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庄陵:神道石刻的凄惨故事
唐敬宗李湛的庄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窑村东250米。陵墓平地起冢,高17米,四面各开一门,门外置一对石狮。南门外神道长约460米,有华表、翼马、翁仲等石刻,封土前有清代所立“唐敬宗庄陵”石碑一通。

2005年7月,冒着伏天的高温,我和父亲第一次来到庄陵;2009年5月,我和家人开车再次重游此地,第一次到达了庄陵的西门。2016年11月27日,去长坳古镇的途中,我们再次来到庄陵,并且首次看到北门的石狮。

北门外的这两件石狮,一东一西,面北而蹲,守卫着庄陵的北大门。有趣的是,千百年来,西侧的狮子一直昂首挺胸地矗立在这里,而东侧的狮子竟然被埋入了土中。地基松软导致石刻下沉?还是村民为了保护狮子,将它掩埋起来了呢?

李湛,唐穆宗李恒的长子,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于东内大明宫之别殿。公元824年正月穆宗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宝历”。宝历三年(827年)十二月被宦官谋杀,终年18岁,大和二年(828年)七月入葬庄陵。
这位仅仅在位两年的小皇帝,对中国的历史并没有多少影响,所以他的陵墓也不为世人关注。但是,庄陵的陵园保存基本完整,并且拥有大量的石刻存世,所以受到帝陵爱好者们地追捧。
我每次来到庄陵,都会围绕着神道上的石刻,来回观赏一周。由南向北,可以看到一件华表的底座,两件高大的翼马,五件石人,以及一件石人的底座。后来,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发生在它们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破坏石刻,做电线杆
庄陵神道的最南端,看不到任何门阙的痕迹,仅在东侧残存着一件华表的底座。这件底座由两块巨石上下叠压而成,上方雕刻成上圆下方的柱础,下方为一块巨大的基石。华表高大的柱身和顶端,到哪里去了?

据村民回忆,1963年电力局给村里接电线,需要石子制作电线杆,由于交通不便,无法从外地搬运石材。接受到任务的某些村民,只好就地取材:他们用八磅大锤,把华表、石鸵鸟、石翁仲等大体量的石刻砸毁,利用这些碎石块,制作成村中使用的电线杆。
如今,在庄陵的神道上,再也看不到石鸵鸟了。我们只能通过散落在田间的石基座,想象当年石刻的身姿,以及它们被破坏时的惨烈。

2、石马成精,砸到在地
在整条神道上,最宏大的石刻,非南侧的石翼马莫属。其中,西侧的石马傲然挺立,记得我第一次来庄陵,就是它先映入我的眼帘,给本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东侧的石马,却没有这么神气。它被推倒在田中,头部也被砸毁,石马得罪谁了呢?这就要从一个荒诞的传说聊起了!

相传,庄陵神道东边的石翼马,经过千年风吹雨打,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竟然成精了!石马每天晚上,都会偷吃庄稼,被村民发现后,他们把石马的一个腿砸坏,并且毁掉它的面部。于是,这个翼马便躺倒在地,至今没有起来。
3、敲了石人的头,掉了自己的脑袋
如果有关石马的传说,有些荒诞离奇的话,那么这个有关“石人头换活人头”的事,可是血淋漓的事实。
离开华表和石马向北,道路左侧的田野中,可以看到五件东西对立的石翁仲。他们宽衣博带,笔直站立,手握朝板或宝剑,拱卫着神道尽头的帝王。可是,他们竟然都没有头!




原本这些翁仲,都是有头的石人,直到1997年5月,被两个外地人全部盗走。破案之后,虽然追回了一件石人头,但是其他4件已经被卖到海外。为了威慑盗贼,在三原县城,举行了公判大会,然后把两个盗贼,带到庄陵前枪毙。
沿着神道继续向北,经过南门外的两件石狮旁,庄陵的墓冢就出现在眼前。不高的墓冢,在柏树的包围下,显得庄严肃穆。毕沅所里的石碑巍然屹立,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树立在旁边。


如今,陵墓前方正在进行施工建设,未来这里估计会出现一座小广场,供人们凭吊埋在这里的皇帝。我们也衷心希望,未来的人们能够更加敬畏帝陵,让过去破坏石刻的黑暗历史,永远不会再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