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四十而不惑”之“不惑”初问(结语)
“天门”就是对着内明的那个方位
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理”。所谓的“真理”都是对着“迷惑”来讲的。一个“不惑”的人没有什么真理可讲。即是像经书典籍之类的传世之作,也都是方便说。被称之为佛家无上智慧的《楞严经》,释迦摩尼佛在第四卷这样告诉富楼那尊者,“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又这样嘱咐佛的堂弟阿南尊者,“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所以我们在理解“天门”和“开天门”以及后来的“五十而知天命”这些经典中的概念时,要认清这些也是孔子和曾子针对人的某种迷惑而在特定语境下而采取的方便“戏论”。
在放下一切执著的前提下,我们再去理解“天门”究竟如何开。首先我们要明确“天”“先天”“后天”都是因为我们有“迷惑”端而生出的针对“迷惑”端的“真理”端。就像“左右”和“上下”“黑白”这些相对概念一样。因为众生有迷惑,圣人才用“天”这些方便说来引导我们开悟。对“迷惑”的人来讲,就是“天门”关闭了,对“不惑”的人来讲,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天门。就像迷路的人一样,一旦找准方向,那个“迷”就突然消失了。
“天”在《周易》中伏羲是用南乾☰为天(北坤☷为地)来定义的。到了周文王时候,“先天”是用南火离☲(北水坎☵)来定义的。“后天”就是从火离☲与水坎☵再衍生的杂乱境界。
水☵坎一阳在中,是内明,火☵离是二阳在外,是外明。只有坎离相交,内因☵与外缘☲同时相会,才会产生被人们所能看到的“先天”之相。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看到的昼相与张若虚看到的夜景都是离坎相合而生。这就是人为什么必须要喝水☵和吃食物☲的道理。人身缺水,无法保持内明,人不吃东西,没有火无法涵养水,眼睛无神,同样就没法识别外明。内明与外明无缘相交,就不会现出“先天”之相。眼睛相外看,看到的是☲外明,这个外明就是“后天”日照香炉之相;用我们的天目穴即天眼,内观,看我们的内心之☵所对应的相,就是内明,这个内明是坎离相交的“先天”水中明月之相。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内观,“天门”就是对着内明的那个方位,能做到颜回的“三月不违仁”,就可以称之为“天门”大开。(结语)
孔元2575年八月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