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领导学》结课论文——《三国演义》(曹操篇)读后感

2022-06-15 12:26 作者:西部小开发1412  |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是一本以人物为载体,演绎三国时期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名著。三国中魏的开创者就是曹操,虽然他儿子曹丕称帝之后才追认曹操为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国的实际开创者。《三国演义》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人物也当属曹操。民间对于曹操的评价大都因“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而呈现负面态度,客气的说法称为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就称奸贼。但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打小就非常佩服曹操,在学习了领导学课程之后,又不禁以新的视角重读了《三国演义》,并思考了很久,对作为领导者的曹操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曹操的责任心分值很高、具有高度计划性。这表现在他将自己的称雄之路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黄巾起义的十年乱世中,曹操深刻认识到,战争武力比拼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支撑。于是他在略地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屯田工作,并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就相当于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为之后曹氏集团军事实力的提升做足了铺垫。即使曹操人臣之贵到了极点,也没有被野心冲昏头脑,草草地称帝,而是有条不紊地为家族后代蓄势,不断创造机遇。而在中国历史中,身居高位、地位和他相类似的人物,很少能够表现出这样的高度计划性。

曹操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在对待人才方面能够量才而用,并能以相互信任架起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曹操曾在诗中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来表达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书中写道,官渡之战时,袁绍阵营里一个叫许攸的谋士突然来投降曹操,后者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竟“跣足而出”,即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在俘虏了曾经帮袁绍写檄文骂他祖宗的陈琳后,曹操理解他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处境,放过陈琳,后者日后也成为了曹操的首席笔杆子,对曹操一片忠心。曹操的这种胸襟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的五位核心谋士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其中有四个是从敌营中来投奔的。

另外,《三国演义》中几乎主要描写的事件都是战争。而战争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在战争中做到万无一失非常困难,所以曹操的决断力和意志力也可想而知。这些也都反映了他外倾性较强的人格特点。

情绪波动无疑会影响一个人构建团队和获取成果的能力,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曹操是一个冷静沉着、乐观,能够就事论事地看待错误和失败的人,所以作为领导者,他的情绪稳定性得分一定很高。

例如《三国演义》中记载,张绣来降后,打算以移防部队为借口反叛曹操。那个时候正值曹操和谋士们得意洋洋,放下提防之际。张绣部队穿着军装,扛着武器、开着战车,堂而皇之地从曹操的军营前走过,又突然掉过头来,冲进曹营杀了曹操个措手不及。这一次对于曹操来说是惨败,但是他没有把责任推拖到别人身上,甚至没有追究主张接受张绣投降的那些人。他把部队召集起来对将领们说,这次是他错了,而且知道错在哪里了,在接受张绣投降时应该照例扣押他一个儿子作为人质,但他没这样做,他已知错并保证下次不再犯。其实,曹操每打一仗,都会总结经验,打败了检讨自己,打胜了感谢别人。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曹操曾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确,人生是很短的,我们应该利用这短暂的人生干出一番事业来。而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领导特性分析,我在如何干出一番事业这一问题上得到了诸多启示,收获颇丰。


《领导学》结课论文——《三国演义》(曹操篇)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