9毫米,顶部安有单人炮塔,两侧各开一个观察孔,车组10人;武器最少为1挺机枪,最多则为6挺。在1台80马力的戴姆勒4缸汽油发动机的驱动下,E-V/4装甲车最大速度可达61km/h,是当时德国装甲汽车中最快的。

   数辆埃尔哈特E-V/4重型装甲车被编为一个临时装甲汽车排,先是前往波罗的海战区进行演练,然后赴西线战场作实战评估。两个地方的报告都认为该型车辆的缺点多于优点,其中主要问题与上面那两位一致:车体过于笨重,难以在复杂地形施展,更不要说执行德军期待的各种战术任务了。后来出于俄国前线的侦察需要,德军才下发了20辆的订单,在与俄军交战的行动中也没有什么让人难忘的表现。

   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对德国的军备做了严苛的限制,包括毒气、飞机、火焰喷射器、火炮、轻重机枪、坦克在内的这些曾令协约国军队大吃苦头的主战武器全部被列入了禁产名单。不过装甲汽车倒是意外获得了绿灯,这使得E-V/4装甲车在战后又产了13辆,和另外两种德国装甲车一道用作警察车辆,一直服役到1939年。

   纵观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开发的装甲汽车只有区区3款,生产数量加起来也没有超过两位数。究其原因,德国在1915年才开始研制这种武器,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得到的产物性能乏善可陈,无法符合军队的实际需要,没有被大量投产也是情有可原的;此外,1915年时,这场战争已经由运动战变为堑壕僵持战,装甲汽车的活动范围已经被大大限制,毕竟它们无法伴随步兵越过泥泞的无人区和壕沟;但真正重要的原因是德军对骑兵信心过头,在装甲车辆领域则是“诚意不足”,处处显得目光短浅、思维僵化,不愿对这些本可有所作为的装备的研制和生产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了这令人惋惜的结果。

诚意不足、乏善可陈:一战德军装甲汽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