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7 资本主义的矛盾(上)

2022-12-02 00:00 作者:斯诺布里奇  | 我要投稿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矛盾

1、资本的目的:资本追求剩余价值,通过资本家积累资本,使剩余价值资本化。在阶级社会,有产阶级通过较小的代价占有无产者的劳动,积累社会剩余产品。从资本家的角度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工资等值的必要劳动以外还能提供剩余劳动。

货币流通的性质本身就含有这种目的。工业资本比高利贷资本和商品资本更贪婪地追求资本积累。在自由市场上,竞争规律占统治地位。在竞争中,增加生产、降低价格、使生产过程合理化和改善分工,都需要资本积累作为基础,而这种无限制生产的目的正是将剩余价值资本化并不断积累。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不同于古代有产阶级追求使用价值和奢侈品(只将有限的一部分剩余价值非生产性地消耗于资本所有者的生活享用);资本家追求的是加以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即资本积累(掠夺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更好地掠夺,一切为了价值)。

古代有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主要体现为使用价值,因而只要相应剥削形式存在,他们就可以掠夺,因而他们大量囤积财富以预防风险,寻求稳定和安全(对于这一点,早期的高利贷资本和商品资本也是一样);而工业资产阶级在企业经营中由于竞争和无限制生产,时刻暴露在风险之中,因而必须在每一笔可能成功的交易中寻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地主、小生产者、地产所有者由于稳定可靠的收入,(自认为)有了足够的理由把他们的事业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资本主义利润的不稳定性使不断地扩展经营成为必要,不断积累资本和取得利润。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劳动日):追求剩余价值就要追求剩余劳动即不付工资的劳动。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生产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生产率):绝对剩余价值不能无限增加(为生理和道德界限限制,以及工人的斗争)。通过缩短生产工人工资等值的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工具改进、技术进步、组织分工管理等)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曼德尔在本书中将提高劳动强度划分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笔记采用政经教科书观点。

4、机器大生产:机器生产是工业资本的基础。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副产品,资本家使用机器也是为了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因而资本家只会购入既能节约人力成本,又能带来利润(机器成本低于工人工资)的机器。如果不符合这一条件,即使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可以节省劳动时间的机器,资本家大概也不会去购置。(这也是资本主义工业和计划化工业能动性的主要区别)

初期机器生产引起了一部分工人失业,有了失业的人作为工业后备军,在机器竞争下工人的工资进一步削减。这一现象深刻改变了后续社会结构。

劳动分工、机器生产以至后来的自动化半自动化产生了流水作业,一般劳动者的技术要求降低,工厂制建立起来,流动劳动者(自由出卖劳力,跨地区甚至跨国)大量出现。这一切都深刻改变了社会面貌。

5、工资:劳动力商品化后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费用,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事实上低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工业预备军的存在,工资总在最低生活费上下浮动,使工人永远处于无产者地位。当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工资情况不同,这首先与买卖劳动力双方的力量对比不同有关。影响工资的有两大核心因素:历史因素体力因素(绝对最低生活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资按照一定规律演变。并非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设想,决定劳动力市场的是资本积累规律

工资在资本积累规律的变化可以从资本主义生产周期(将在第十一章详细说明)来看。从短期波动看,资本主义生产周期从停滞不景气,经过经济复苏而上升,走向繁荣和危机。在周期初期,大量因危机的失业者提供的劳动力供给大于百废待兴的市场需求,因而工资稳定在相对低的水平上,低工资和上涨的物价间的矛盾提高了利润率,进而推动经济复苏;在经济繁荣实现充分就业后,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利润率降低,成为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从长期波动看,如果资本积累的速度低于它本身所引起的劳动力供应增加的速度(或工业扩张的速度低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那么工业后备军(失业)有扩大趋势,工资稳定呈下降趋势。反之亦然。

当然,工资的绝对水平名义工资)对资本而言并不重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相对剩余价值增长,当劳动后备军有限时,所增加的实际工资的等值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被生产,就可能出现实际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双重增长。

不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必然使实际工资自动提高,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必须依靠劳动力市场上的力量对比和工人的有效组织(首先是工会,使工人得以消灭相互竞争),并利用劳动市场的有利条件。

但是,工会并非决定工资的自变量,工会影响工资仅限于工业后备军不再经常扩大时。由于工人限额,工会也难以影响部分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是,增加工资会遇到分配制度上的障碍。收入分配和资源分配、消费资料部类和生产资料部类的分配都可能引起矛盾。因此,在不改变制度的情况下,增加工资(而未达到物质或经济上的限度)往往碰壁。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果充分就业的有利形势使工资增长快于生产率增长,那么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就要下降,那么,以利润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就会通过补偿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投资和就业、加强管理和用机器取代人工的方式创造失业,哪怕折损社会效益。

有趣的是,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中,如果要破坏业已形成充分就业,就要将(奴隶、)妇女、少年、老人、残疾者甚至移民纳入本国劳动力供给市场。经济是这种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女工和童工的竞争长久以来是降低平均工资的重要手段。

劳动生产率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的影响是矛盾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活资料的价值,进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同时又将一系列新商品纳入最低生活费,进而提高了劳动力价值。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相对工资水平,但为绝对工资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资本积累对就业的范围和工资趋向的影响是矛盾的。机器代替了人,工业后备军就扩大了;资本活动范围扩大,创造了新的劳动力需求,工业后备军就缩小了。

6、工资形式:主要是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计效率工资,包括带奖金工资)。计时工资对工人而言是最有利的,计件工资中工人的效率提高比工资提高更快,实际工资增长的同时剩余劳动价值大大增加了。

增加利润的工资手段还有实物工资(这种超额剥削已经消亡,但仍然以工人购买本工厂产品和劳动偿债制的形式残存)。

分红也是能像计件工资那样提升效率的重要办法,这样工人不仅要提高个人的效率,也要关心整个企业的效率。

7、无产阶级贫困化:由于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加深、产业后备军的扩大和工资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之下,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生活状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恶化的客观过程。

绝对贫困化:剩余价值增长而实际工资下降,穷苦的贫困绝对增长。这一现象往往适用于失业者、残废者、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无产阶级中最贫困的阶层。

相对贫困化:实际工资增长但工人阶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即实际工资的提高从长远来看低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普遍的发展规律。

*这一问题尚存较大争议。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7 资本主义的矛盾(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