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莫执中”
讲到这里,孟子在原文里提出来“子莫执中”一句话,非常含糊,我觉得是很有问题的。不过据古人的注释,子莫是个人名,另有其人,他主张“执中”。古人虽是这样注释,在杨朱、墨翟两派严峙的矛盾之间,好像另有一派,就是子莫,主张调和论,提出一个“执中”,处理这两派之间的问题。这段话,现在姑且照古人相传的注释,先做原文的解说,不另作讨论,以后有机会专门讨论“子莫执中”这个问题。 当时另外这个名叫子莫的学者,他的主张是“执中”,执中是儒家的思想,认为人是天生的自私。但是也绝对有慈悲善良的一面。例如《易经》的道理,太极分阴阳两面,人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姑且把阳作为善的代号,阴作为恶的代号;人性也俱有兽性的内涵。他这一家的思想要“执中”,两个极端要调和,所以要给人保持部分的自私。因为叫人毫无自私,要天下为公,是做不到的,只可以有限度地为公。同样绝对的自私也是做不到的,不可能的,因此他主张“执中”,要调和、均衡。 以前关于做人的修养、学问的道理、政治的策划、社会的制度,都讲究“执中”,“执中为近之”,就是接近“道”了。但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以“执中”要有“权”,就是权衡、权变,像一个天秤一样,一定要秤锤,没有秤锤,就分不出轻重,就无法平衡。所以处理事务,要随着时间、空间机动地变更,否则等于秤锤挂在固定的位置,不随秤钩上东西的增减而移动,那就是执着,执着就成为偏见,就是“执一”。 所以说“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这是孟子最后的结论。孟子从“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道德修养,心理行为,而讲到政治、经济、社会、个人修养。他最反对的是执着,一执着就妨碍道了。所以,如果读“四书”,认为孔孟之学,不通于形而上道,那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孔孟走的是入世道。他在这里就指出,“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执一就成了贼道,所以不要有任何执着,有执着就妨碍了道。为什么执着会妨碍道业?“举一而废百也”,一有执着就犯了逻辑上以偏概全的过失,死抓住一点,其他都看不见,结果都成为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