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馆影射扬州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贾政等众人由南向北过沁芳桥,所影射的就是从南京横渡长江,然后在北岸的瓜州渡口上岸。然后,若从此处继续北上的话,就会遇到另外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了。
而与此对应,书中贾政、宝玉等人“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一路行来,也是来到了在森森翠竹遮映之下,一派清幽景象的潇湘馆。
难道潇湘馆就是影射扬州城吗?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马上就联想到,书中黛玉和扬州的关系,的确是不一般呀!
黛玉父亲林如海老家是苏州。但后来到扬州做官,黛玉也跟随到了扬州居住。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明黛玉在哪里出生,又是几岁到的扬州,但显然黛玉与扬州的关系更为密切。例如在第十九回中,描写宝玉在晌午时分摸进黛玉房间,二人打情骂俏,宝玉杜撰小老鼠偷香芋故事的那段情节里面,宝玉跟黛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鬼话,问的是“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后面讲的故事也是“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黛玉却笑道:“就是扯谎,自来也没听见这山。”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对于黛玉来说,扬州是她最熟悉的城市。她就是从小在这里长大的。
这样看来,作者之所以特意设计黛玉故乡为扬州,很可能就是因为潇湘馆与扬州城存在影射关系。
扬州大概在长江以北15公里左右,自古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它由于地理上的优势,自汉朝以来历经繁华。但同时,扬州又是中国南北方之间的战略咽喉要地,历来饱经战乱,被各方势力反复争夺,多次被屠城摧毁。以至于扬州又被称为“芜城”。南朝鲍照就曾作《芜城赋》,将扬州昔日歌吹沸天、热闹繁华的景象与眼前历经战乱之后荒草离离、河梁圯毁的破败景象进行对比,以抒发今昔兴亡之的感叹。
而在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中,扬州城同样也逃脱不掉这悲剧的命运。清兵在南侵的过程中,对汉人进行残酷屠杀。首当其冲的,就是发生在扬州城的“扬州十日”。《红楼梦》中,黛玉是影射崇祯皇帝,同时代表了明朝,也代表了千千万万的汉人。黛玉葬花的描写,以及那首凄美异常的《葬花吟》,既是隐伏着黛玉或者说崇祯的悲剧结局,同时也是为那些惨被清兵屠杀的汉人所谱写的一曲悲歌。另一方面,黛玉的居所潇湘馆之孤清冷寂,也与被战火屠戮过后的荒无人烟、悲惨凄凉的景象暗暗相合。从这一点来说,潇湘馆是很适合影射扬州城的。
当然,光是这样,还不足以完全证明潇湘馆与扬州城的关系。下面,再让我们来找找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证据。
潇湘馆最大的特点,就是竹子。这是只有潇湘馆才有的植物,别处都没有提到过。作者为什么要让潇湘馆独有这一大批竹子呢?
首先第一层含义,相信大家都能想得到。自然是“竹”与“朱”谐音,暗示此地住着的是朱家皇帝。同时,也以竹子的风骨和高洁来赞美崇祯。
而第二层的含义,其实就是跟扬州这个地方有关了。因为扬州在古代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别称,就叫做“竹西”。“竹西”对于扬州,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这个名字,来自于扬州城北5里的蜀岗上的“竹西寺”。竹西寺最初本是隋炀帝所建行宫。隋炀帝某夜在行宫内梦游,听阿弥佗佛讲经说法,醒后便将皇宫改作佛寺,题名“禅智寺”,也称“上方寺”、“上方禅智寺”。后因寺旁有“竹西亭”,“竹西路”,因此也称为“竹西寺”。
历史上自唐朝开始,许多著名的诗人都写过关于“竹西”的诗句。其中最有名的,是唐朝杜牧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其次,则是宋代词人姜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晚唐诗人杜牧的弟弟杜顗曾患眼病寄居在禅智寺内,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杜牧带眼医石生从洛阳来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请假满一百天即自动解职,杜牧因超假而离职。故此写了一首《题扬州禅智寺》自遣愁怀: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夕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此诗最后一句后来成为名句,以至于“竹西歌吹”四个字成了后人诗词中描写扬州繁华的成语。如苏轼就有“若问西来师祖意,竹西歌吹是扬州”、“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黄庭坚也有“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到南宋时,词人姜夔于淳熙三年(1176)路过扬州,目睹了因金兵南侵而被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写下了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前面的第一段是自序,交代了词作的背景。其中的千岩老人,是指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所提到的“黍离”,是指《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这首词里面也提到了杜牧(即“杜郎”),而且是大量化用了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这两个人一个晚唐、一个南宋,都是身处风雨飘摇的末代。姜夔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其中所表达出“黍离之悲”的主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那么下面让我们回到书中来。潇湘馆突出一个“竹”字,就是在暗示“竹西”吗?
我们先来看看潇湘馆景色的具体描写: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接着,我们再来对照一下清《扬州画舫录》关于竹西寺的记载:
“竹西芳径”在蜀冈上,冈势至此渐平。《嘉靖志》所谓“蜀冈迤逦正东北四十余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之处也”。上方禅智寺在其上,门中建大殿,左右庑序翼张,后为僧楼,即正觉旧址。左序通芍药圃,圃前有门,门内五楹。中为甬路,夹植槐榆,上为厅事三楹。左接长廊,壁间嵌三绝碑,为吴道子画宝志公像、李太白赞、颜鲁公书,后为赵子昂跋,岁久石泐,明僧本初重刻;又苏文忠公《次伯固韵送李孝博》诗石刻。廊外有吕祖照面池,由池入圃,圃前有泉在石隙,志日蜀井。今日第一泉。寺有八景,在寺外者:月明桥一,竹西亭二,昆丘台三;在寺内者:三绝碑一,苏诗二,照面池三,蜀井四,芍药圃五。
我们来对比一下:
竹西寺“中为甬路”,潇湘馆“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竹西寺“上为厅事三楹”,潇湘馆“里面数楹修舍”、“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
竹西寺“左接长廊”,潇湘馆“入门便是曲折游廊”;
竹西寺“后为僧楼”,潇湘馆也有“后院”;
竹西寺“有泉在石隙,志日蜀井”,潇湘馆“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
大家看,根据上面这五点,我们已经基本可以确定,潇湘馆的原型,应该就是这个竹西寺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写到潇湘馆“忽开一隙,得泉一派”的时候,作者很啰嗦地在后面又加了一句“开沟仅尺许”。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暗指扬州段运河的古称“邗沟”。
邗沟,是春秋时吴国夫差时候所开凿的运河,沟通淮河与长江。后来隋炀帝下扬州的扬州段运河,实际上是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进行疏浚挖通的。
上面《扬州画舫录》中引《嘉靖志》中说,竹西寺位于蜀岗东北,靠近湾头官河之处。官河就是指运河。湾头,即现湾头镇。这里是扬州下运河的起点码头,也是古邗沟的起点。当年吴王夫差就是从这里开挖的邗沟。
回到书中,潇湘馆的这泉水是“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说明这泉水是贯穿潇湘馆的,这就对应于邗沟贯穿扬州而过。同时,也表明这泉水就是沁芳溪,属于沁芳溪南北向的溪流中的一段。

还有,这里作者特意用了“修舍”来形容潇湘馆的屋子。显然是对应于这里是个寺庙,是修行之舍的意思。此段书中亦有批语:庚双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非常巧合的是,隆帝南巡时曾临幸此寺,并御题“竹西精舍”额。我相当怀疑这个批书人是乾隆时期的人,他故意写“竹中精舍”,就是暗示乾隆御批的那个“竹西精舍”。
另外,还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其实在红楼梦的情节当中,也化用了上述的一诗、一词中的句子和意境,以诗入文,意味无穷。
先看诗,其中有句是“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大家还记得吗,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走到潇湘馆的时候,不就是因为青苔摔了一跤吗?这个小插曲,想来就是出自这句诗的。
再看词中的这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大家猜到了吗?就黛玉和湘云凹晶馆联诗的时候,黛玉因为看到池塘里面有个黑影,“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然后,就吟出了那句“冷月葬花魂”。
好了,经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作者以竹西寺为原型设计潇湘馆,然后竹西又代指扬州。而扬州,又是姜夔写出了“黍离之悲”的这首名词的地方。通过这样一个的逻辑关系,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晰地了解作者的思路。作者以扬州这个历经磨难的城市,作为潇湘馆对应的所在地,显然是表达和寄托了作者对于明朝灭亡,繁华不再,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这样一种思想感情。
这样一来,对于书中众清客所提出的的匾额名“淇水遗风”、“睢园雅迹”,现在就可以明白它们的所指了。
这两个就都是关于竹子的熟典。
前者“淇水遗风”,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典出诗经《淇奥》。春秋时卫武公在淇水(河南省北部)岸边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园林-淇园。园中遍植绿竹,郁郁葱葱,此园也是因竹而闻名。《淇奥》即是以淇园的竹子赞誉卫武公的美德的。其中的名句就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后来“切磋”、“琢磨”这两个词语即是出自这里。卫武公是春秋时卫国的第11任君主,他执政期间,施行先祖卫康叔的仁政,卫国得以强大。他算是一个中兴之君。
所以在这层含义里,书中是以此赞美崇祯“德犹卫武”。崇祯虽然无能,但至少他在个人品格上,与明末的前几任皇帝比起来,是强太多了。我们来看看吴梅村对他的评价。吴梅村在其《绥寇纪略》中说到崇祯,曾经无比敬仰地描述道:“……白晳丰下,瞻瞩非常,音吐如钟,处分机速,读书日盈寸,手笔逼似欧阳率更,有文有武,善骑,尝西苑试马,从驾者莫能及……”、“反前弊,黜邪党,励精谋治,勤勤然有中兴之思……英睿献猷,宵衣旰食”。
吴梅村写这样的文字时已经是清朝,崇祯早已作古,因此不存在要用溢美言辞拍马屁。
第二,“淇水”,也有送别和思念的意思。淇水是卫国著名的河流,是卫国的象征。远离祖国的卫人们思念祖国和家乡,往往会以淇水来代替。如《邶风•泉水》云“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又如《卫风•竹竿》:“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在这第二层意思里,显然就是暗示作者于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怀念了。
再来看“睢园雅迹”。后者典出汉史,是西汉梁孝王刘武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即梁园,又名兔园、修竹园,故址在今商丘市梁园区。梁园也以竹著称,《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早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音乐家师旷就曾在这里鼓吹奏乐,因此有“吹台”古迹留存后世。梁孝王喜好同墨客吟诗吹弹游乐,为此专门修复“吹台”,并以“吹台”为轴心,在这里大兴土木,“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平台三十里”。
此处,即是以“吹台”暗示“竹西歌吹”之意。
同时,此地在梁孝王时异常热闹繁华,高朋满座,后世却衰颓败落。以至于梁园也成为后代诗人吟叹世事沧桑变幻之地。典型的如李白的《梁园吟》:“…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这一层意思同样与上面所述的作者的中心思想一致。不过,不管是“淇水”,还是“睢园”,显然都不能完全表达出那种国破家亡的强烈的悲痛感情,因此贾政把这两个都给否掉了。然后,就是贾宝玉提出的那句惊艳的“有凤来仪”。下一篇,我们再来解析这四个字到底妙在何处?后来改为“潇湘馆”,又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