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子兵法》与诸葛亮北伐(二)

2022-06-07 08:12 作者:松露美食家  | 我要投稿


     诸葛亮北伐必定失败,在74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早已预见到了。“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诸葛亮北伐在“道、天、地、将、法”上全部处于劣势,毫无取胜机会。结合东汉末年,连年战乱,群雄纷争,在三分天下之后人心思安的大趋势下,诸葛亮仍执意要发动北伐战争,在“道”上已经失败。北伐是在魏国的土地上发生的战争,在“天”和“地”上也毫无优势。诸葛亮北伐之时,蜀国大将关羽等将星已经调落,魏延等将领又不能人尽其才;而魏国却猛将如云,比蜀吴两国都要强,在“将”上也没有优势。“法”就更不用说了,魏蜀吴三国中,魏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而蜀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诸葛亮北伐在战略上注定必败,那他应该如何智取呢?《孙子兵法》中早已指明了道路---“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保法”才是丞相诸葛亮当时应该做的事情,而非北伐战争!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诸葛亮作为蜀国三军统帅,在“智”和“仁”上的劣势尤其明显!从《孙子兵法》可以判断,诸葛亮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从《隆中对》可知,他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诸葛亮更适合像西汉丞相箫何一样的政治工作,而不适合像韩信一般领兵打仗,更何况他还同时兼任了丞相箫何和韩信的工作。

     诸葛亮北伐没有做到“知彼知己”,更没有做到“避实而击虚”,这就是诸葛亮作为统帅在“智”上的不足。诸葛亮北伐所攻占的街亭、陈仓和五丈原,都不是魏国的“虚”!相反魏延建议的“子午谷奇谋”才真正做到了“知彼知己”和“避实击虚”!蜀军出子午谷可直接攻击魏国的要害---长安!这绝对要比进攻街亭、陈仓和五丈原更加有价值!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才是真正学到了《孙子兵法》的精髓!试想一下,诸葛亮如果可以学习西汉丞相箫何一样坐镇成都,而让魏延带兵北伐,三国的历史也许将大不一样!

     诸葛亮作为统帅在“仁”上的不足,在对待大将魏延就最为明显。遍观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真正做到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诸葛亮没有善待部下魏延,相反还在不断算计魏延,甚至要置魏延于死地!诸葛亮在五丈原军营中去世之时,匪夷所思的居然不让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没有任命二号人物魏延将军来负责整支军队的撤退工作;却让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魏延、姜维只负责断后工作。诸葛亮的愚蠢安排直接引起了武将魏延和文臣杨仪的火拼,魏延被杀的严重后果!魏延的被杀,诸葛亮的“不仁”是重要原因;诸葛亮对魏延之死应负全部责任!“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魏延之死更是蜀国的重大损失。随后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蜀国的真实写照;魏延之死为蜀国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北伐还违背了《孙子兵法》中的众多原则。比如“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北伐进攻的关中属“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正确的取胜战略应该是围地则谋”!诸葛亮还在第一次出祁山时釆用了“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而不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诸葛亮违反了以上众多的兵法原则,北伐魏国必然要以失败告终!

        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在诸葛亮北伐之时已经流传了740多年,作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竟然连《孙子兵法》的基本原理都不知道,五次北伐堪称完败的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呢?从孙武的视角来看,诸葛亮肯定不是军事家,他仅是一个连西汉丞相箫何都不如的政治家而已!





《孙子兵法》与诸葛亮北伐(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