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如何由影射李煜表现亡国

2021-01-22 13:19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宝玉题潇湘馆《有凤来仪》诗尾联包含的大文章

经过前面两篇文章的分析,我们现在对宝玉题潇湘馆《有凤来仪》诗的整体含义已经越来越清晰了。这首诗应该就是要影射满清从入侵直到占领全国的整个事件。

诗的第一联是事件的开始。点出“鬼子”要来了,大祸要临头了。然后第二、三联,则是事件的中间过程,选取“扬州十日”事件作为典型,具体讲“鬼子”来了之后是怎么杀人的,大屠杀是怎样的一副景象。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想到,诗的最后一联,,就应该是要写事件的结束了吧?结束,对应的自然就是明朝灭亡。满清从北向南一路杀过去,屠了无数的城,直到最后在云南俘虏并杀死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明朝正式灭亡。

永历帝之死,是明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作者欲要写亡国,以影射这一事件来做为切入点,则是相当合理的。是否真是如此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一联为: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

上句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希望竹子细碎的光影不要摇来摇去(因为会打搅了好梦)。可关键的是下句不易明白,为什么要说“昼初长”?

“昼”,是指白天。可是睡觉做梦难道不是应该是晚上吗,为什么会在白天呢?

“初长”又是什么意思?是形容梦还是形容白天?

这两个问题单纯从字面上猜,恐怕不易想得通。因为字面意思本身就不通顺。到底主谓宾分别是哪个?哪个词形容哪个词?非常地含糊。

说到这里我又要再次强调我一贯以来的观点了。作者写红楼梦其实就是这个样子,很多地方故意把文字写得不好懂,写得很别扭,甚至很不通顺。用字用词奇奇怪怪,其实目的就是为了引人注意嘛。是要提示读者这个地方有玄机,要留意细看。

不过我经常感叹,作者是不是有点太过炫技了?他们把玄机弄得太深奥了,结果导致所设的机关被一直埋藏地底,无人能懂。

甚至由于这些不通顺的地方太多,还让后世读者产生了作者是随意而写,不注重语法和逻辑这样的错觉,因为古文本来就大多如此的嘛。于是乎,大部分读者,包括许多研究者们,对这些地方就选择性地忽视了,或者是抱着“大概是这个意思吧?”、“不必较真”、“可能作者是随手而写,写错字了”等等之类的态度来对待。

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其实恰恰相关,作者的思路是非常严谨、非常具有逻辑性的。用字用词非常地考究,关键之处,每个字都是精心“炼”出来的,背后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而且其内涵极其明确、清晰,一点都不会模凌两可。一旦领悟,你百分百能确定就是那个意思。可惜的是,越是这些关键的地方,往往也越是难以被理解。于是也越是被忽略和误解,真是枉费了作者的一番心机。

好了,说完题外话,让我们继续之前的分析。对于上述的这两个问题,如何破解?

说实话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好长时间。直到我终于发现,这两句诗竟然是有出处的,它实际上是引用了另外一首诗的其中两句。通过被引用的这首诗,我们瞬间就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大家请看下面:

初夏

作者:南宋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非常明显,《有凤来仪》诗的最后一联,就是出自这首诗的首、尾两句。

首句“竹摇清影罩幽窗”,作者改成了“莫摇清碎影”。“幽窗”两个字也没丢,给安排到潇湘馆的对联“幽窗棋罢指尤凉”里面去了。末句“困人天气日初长”,作者改成了“好梦昼初长”。

朱淑真的这首《初夏》,说得很明白。由于时令进入了夏天,所以白天的时间开始慢慢地变长。夏日长长,也容易令人发困。

因此,很显然所谓的“昼初长”,指的就是白天开始变长。然后,“好梦”当然也就是指在这开始变长的“困人天气”中睡觉做梦。而这个睡觉,应该尤其是指午睡。

因为在古诗词中,就是把午觉写作“昼眠”的。例如白居易 《睡起晏坐》诗:“后亭昼眠足,起坐春景暮。”;苏轼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入怀冰雪生秋思,倚壁蛟龙护昼眠。”

作者特意把“日初长”,改成了“昼初长”,就是要强调午觉的意思。

好了,字面意思搞清楚后,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朱淑真的这首诗?

这个问题也容易明白。请大家先把注意力放在这首《初夏》诗的第二、三两句。大家有没发现,这两句如果放到红楼梦的影射语境里面来,再加上“初夏”这个题目,与《有凤来仪》的影射含义实在是太一致了。

“初夏”—夏天来临就是意味着春天的逝去。也即书中所谓“三春去后诸芳尽”是也。这里面的含义已经无需多说。顺便提一下,书中从第十九回宝玉等人搬进大观园居住开始,一直到第80回,书中的时间刚好就是过了三年,也就是三个春天。

“两两时禽噪夕阳”—又是禽鸟,与凤凰的影射含义一致。而且噪的是夕阳。夕阳自然是影射日薄西山的明朝。

“谢却海棠飞尽絮”—与《葬花吟》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意境一致。影射含义同样也不言自明。

另外,作者为何把“竹摇清影”改成“莫摇清碎影”呢?因为当竹林还是非常浓密时,所形成的是一片连续的阴影。可是当许多的竹子都枯萎了之后,竹林就变得稀疏了,自然也就变成了“碎影”。作者的用意非常清晰。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这最后一联,是诗中有诗,是通过套用另外的一首诗,用很少的字数就能表达更丰富的意思。同时也进一步确认和丰富整首诗的影射含义。作者的手法的确是很高妙的。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为什么作者要说这个是“好梦”,而且要强调这是在午睡时做的好梦?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的联想力更丰富一点了。我前面提出过假设,认为这一联是要影射永历帝被杀这一事件。永历帝是南明最后一帝,在云南被吴三桂俘虏,然后在不久之后,被康熙下令把他杀死。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历史上有哪一个皇帝,其朝代的境况、性质以及结局是与永历比较类似的?

请注意永历所属的朝代是南明,那么与之相同性质的朝代,只有东汉、东晋、南唐、南宋这几个。然后纵观这几个朝代的最后一任皇帝,结局与永历最相似的,显然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就是被赵匡胤俘虏然后赐死的。

而说到李煜,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肯定就是他笔下的那些被千古传诵的词作。在这些词作中,与“午觉”、“好梦”这两个元素有关系的,我相信大家也肯定都能第一时间想到他的那首《浪淘沙》中的一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可能有的朋友对这首词的一些细节还不是很清楚,我再解析一下。

首先,这首词同样也是描写春末夏初的时节。因为“阑珊”就是衰残的意思。“春意阑珊”,就是已到残春,春天快要过去了。

其次,这时又正是乍暖还寒的时候,李煜被囚禁期间,显然生活条件不好,晚上冷得睡不着觉。因此说“罗衾不耐五更寒”。既然晚上睡不着,那么就只有在白天中午的时候,趁着比较暖和,正好赶紧补觉。所以李煜才会特意说“一晌贪欢”,晌就是午的意思,他就是要强调晚上彻夜难眠,只能在白天补觉的凄苦境况。然后他就在午觉中“梦里不知身是客”,梦回前朝,做了一个“好梦”。

李煜的这个“好梦”,就是《有凤来仪》诗中的所谓“好梦”吗?李煜的这首词,就是作者要影射的终极目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就一切都清晰了。作者千挑百选,找到了朱淑真的《初夏》这首诗。这首诗既能与《有凤来仪》的前三联的影射含义相呼应,又有“幽窗”、“困人”也即是影射被囚禁的含义,更有夏日渐长需要午睡的含义。这后面的两个含义,又能影射到李煜的《浪淘沙》。最终,直指南唐末代君主李煜,进而影射永历帝之死。

这个影射的链条,虽然一层套一层,拐了好几个弯,不易搞清楚。但一旦搞清楚了,其逻辑还是相当清晰的,作者的意图相当明确,毫不含糊。

至此,我们终于把“好梦昼初长”这句诗的终极含义完全理解清楚了。但是,我知道仍然有个问题横亘在许多朋友的心中。这就是,仅凭着同样都是“昼”与“好梦”,就能认定作者的确是要影射李煜的《浪淘沙》吗?这只是孤证啊,未免显得牵强,完全可能仅仅只是巧合而已啊。

其实说到李煜,我之前也一直个疑问。《红楼梦》要影射国破家亡的主题,那么宋徽宗都拿来影射妙玉了,怎么能漏掉李煜这个特别值得拿来说事的人物呢?为何没发现书中哪个人物是影射李煜的?

直到我研究到这一首诗的时候,我才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红楼梦》中非但没有漏掉李煜,而且关于李煜的元素还非常多。上述的影射关系,就绝非只此一条孤证,旁证何其多也。作者对此其实是进行了大书特书的。


红楼梦中的李煜元素——梦里不知身是客

先看上一篇说到的“昼”与“好梦”。这个“昼”字暗示午睡。那么在《红楼梦》书中,对午睡与好梦这个主题,其实是有大书特书的。请大家不妨稍稍仔细回忆一下:

首先当然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个梦就是宝玉在午睡的时候发生的。而且此梦当然也算得上好梦。这段情节是全书的总纲,作者让“午觉”和“好梦”发生在如此重要的章节中,而且此书的书名又叫做《红楼梦》,可见“午觉”和“好梦”这个主题是多么地重要。

接着,在书中还有两次关于“午觉”的情节,不知大家想到了没有?

第一次,就是宝玉给黛玉胡编“耗子精偷香芋”故事的那一段。这段情节,写得相当地生动传神、活灵活现。把宝、黛两人之间那种两小无猜、朦胧而又美好的情愫描绘地温馨旖旎。这一段情节,就是发生在黛玉午觉的时候。

我们来看这段情节中的一些关键细节:(略)

大家以为这一段情节中的这些细节描写,完全都是作者凭空而作的吗?非也非也,其实这一段又是有出处的,出处就是李煜早期的一首词,这首词同样是描写午睡的:

菩萨蛮(李煜)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写这首词时,离南唐亡国还早。大周后的妹妹(即后来的小周后)进宫探望姐姐。在一天午睡的时候,李煜偷偷前去与其幽会。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香艳的词。

我们认真读一下这首词中的细节,就可以发现,与书中几乎是完全对应的: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 黛玉自在床上歇午,丫鬟们皆出去自便,满屋内静悄悄的;

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 黛玉把自己的枕头推给宝玉、宝玉闻得一股幽香从黛玉袖中发出;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

— 宝玉揭起绣线软帘,进入里间,推醒黛玉;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 黛玉醒后,先是眼还合着,说了两句话(体现一个“慢”字)。接着才嗤的一声笑了。接着二人对脸躺下,黛玉细看宝玉脸上的胭脂渍。然后开始打情骂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这段情节,是发生在元春省亲刚走的时候,也就是初春。黛玉说了一句“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这旁边还专门有句批语“口头语,指在春冷之时”特别指明是初春,怕读者理解错。

初春,当然就是影射仍未亡国之前的那一段相对比较美好的时光了。李煜在这时候还沉溺在与小姨子偷情的快乐中,宝玉和黛玉也温馨甜蜜。

可惜的是,温馨甜蜜的时光却又很短暂。我们再来看看不久之后,发生在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第二次关于午睡的情节:(略)

这一次关于午觉的描写,与第一次相比,那就大相径庭了。相较之第一次的温馨甜蜜,这一次宝玉仿佛变身成色鬼恶棍,对黛玉大肆调戏轻薄:

宝玉先在窗外偷看,看得内心发痒。然后粗鲁地一面取笑一面掀帘子进屋。看见黛玉刚睡醒时的闺中女儿情态,更加神魂早荡。还一歪身就坐椅子上,没点正行。无礼地命令紫鹃倒茶,最后再来一句淫词艳曲,调戏紫鹃和黛玉。

为什么这一次两人相处的情形会如此的不同?大家请注意这个情节发生的时间。这是书中的第二十六回,这个时候已经是初夏了。就在这段情节紧接着的第二天,就是四月二十六芒种节。然后就发生了一大段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情节,包括宝钗扑蝶、黛玉葬花。

因此答案是很明显的,这发生在初夏的这几段情节,都在影射亡国。只是所选取的角度不同而已。黛玉葬花是影射汉人被屠杀的惨况、宝钗扑蝶是影射满清如何侵略和谋取明朝的江山,而宝玉在午觉时调戏黛玉呢,则是以影射李煜之死,来间接影射永历帝之死(永历就是死于四月十四日初夏时节)。

我们来看看宋朝王銍的《默记》中,关于李煜之死的描述: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以:“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云:“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及坐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我们同样来比较细节:

徐铉去见李煜,被一个看门的老卒拦着,通报后才得以见到

— 宝玉进屋后,也被几个婆子拦着,黛玉发声了才退出去;

徐铉见到李煜后,引椅少偏乃敢坐

— 宝玉见到黛玉后一歪身坐在椅子上;

李煜长吁短叹

— 黛玉也长叹了一声;

徐铉把所闻告知宋太宗,李煜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

— 宝玉:“你才说什么?”黛玉:“我没说什么”宝玉:“我都听见了”;

赐牵机药毒杀李煜。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

—宝玉笑道:“给你个榧子吃!”(打榧子,拇指与中指相接,暗示中毒后头足相就的形状)

可以看出,《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的第二次关于“午觉”的情节,出处就是上面这段关于李煜之死的史料。贾宝玉此时其实是化身成了宋太宗,因此才把他描写得那么好色和蛮横无理,

史载宋太宗很好色,多次借故召小周后入宫中,进行调戏轻薄。还让人画成《熙陵幸小周后图》。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有描述这幅图的内容,在此就不详述了。

至此,关于“昼”的影射含义我们就基本分析清楚了。而且,我们同时还能解开了书中的另一个谜题。这就是关于“花袭人”这个名字来历的那一句诗:

香气袭人知昼暖

注意到里面的这个“昼”字了吗?诗的原句本来是“香气袭人知骤暖”,作者把“骤”字又特意改成了“昼”。作者为什么这样改?显然与“好梦昼初长”中的“昼”的含义是一样的,也是在暗示已经到了夏天。

这句诗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地方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个“香气”到底是什么香气?为什么闻到这个香气,就能知道是到了夏天了?这涉及到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只能以后再另行详述了。

《红楼梦》书中,还有许多地方是跟李煜相关的。下面我们逐个来说一说。

先看看北宋初年的文学家徐铉对李煜性格上的评价:

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干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

认真对比一下贾宝玉的性格,两者几乎就是如出一辙。上述中的每一点性格特征,《红楼梦》书中几乎都有专门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熟悉《红楼梦》的朋友应该很容易就能举出不少例子,我这里就不啰嗦了。

同时,两人也都一样不喜政事,而只喜欢吟诗作词,整天流连于花丛之中,混迹在女人堆里面,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所以,作者设计贾宝玉性格的原型,应该就是来自于李煜。

再来看看李煜奢华的宫廷生活:

《清异录》: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

《五国故事》卷上:尝于宫中以销金红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玳瑁押之,又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

我们对比一下宝玉的怡红院:

说着,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

只见这几间房内收拾的与别处不同,竟分不出间隔来的,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隔一隔,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隔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壁。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

大家请看其中的细节:

首先,怡红院的整个屋子是没有分出间隔的,暗示这是一个大宫殿;

其次,李煜宫殿中的“梁栋、窗壁、柱栱、阶砌”等等,只要是其中有孔洞的地方,都被当成“隔筒”,在上面“密插杂花”;

而怡红院的布局,也强调“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布满孔洞。而且隔板上的雕花,是“翎毛花卉”等等的“各种花样”。并且这些隔板把房间分成 “一隔一隔”,摆放着各种装饰品,包括“供花设瓶、安放盆景”;

第三,李煜的皇宫“榜曰锦洞天”。怡红院也是先“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后的“花团锦簇,剔透玲珑”的一处所在;

第四,李煜“以销金红罗幕其壁”、“又以绿钿刷隔眼”。怡红院中的雕空木板上也“五彩销金嵌宝”;

第五,李煜在隔眼上“糊以红罗”。怡红院也“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竟系幽户”;。

第六,李煜墙壁上“以白银钉、玳瑁押之”。怡红院中墙壁上装饰“古董玩器”,“却都是与壁相平”。

上述的种种细节,都显示宝玉的怡红院的影射原型,就是李煜的“锦洞天”。

接下来看黛玉。黛玉身上也安放了很多李煜的元素。

还是对应上面的“糊以红罗”: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就让人帮黛玉的窗户重新换成银红色的“软烟罗”。而且,“烟罗”这个名称,又同时影射了李煜的一首亡国之作: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红楼梦中的李煜元素——月夜轻烟下,后庭曲栏中

李煜形容他宫廷中的玉树琼枝,看着就象女萝一样烟雾朦胧。而贾母在介绍软烟罗的时候,也特意说它“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软”字其实就是谐音“远”。

“烟”这个意象,在黛玉身上是有很重要的含义的。因为明朝属火,“朱”为红色也对应火。明亡了也就是火灭了,于是就化为轻烟了。烟被影射满清的风一吹,就烟消云散。

因此“烟”字就多次被作者用在了重要的地方。除了上面的“软烟罗”外,宝玉所题的潇湘馆对联中,也点出了“烟”:“宝鼎茶闲烟尚绿”。另外写蘅芜苑的那首《蘅芷清芬》诗中,也有一句“轻烟迷曲径”(关于此对联和诗,后文再展开详细分析)。

对这个“轻烟”,宝玉还专门说过,“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这段话可以说是对烟的含义的最直白的注脚。而且宝玉的贴身小厮,也取名叫做“茗烟”,即明朝化烟。统统这些,含义都是连贯而统一的。

说到“烟”,就不得不顺带说说“月夜”。明朝既为“火”,也为“日”。巧合的是李煜的“煜”字也含“火”、“日”。火灭而化烟,同样地,日没了就是月夜。所以月夜的含义跟烟的含义相类似。

李煜亡国后的词作中,月夜就是出现得非常多的一个意象。例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晓月堕,宿云微,无语枕凭欹

。。。

因此,《红楼梦》中的月夜当然也是一个有所特指的词。例如在游潇湘馆时,贾政就特意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继续看李煜的另外一首名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玉砌”,其实是潇湘馆中的虽然不起眼,但却非常重要的元素。

“玉砌”就是指台阶。作者多次在重要的地方强调了潇湘馆的台阶。例如前面已经详细分析过的“迸砌防阶水”、“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稚笋”。另外还有描写潇湘馆的全景时,就写它“阶下石子漫成甬路”;还有《葬花吟》中的“阶前闷杀葬花人”等等。

再来看“雕栏”。黛玉之所以挑选潇湘馆作为她的住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自己说的“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句话的重点,显然就是“曲栏”。

因此,很明显这是作者在影射“雕栏玉砌应犹在”这句诗。当然,更是影射“只是朱颜改”。朱家王朝已经灭亡。当年的雕栏玉砌可能还在,但只能在梦中去寻找了。李煜的这句词中的“朱颜”实在是天造地设,作者在影射时当然是不会放过的。

说到栏杆,我们重新回头看看李煜的那首《浪淘沙》,它的下半阙是: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感叹不能独自一个人凭着栏杆,因为看着庭院中的萋萋芳草,很容易就会勾起思乡之情,回想起旧时快乐的生活时光。

相同含义的还有另一首: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而《红楼梦》中,作者就特意描写林黛玉独自一个人凭着栏杆发呆:

第二十六回,芒种节的前天晚上,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

还有第三十九回,“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

作者故意让黛玉独自凭栏,能更加渲染出一种特别凄凉的气氛。

继续看李煜的下一首词: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莺啼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这是李煜被幽囚后的一天月夜,梦里回到了江南的皇宫内院。只见芳草依依,满地落花零乱。李煜于是感叹,这满地的落红,就不要打扫了,先随它去吧。等将来有一天舞人(小周后)回归,再来打扫收拾。

那么李煜的这个梦中的愿望,恐怕就是被作者安排到了黛玉的身上了。《红楼梦》就是一个大梦,黛玉就在这个大梦中,扫花和葬花,重现了李煜的梦中的意境。

继续下一首: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提到“后庭花”,实在太又名了。同为亡国之君的陈后主,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的末句“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更为流传后世的是晚唐杜牧所作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红楼梦中的李煜元素——蔷薇花落秋风起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贾政游大观园经过的所有院落中,就只有潇湘馆和怡红院是有后院的,而且后院中也都有花。潇湘馆后院中是梨花兼着芭蕉,怡红院的后院中是蔷薇和宝相。这个显然就是暗示此乃“后庭花”。

那么梨花、芭蕉、蔷薇、宝相这四种花,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为什么要专门为黛玉和宝玉的后院安排这两种花?

首先来看潇湘馆。在它的后院中,种着的是“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芭蕉”,在古典诗词中的含义,就是典型的离愁和思念的象征。历代寓意于此的诗词有很多,我相信大家对此应该也很熟悉,因此不再啰嗦。

而“梨花”呢,其实也同样有着离愁和思念的意思。因为“梨”字谐音“离”。所以自古以来,无数诗人都用“梨花”来抒写离愁。

这其中非常典型的一句诗就是“雨打梨花深闭门”。这句诗出是自宋朝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而在《红楼梦》书中,上面这一句诗,就被作者用在一个酒令中,明确暗示了黛玉后院的“梨花”的含义。见第二十八回中宝玉和薛蟠等人喝酒时,宝玉所行的酒令:

于是拿琵琶听宝玉唱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風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

这首酒令,显然写的是黛玉。满满都是亡国之后的哀痛与愁思。特别是末句,套用的是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这两句都是亡国诗词中的名句,被作者借用到这里来,作者用意表达地很充分。

在酒令的最后,宝玉就用“雨打梨花深闭门”这一句来完了令。

所以,黛玉后院中的这个“大株梨花兼着芭蕉”,所表达的含义,就是作者对故国与故主的哀思与离愁。

另外,梨花因为雪白晶莹,在古诗词中也被形容为“玉树琼葩”。见元朝丘处机的一句诗:“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而李煜不是说他的后宫中“玉树琼枝作烟萝”吗?所以作者写潇湘馆后院的梨花,也是要影射李煜后宫的玉树琼枝。

那么上面就是黛玉后院的梨花与芭蕉的含义分析。这个含义是比较清晰和简单的,故此就不再多费笔墨来论述了。

下面要重点分析的,是宝玉的怡红院后院中的“满架蔷薇、宝相”。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关注过宝玉后院中的这两种花。我感觉应该是不多的吧?因为这句描写实在太不起眼了,尤其是刚刚描写完宝玉房间中的花团锦簇,读者看得眼花缭乱之余,哪里还会注意这么普通的一句话呢?

但其实,这句话一点也不普通。这里面是暗含这非常深刻的含义的。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详细的分析。

首先解析一下“宝相”这个词。这个词在现代不常用,但在古代还是比较常用的。第一它是指一种传统吉祥纹饰,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而成。第二,宝相花其实就是蔷薇花的一种,因它的花型很像宝相图案,因此就叫宝相花。


在清朝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就写到“诸园皆有之,多种宝相、蔷薇、月季之属,谓之架花”。可见把宝相、蔷薇作为架花种植于花园,在当时非常常见。因此书中宝玉后院的“满架蔷薇、宝相”,表面看来真的是普通之极。

可是,此处文字虽然普通,但背后的影射含义却应该不普通。因为这是宝玉怡红院的“后庭花”,意义非比寻常。作者怎会不大做文章?如果这个地方没有文章,那就只能证明我之前的分析都是错的,根本没李煜什么事,也没有什么“后庭花”。

这就好比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边缘会发生弯曲,但如果实验观测的结果不吻合,就只能说明相对论整个理论框架都错了。

那么在这普通蔷薇花的背后,会有什么大文章可作呢?

引起我注意的,是“满”这个字。这个字如何来理解?到底这是单指院中的一些花架上长满蔷薇,还是说宝玉的后院中到处种满了蔷薇?如果是前者的话,那这个蔷薇架就仅是围护隔离之用,不是主要植物,作者就不应只写蔷薇、宝相。所以更可能是后者,也即是宝玉后院中到处都是花架,种满了蔷薇这一类的植物。

这个结论,在后文书中是有呼应的。见第五十六回,探春和众人讨论如何增加贾府的收入时,说到怡红院也有能出利息之物:

“怡红院别说别的,单只说春夏天一季玫瑰花,共下多少花?还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錢”。


红楼梦中的李煜元素——荆棘满庭君始知

大家请注意,玫瑰也是属于蔷薇类植物。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就将蔷薇属植物分为蔷薇、玫瑰、刺蘼、月季、木香等5类。因此从这一段也能看出,宝玉后院中的确就是种满了蔷薇类的花。

再进一步分析,这些蔷薇类花都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它们都是低矮丛生类的灌木植物。其次,它们都有刺。尤其是玫瑰,刺太多了,以至于古时候它有个别称就叫“刺客”。

说到这里,大家不妨想象一下,《红楼梦》中明里暗里都在反复描写和影射花谢花飞、落红满地。那么当这满院的蔷薇花都凋谢落光了之后,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

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荆棘遍地”呀!

事实上,《红楼梦》中就有一个地方专门描写了“荆棘遍地”的情景。这就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一回中最后的一段:

因二人携手出去游顽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后面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

大家请看,这一段里面,就写到了“荆榛遍地”。更进一步,我们把这整段与宝玉游大观园的最后那段对比一下:

太虚幻境: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此即迷津…有许多夜叉海鬼;

大观园: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转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忽见大山阻路。众人都道:“迷了路了。”

大家看明白了吗?两者是一一对应的。

“荆榛遍地”对应“蔷薇”(花落)、“黑溪阻路”对应“清溪前阻”、“迷津”对应“迷了路了”。

特别是最后这个“迷路”,其实前面就已经铺垫过一次了:

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

作者在同一段中两次重复提示迷路,就是要暗示这里会遭遇“迷津”。

太虚幻境和大观园,都是非常地精美豪华与花团锦簇,虽然细节上不同,但总体性质上,跟李煜的“锦洞天”一样,就是一个温柔富贵乡。

但正如李煜只顾奢侈淫逸而导致南唐最后亡国一样,太虚幻境以及大观园,在富贵温柔之中却暗伏着危机。太虚幻境是明写,大观园是暗写。大观园中从“院中满架蔷薇、宝相”这里开始,就在暗示将来这里会变得像太虚幻境中那样,荆棘遍地,狼虎同群。前遇迷津阻路,迷津中有夜叉海鬼。

迷津,当然就是影射满清。迷津中的夜叉海鬼,就是影射清兵。

事实上,《扬州十日记》中也是这样形容清兵的:

火势愈炽,墓中乔木烧着,光如电灼,声如山崩,风势怒号,赤日惨淡,为之无光。目前如见无数夜叉鬼驱杀千百地狱人而驱逐之。

“夜叉”的含义,就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的意思。清兵的最大优势,就是野战中迅疾如风。而且夜叉鬼还凶恶丑陋,以此形容清兵,再贴切不过了。

好了,经过上面的分析,现在我们更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太虚幻境确实是整部书的总纲,因为大观园其实就是一个太虚幻境,大观园中的故事也是一场风花雪月的虚幻之梦。故此书名为什么叫“红楼梦”呢?的的确确这整部书就是一场梦。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涵,与上述所分析的影射含义,是相当地一致。

题兴化园亭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文宗时期,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修造兴化寺亭园。贾岛此诗是讽刺裴度的。也反映了中唐“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社会现实。

裴度为了建造一座池亭花园,而使得无数人倾家荡产。在食不果腹、家无垄亩的贫者看来,那么好的土地,种成庄稼该有多好?即使为了观赏,起码该种桃李。桃李春华秋实,能看能吃,却弃之不种,蔷薇华而不实,无补于用,却偏偏要种,“不栽桃李种蔷薇”,岂非一怪?

刘向所撰《说苑·复恩篇》里面,就曾说过:“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贾岛此诗说的这个意思。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一句“君始知”,满含讽刺和警责。完全与《红楼梦》中的“满架蔷薇、宝相”暗示含义一致。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其实也和这首诗反映的中唐时期的状况很相像。土地也被大量兼并,导致大量农民成为流民。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军预备了大量的兵源。至于奢侈糜烂之风,其实历朝历代的后期都相当一致,也不用多说了。

那么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探春说的那句话:“单这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也值几个錢”。大家看,探春同样也说这蔷薇花“没要紧”,这就跟贾岛这首诗说的意思一样了。

因此我认为,很有可能作者的设计灵感就出自这一首诗。


红楼梦如何由影射李煜表现亡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