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湛江学子“三下乡”:对话龙头工匠,传承非遗文化

2023-07-23 11:44 作者:泊狗在发呆  | 我要投稿

    7月13日,湛江科技学院“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连南罗江村,通过走访当地村民以及采访南罗江村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龙头制作的龙头工匠唐国星师傅,由此展开对传统龙舟文化的深入了解及对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宣传。   

    自古以来,龙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项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背后所代表的民族内涵与民族情节,早已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沉淀深厚,成为传承至今、甚至影响至今的一份独特文化遗产。而对于龙舟本身,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制作龙舟的工艺繁琐精细程度远超乎人们想象,而其中,龙头的雕刻工艺就更需精益求精。龙头之重要性,不仅象征着一条龙浑身上下的精气神,更是一条水中蛟龙的全部灵魂

图为龙舟龙头图片

    龙头制作之难,学成门槛之高,制作过程之精细,所象征之重要,让龙头制作工艺注定成为令人尊敬又可望而难可即的“高台工艺”。而本次湛江科技学院“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了美丽水乡古劳镇,找到了藏匿于民间的非遗文化龙头工匠唐国星师傅。在唐国星师傅的工作现场中,他向同学们热情地介绍了那些摆放着数不胜数的精致龙头雕刻,同时现场讲述关于龙头的制作过程,以及他与龙头雕刻的故事。

图为唐国星师傅讲解龙头雕刻

    头制作最考验工匠的耐心和技术,每一刀的切割、每一次的打磨、每一锤的雕琢,都有无法撤销重来的风险,即便原材料通常选用为质地柔软的樟木,但其每一遍重复过程的繁琐且高度的精细要求,都将制作一个龙头的时间大大拉长。而要想制作出一个近乎完美的龙头,则需要工匠从仅仅手握原始材料时就必须怀揣千万分的认真来对待,更在后续正式的雕刻上色中,直至最后组装完成,在龙头工匠对待品质的严格把控上,每一步都无疑在最大程度地挑战龙头工匠的耐心与细心。

图为唐国星师傅雕刻龙头

    而对于唐国星师傅,他说他最大的兴趣就是雕刻,在雕刻龙头的过程中,他更多感受的是与所热爱事物沉浸其中,他与这个兴趣得以长久甚至坚定地彼此相守着。他与龙头的故事始于孩童时期,用果壳组装成简易的龙舟玩具,此时的他已经在心底对龙头雕刻艺术埋下热爱的种子。或许热爱真的可抵岁月漫长,在年复一年的夜晚与刻刀作伴,哪怕他并不是全职服务于雕刻龙头的工作,可他对龙头雕刻的技术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年岁一同渐长,如今已是中国非遗文化龙头制作的传承手艺人。而对待龙头雕刻本身,秉持雕刻龙头这件事的专注态度,唐国星师傅仍然在发挥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已然使他对于龙头雕刻这门工艺产生更为深厚的感情。一个匠人与匠心的故事,正凝聚在每一件他令世人赞叹的龙头成品中。

图为唐国星师傅讲述龙头故事

    而放眼当下,谈及龙头雕刻工艺的传承,唐国星师傅仍然倍感心酸和无奈。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中国早已迈向世界接轨现代国家的航道,在这样充满着更多机遇的时代里,对于像龙头雕刻工艺这样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门槛相对高的工艺,如今以及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全身心接受地留下学习。更关键的是,即便是流传千百年的龙头雕刻工艺,仍然属于一种相对于民间的手工艺,在古代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仅仅依靠手艺人之间的代代相传,才得以将这些古老的艺术流传至今。老手艺人的群体愈发乏力,年轻人出于各种现实原因也难以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样迫切需要新鲜血液的传统工艺,一如唐国星师傅所心酸,“传统有所保留,都是有它的意义的。”

    每一项非遗文化能够走到今天,背后都少不了像唐国星师傅这样的匠人。为龙舟传统文化保留最原始的味道,用兴趣与热爱守护一门传统工艺,唐国星师傅的初心让文化的血脉也由此延续。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向其中注入更多新鲜年轻的血液,生生不息。

图为大合照

 


湛江学子“三下乡”:对话龙头工匠,传承非遗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