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来势汹汹,如何好“防”和“控”,踩住“刹车”?
青少年近视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家长甚是焦急,也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进行防控。不过,有些家长对于“防”的认知却有偏差。近视防控“防”的是没有近视的孩子在可控范围内晚一点近视甚至是不近视,“防”的是高度近视给孩子带来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控”的是已经近视的孩子不再增加,已经高度近视的孩子不发展成致盲性眼病。
近视会带给人们带来诸多苦恼:
近视会导致视物模糊、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可能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会对专业选择比如参军、考警校、考公务员、当飞行员等造成一定限制。
另外近视的危害不在于度数不停上升,需频繁更换眼镜,而是高度近视可能带来的眼部严重并发症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视网膜萎缩、后巩膜葡萄肿,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视觉健康,引起暂时或永久的视力、视功能下降。
如今,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与痛点。那么,作为学校和社会力量,应当如何共同努力保护好青少年的眼睛?作为家长和孩子,应当如何建立科学的用眼习惯和教育理念?降低青少年近视率,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防”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率为何居高不下?近视防控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的部分,如果青少年近视发生得早、进展快,那么未来发展成高度近视的比例就高,而高度近视会引起许多严重的眼部并发症,造成视力低下甚至致盲。
“控”
“每增长100度,孩子离致盲性眼病近一步”
据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度近视已经成为我国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且朝着低龄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婴幼儿出现了高度近视。
到2050年时,因高度近视性导致的黄斑病变而视力受损视力障碍人群,将达到到5570万人(5.7%),其中1850万人将失明。然而很容易让人忽视的是:这些威胁视力的视网膜变化常常发生在生命后期(50岁以后),而且是无法治愈的,但近视却是在儿童时期发展的。
高度近视是怎样导致失明的?
这是由于近视度数平均增加300度,眼球前后径长度大概会增长1mm。因此随着度数的增加,眼球会变得越来越长,从而使得眼球壁变得越来越薄。相应地,脉络膜、视网膜都会变薄,从而发生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的风险均会大大增加。
高度近视失明可能性都大吗?
也不是。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下普通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普通高度近视,就是虽然你的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等效球镜超过800度),但是目前的你的度数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每年不再继续加深了,矫正视力也能达到1.0,并且从眼底来看,与正常人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普通近视眼底)
病理性近视,是指25岁之后,你的近视度数还在不断发展,伴随着眼球也会越来越长。因此从眼底来看,视网膜变薄,还可能出现其它病变,矫正视力也不断下降,最后可能失明。
(病理性高度近视眼底)
对比一下,我们就能看出两者的区别。病理性近视患者的眼底视网膜、脉络膜都明显变薄,视盘周边的萎缩弧明显,黄斑区也有病变,血管也都变得很细。
所以,一旦近视发生,要尽早干预!
越早干预,才能更好地掌握儿童青少年的眼轴增长状况,帮助做好近视控制。目前近视的干预包括矫正以及近视防控训练。其中延缓近视发展,更多用于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中。框架眼镜作为安全、方便的代表,是很多家长的共同选择。在配镜时,选择能够延缓眼轴增长的镜片,比如离焦镜片或角膜塑形镜,或者给孩子配备已经得到国家认可的哺光仪,雾视屏等,都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规避近视带来的风险。家长一定要在能给孩子加分项的时候给孩子多一分保障,帮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注意平时的用眼习惯!
刷手机、刷题的姿势要正确:牢记「20-20-20」法则——20 分钟近距离用眼(比如写作业、看电子屏幕)后,看 20 英尺(约 6 米)外的景物 20 秒,避免长时间让眼睛的调节功能保持紧张状态,而引起眼轴增长的状况发生。
不要总是宅在室内: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户外活动是防控近视发生的关键,可以一定程度延缓眼轴延长。一般建议大家每天至少 2 小时户外活动,每周 11~14 小时户外活动。
家长也要做到从小呵护好孩子的眼睛,孩子从3岁时建立屈光档案,每年至少做一次视力检查,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家长更要做好孩子视力的第一监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