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逻辑学——概念论)

2021-06-28 05:02 作者:查尔filosofia  | 我要投稿

三、概念论

        进入了概念论,我们就进入了自由的王国了。概念论才是真正的本体论,或者说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我们之间讲的存在论和本质论都是为了推出概念论,本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绝对主体、绝对自由,我们就进入到了真正的本体,就是概念。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统一,是存在真正的本质,是自由的原则。本质论和存在论都可以看作是概念的形成史,甚至于可以看作是对于以往的形而上学的一种批判。通过一种概念的方式,对以往的存在论进行了批判。存在论的范畴是一个一个的,本质论的范畴是一对一对的,概念论的范畴是三个一组。存在论当中也是三个一组,只不过这三个一组因为知性的遮蔽,并不能显现出来,所以就会产生理性的狡计。而概念论当中这三个一组则是清晰的浮现出来,每一个和另外两个之间的关系都是透明的,而本质论则主要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是概念论范畴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概念论由主观概念,客观概念和理念组成,理念就是主客观统一了。概念的主观性还是很表面的,探讨形式逻辑那样的一些逻辑规律,但是黑格尔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用辩证逻辑来解释形式逻辑,他认为形式逻辑按照抽象的形式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有按照他这种辩证法,才能理解透彻。所以他把形式逻辑纳入他的概念论的第一个环节,主观性里面了,深化了形式逻辑。

1、主观性

        概念论的第一个环节是主观性,它是属于形式逻辑的一种阐明,黑格尔对形式逻辑作了一种辩证的阐明。这些概念和范畴尽管是一样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种层次上的不同。我们说形式逻辑的时候,着眼于逻辑的形式,形式大于内容,或者说没有内容,内容不重要;而辩证逻辑恰恰要注重内容,黑格尔的形式逻辑和传统形式逻辑的差别就在于它不单单是形式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内容之上来解释它的形式。历来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们是对立的,最多是相容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理解,在他这里的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一个东西,只是考虑的层次不一样。形式逻辑就这些形式来理解逻辑,而辩证逻辑用它的内容来理解这样一种逻辑。我们讲形式逻辑有三个环节,概念、判断和推理,它的主体部分就是这三个层次,还有一些逻辑公理如排中律,同一律,不矛盾律。

a.概念

        我们在形式逻辑上谈论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叫做抽象概念,什么叫抽象概念,就是一个概念可以囊括很多的内容,这个概念拥有我们称之为共相的东西,共相的其实就是普遍的东西了,这样一种普遍的东西,我们把它们单独加以考察,这个时候,这样的一种概念就是抽象概念,它只是抽掉了所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说从所有的具体内容里面只提取出那些共同的东西。概念是就是这么形成的,从很多的经验对象、感性对象里面,抽出那些共同点。那些共同点就形成了概念。你是人,我也是人,他也是人,我们把具体的东西抽掉,就剩下来“人”这个概念,这是所有张三李四都具备的,这样就形成了概念。

        但是黑格尔的概念我们说和形式逻辑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就是它实际上表现了一种自由的本质。我们说逻辑学到了概念论这个环节,就进入到了自由的王国,但是形式逻辑对概念的理解不是自由的,而是僵死的。我们把所有东西的共同点放在一起,它就是一个筐,人是一个小筐,哺乳动物是一个大筐,通过大筐套小筐的形式来展示层次上的高低,但是这是一套僵死的概念,是体现不出自由的。概念应该是一种活动,那么这个活动就应该有它具体的内容,如果你把这个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它跟那些特殊的东西,就看不出层次上的区别了,你把它单独加以考察,别的东西也可以单独加以考察。所以公孙子龙讲,白马非马,白马和马本来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但是如果你单独的将“白马”和“马”都孤立的看成一个单独的概念的话,那白马就不是马了,这是两个概念嘛,白马这个概念当然不是马这个概念。黑格尔就要将它打破,你理解概念,要从内容上来理解,就会把概念理解成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体。概念既然是普遍的,那就一定包含有特殊在内,否则你怎么形成类似“马”、“人”之类的概念呢,就是有差异,有特殊才能形成概念。而这种统一,就统一为个别。

        普遍、特殊、个别这三个环节就是概念里面的具体内容。这样统一理解之后的概念,就是具体概念,具体概念就是从普遍到特殊再到个别的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概念 。形式逻辑里面概念的普遍性还不够,黑格尔没有否认抽象概念,但是他认为抽象概念是概念里面层次最低的。你要从特殊里面去看出普遍性,所以特殊对于普遍来说,就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就是为了体现出个别。个别这个概念在这里就体现出能动性了,因为个别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个别是最丰富的,它把前两个环节都包容在自身里面。

         所以我们说,这个概念和抽象概念大不一样。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同一句格言在年轻人口中说出来,远不如饱经风霜的老人说出来有那么丰富的含义。小时候用的很多词语是老师教的,我们并没有体会过,这种使用和老人嘴里的是不一样的,虽然是同一句话,但是它包含有他一生的丰富的经历。而且他能够用这一句话在生活当中起作用,已经把它凝聚为具体概念了。这是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具体概念能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出人的个性,体现出人的自由。但是抽象概念也是需要的,你要是没有抽象概念,那具体概念也无从谈起。而且这个概念的具体不同于感性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很丰富的,但是你说不出来,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感觉反而是抽象的,概念才是具体的,这和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颠倒过来的。黑格尔的具体概念,通过这种三段论式的不断上升,到最后的那个概念是具体的,就是丰富的。

b、判断

        那么下一个我们来看看他的判断。概念的理解是很重要的,这一步要是没能理解的话,下面就不好谈了。形式逻辑的判断很简单,我们把两个概念连起来,中间用一个系词“是”联结起来,这就构成了一个判断。这是一种形式的理解,一种外在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康德那里就已经开始冲击它了,康德就认为这个“是”不单单只是作为一个联结的纽带,更应该是一种活动。联结本身是一种活动,是能动的,是主体的一种作用,它取决于知性的这种统觉,知性具有一种把双方统一起来,把概念、范畴和感性的表象统摄起来的能力。但是黑格尔更进一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种活动也不够深入,还是两个现成的概念,然后用一种主体能动性连接起来。黑格尔认为,判断的本性是从概念来的,它是概念的一种自我划分,是概念自己把自己划分开来。不是说现成的两个东西,然后我主体能动性把它们连接起来,不是这样的。而是一个概念自己把自己分开来,一开始没有两个概念,就是一个概念,然后这个概念自我划分,自我划分形成了一个判断。自我否定自身,把自己分成两个部分,自我就是对象,就像之前讲的存在和本质的关系一样,存在就是本质,本质就是过去了的存在,它们本身其实是一个概念。在这里,我们说判断中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由一个概念所分化出来的。

        康德提出过一个判断的分类,量、质、关系和模态,但是黑格尔认为不能这么划分,要按照判断的自我发展来划分,他划分为,这四个阶段,代表了判断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质的判断,反思的判断,必然的判断,概念的判断。他展示出了一个发展的方向,就是最终要回归概念本身,概念的判断,它就是要在自我划分当中,把概念统一起来,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它,概念的自我判断,自我划分之后,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找到判断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概念的统一,回到概念的统一。

c、推理

      但是,在判断的过程中,要回到概念的统一是很难的,虽然有概念的判断,但是要重建概念的统一性不是一件易事,只有在推理当中,这种统一性才能达到,概念的判断已经有推理的因素了,在向推理过渡了,但是推理是三段式,判断不是三段式的,最多只是两段式,像假言判断:如果怎么样,那就怎么样。或者是直观的公理:我思故我在。这种直观都是两段的,最后都诉诸一种直观,来恢复一种概念的统一,但还是恢复不了。在黑格尔这里,他将推理划分为质的推理,量的推理,反思的推理和必然的推理,最后是概念的推理,最后回到概念上来。当你经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这样一种过程之后,这个概念甚至不单单是自由的了,还是必然的。在必然的判断和必然的推理之后,使这个概念的同一性成为必然的了,就显露出某种客观性。当你的推理构成了某种必然性,那你是不得不遵守的。判断你还能随意,你可以下一个错误的判断。但是推理是对判断的确定,通过推理来确定一个判断是对的,是必然的之后,那么这个概念就具有了某种客观性。每个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在判断里面抓住了偶然性的某种东西,但是在推理之后就达成了一种必然性,必然是这样的。举个例子,苏格拉底是要死的,我们这样讲是偶然的,某某人要死的这个判断是一个偶然的判断,但是如果有人给你印证了,一切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是要死的,就成为了某种必然的客观性,是要不掉的,是一个客观事实。在这里,我们就进入了客观性。

2、客观性

        客观性就是客观世界的那种客观必然性,普遍必然的客观世界,那么客观性的三个环节是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客观世界就是这三个层次,所有的客观世界的所有事情,无非是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层次由低到高。机械性和化学性还是无机物,目的性就到了有机物了。我们可以与概念当中的三个环节做一个对应,这三者之间也有一种目的关系,在主观性当中,自由在个别当中才能体现出来,在客观上,只有在目的性上面才能体现出来,在生命现象上才能体现出这种目的性。客观性,它是由主观性而来的,主观性客观化,在推理的阶段,它成为客观的了。但是反过来,这种客观里面,也包含有主观的东西。主观的东西起一种内在的作用,所以黑格尔在客观性里面,就要把这种主观性的因素一步步的揭示出来。所以,虽然他谈客观性,但是他谈的是理性的狡计,客观性里面包含有理性,包含有主体的能动作用,包含有内在的自由。这种机械的,好像是不自由的,但是里面有一种自由的内在,慢慢通过化学性和目的性实现出来,显示出它自由的本质。当然在客观性里面显现不出来,它通过回到主观的理念里面,回到主观性,来显现出来。所以理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它本身是概念,它是概念论的最后的环节。理念,就是真正也是最终的具体概念。

3、理念

        理念就是主客观统一,这种统一就可以称之为真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人就认为所谓的真理就是主客观相统一。唯物主义认为是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唯心主义认为是客观对主观的符合。不管怎样,都是主客观相一致。真理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就是全体,真理是整体,黑格尔总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真理,真理不是盲人摸象,你摸到那里就说它那边是真理了,那真理就没有统一性了,没有统一性就不是真理了,唯有能够达到一,才是真理。这个从古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这样看的,但是相反,经验派就认为我抓到一点就说一点,至于我抓不到的,你想从整体上来把握真理,是做不到的。

        黑格尔的真理第一个就是全体,第二个就是具体,这和具体概念是相通的,你不能说直接就看到了整体,你必须得通过个别的、片段的,通过一种概念的进展,从抽象到具体。这里面就蕴含了真理的第三个特点,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不是一下子就摆在那里的,它是在历史进展过程中的一个长期的积累。

        真理在理念的具体环节中表现出来,表现为这样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生命,第二个环节是认识,第三个环节是绝对理念。

a、生命

        生命的环节是从客观性到理念的一个过渡。之前我们讲到客观性最后到了目的性,目的性就是生命了,生命的概念已经是一个理念了,已经包含有主客观统一了,真理是有生命的,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生命是真理的一个基点。一切真理里面都有生命力在里头,都有生命力在里面起作用。但是生命既然是一个理念,那么从肉体里面怎么超越到理念的层次呢?肉体里面要超越肉体,靠它自己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达到类,它必须要通过繁殖,传宗接代。对于人类来说,就是要形成历史和社会,这就是类。在历史和社会当中,他的生命就是永恒的。生命和死亡是对立的,生命脱离不了死亡,但是通过类,我个人的生命消逝了,但是人类永存。所以类是作为生命的生命,克服死亡之后的生命。类可以克服死亡,所以它回到生命,那就是类。

        那么到了类,就有一种可能,就是超越具体的客观性,从而达到一种普遍的理念,那就是认识。一切认识,都是和类有关的。我们讲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社会性知识,这个在人身上表现最明显,人身上的认识一旦成为认识,那就不是他个人的了,它就成为永恒的了、当然它以后也许会被修正,会被抛弃。但是,作为人类认识历史过程中间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永恒的。牛顿物理学是永恒的,虽然后来爱因斯坦推翻了他很多东西,但是它仍然是永恒的。我们今天要学爱因斯坦,还得从牛顿开始。所以类的理念,为认识的理念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是在类这样一个平台上面来运行的,我们所有的认识都是人类精神的财富。这样一来,认识就脱离了肉体,类还可以说它受制于肉体,但是认识就成为了肉体和普遍精神的一种统一。当然动物的类还没有精神,还是潜在的。但是在人这里就已经有了。认识就把肉体的东西撇开,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

b、认识

         认识分为三环节,一个是认识,一个是实践,一个是善。从认识到实践到善,在康德那里已经是这样的了,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实践理性批判再到善,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当然黑格尔要比康德大大推进了,就是说,认识首先要追求真理,它是一种主观性,它就把肉体这些东西都扬弃了,每个人在进行认识活动的时候,他是超越与个体而存在的,他是超越于个体的存在的,超越于个体的肉体的,它是着眼于类。我是在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增加人类精神的财富。这样我就把自己的个体的受限于我们肉体的状况的所有考虑都撇去了,完全客观的看待我们的对象,通常我们把这称之为真理。真理就是你的主体要跟对象客体相符合。但是,再进一步的观点就是实践,这个时候就反过来了,对象应该跟我的主体活动相吻合。我要改造对象,用自由意志,用自由意志来改造对象。那么这样改造好的对象,我仍可以用一个认识的眼光看它,那我就可以把这个对象,经过我的实践改造过的对象看做是善,或者是至善。它既符合我的认识,也符合我的需要,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世界了,是一个善的世界。在柏拉图那里,到了善的理念之后,就可以不管了,善的理念就是神,就是上帝了。为什么黑格尔不在善的理念上停下来,还要在绝对理念上继续发展呢?实际上表明,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是一个能动的体系。最后达到绝对理念,它是一种方法,上帝创造世界,最后获得了一个方法,最后达到的绝对理念,它就是一种方法。整个逻辑学就是它的方法。

c、绝对理念

        我们说绝对理念是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黑格尔在反思整个逻辑学的过程中所看出的一种方法。实际上黑格尔早就胸有成竹,他在写逻辑学的时候,就已经事先有这个方法了,但是一开始并不说出来,而是从整个逻辑学当中来体现这种规律,总结出逻辑学的一种方法。世界是怎么样的,你的方法就是怎么样的。黑格尔就是这样的,整个逻辑学展示的是世界的逻辑结构,那么我们的方法必须放到最后来讲,康德也是这样的。理性派基本上都是从世界的结构里面去总结它的方法。

        所以,方法就是本体的一种形式,或者本体的纯形式,存在的纯形式。前面存在论和本质论,包括概念论,都是讲存在的,都是本体论。那么这种本体论我们如何从形式上来对它加以界定,来体现出方法论,主要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理解。

       一个是否定之否定。所以我们讲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的关系,是在存在论里面讲的;对立统一,是在本质论里面讲的;那么否定之否定,是在概念论里面讲的最多。大体上是这样的,但是你不能这么明确的区分,否定之否定在每个三段论里面都有,在理念这个环节讲的更集中而已。我们从否定之否定当中引出一个概念,就是扬弃。扬弃当然是否定,但是在德语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取消,一个是有所保留,Aufheben,这就很奇怪了,一个词有两个相反的意思,一个是收起来,不要玩这一套,收起来,就是取消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个收起来,就是束之高阁的意思,保存起来,说不定以后还能用得到,这是保留的意思。一方面你要取消,首先是要取消,但是你又不是完全的否定, 是为了有所保留而否定。我们中文讲它翻译成“扬弃”,就是比喻农民在收麦子的时候,把麦子扬到很高的地方,把糟糠吹掉,留下麦子。但还是有点偏差, 就是说,要保留的东西和要取消的东西并不是截然分开来的两部分,并不是说有一部分是糟糠是要取消的,还有一部分是麦子是要保留的。这个我们中文没办法表述,我们只能用扬弃,还能稍微沾点边。像我们通常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它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自我否定,自我取消,所以它这个自己还在。取消自己的得是同一个自己。这个词得理解,中文没法翻译。

        当然这个扬弃的过程,整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他方法论的一个原则。我们从最开始最抽象的一个概念,后面慢慢的越来越具体,每一个后面的概念都包含前一个概念,都不能把前面的概念放在那里不管。只有把前面的概念都理解了,把它综合到后面的概念里面,才能看出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所以一个概念分析自己的含义的过程,同时就是综合前面那些概念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同一过程。这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从更高的层次上回到了起点。

        我们回过头来看,概念论是存在论的顶点,绝对理念是最后的终点。整个概念论是真正的存在论,本质论。只有概念超越了本质,超越了存在,同时又把本质和存在包含在内。以往的本质论和存在论都是为概念论作准备的。以往的形而上学里面,本质论和概念论被称为本体论。但是通过概念论,人们意识到了,以往的本质论和存在论还不能被称为本体论,概念论才是真正的本体论。所以,存在论和本质论对于概念论来说,属于批判的对象,或者说超越的对象。

        我们前面也讲过,逻辑学是上帝创造世界的一个蓝图,一个规划。在逻辑学的最后,他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的丰富性,最高的具体概念,以至于充实到没有办法再停留到他的自身内部了。达到自我意识之后,就有一种冲动,把自己外化出来。因为他有了目的,同时有了手段和方法,他为什么不自己创造一个世界呢?所以,逻辑学的最后阶段,就凝聚了一种外化为自然界的决心,决心把自己外化为自然界。这种决心成为一种直观。这个开端和终点就汇合了,但是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汇合。最一开始是在抽象概念里面的一种存在的冲动,在最后阶段,已经外化为感性的自然界,具有时间和空间,具有我们通常讲的那种现实性。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逻辑学——概念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