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武门之变后唐僧取经,看唐玄奘之迷与佛教之惑
唐僧取经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旷古未有的一件大事,对中国人文化结构的塑造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但是,唐僧取经的时间为什么会发生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二年?!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
孔元1177年,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孔元1179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年玄奘法师(俗家姓陈,生于河南洛阳)开始动身前往印度。
这一点点都不是历史的巧合!这就是李世民统治术的高明和玄奘不能解读儒学经典心存疑惑,给统治者塑造自己合法性创造了极为广阔的舞台,也为佛教的传播开拓了宽大的空间。
儒学和道家都推崇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可是,在合一是有谁来主导,儒学和道家则是完全对立的。儒学讲平天下,像大禹治水,中国的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就是我主宰天下,天地只是人的手足。而道家的天地人合一其本质上还是“你、我、他”“金、木、土”三者混而为一,在人之外有个天有个地,天地有个自然之道,我只顺应这个道行事就可以成仙了,没有脱离消极避世的心态。不管哪些道粉如何辩解,什么无为而为,无非都在为其内心的不能消除的自我做粉饰。
老子是道家的奠基人,生于陈国苦县(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玄奘法师(俗家姓陈,生于河南洛阳)这里正是道家思想最为极盛的地方,它本就是西周王朝为躲避犬戎寻求安逸而退守的地方,也是礼乐文明逐步衰亡的象征所在。
李世民本不是皇帝钦定接班人,这是“无为”。可是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而为”皇帝的。这也是道家的“无为而为”的极好解读!但是用道家思想去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则是力所不能及的。
“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中庸》告诉我们,治理一个国家必须按这九项标准来做;而且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就是这个国家要放在“天下”这个大器之中去覆载。这个天大的大器就是“仁”。天下归仁也是儒学文明体系的一个核心理念。
唐玄奘早期生活在一个道家思想氛围浓厚的地域中,虽然早年出家为僧,但他并没有读懂儒学经典。他看到的是一个杀兄杀弟威逼皇父极为不仁不义之人居然可以堂而皇之的当上皇帝是违反为国九经标准的;其心中之惑是无法解开的。此时印度所传来的佛教经典再经过经学家的翻译,就变成了楚书燕说,愈发让唐玄奘的心结越结越大。玄武门之变正是唐僧取经解惑的缘由。
佛教所传的出世思想也正中李世民的下怀,所以唐朝给了唐玄奘很高的礼遇和尊崇。这也给武则天今后利用佛教篡政留下了后门。进入唐朝内宫,备受武则天推崇的神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人)今河南尉氏人,也是生活在道家思想发达的地带。而真正的禅宗祖师六祖慧能且不愿到皇宫里去凑热闹,与篡逆小人为伍。
慧能原籍在范阳(今北京附近涿县),后来生活在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慧能生活的范围就不是道家思想浓厚的区间。慧能是颜回的转世。颜回生前没有留下文字经典,蛰伏到唐朝留下了《坛经》,为佛教的中国化刻画了浓浓的一笔。
禅宗的禅修思想其实就是儒学的参学思想,可以看做儒家思想的一个脉络和延续。
佛教被六祖中国化之后,就变成了佛学,唐玄奘之迷与佛教之惑也就彻底化解了。
孔了凡
孔元257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