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我们》随感

2023-09-25 02:04 作者:coolumm  | 我要投稿

今天看完这本书总感觉想写点什么。立马去豆瓣知乎搜了一些相关的书评,感觉没有写到心里去的,所以还是自己来写了。

《我们》的文学性、可读性、严谨性都不如1984、美丽新世界,但是能和这两本书一起列为反乌托邦三大作品,我觉得是因为,它的地位就像《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学的地位一样:可能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作者以敏锐的直觉抓住了关键问题,并且成功地引起了后人的思考。不光是简单地因为它的发表时间最早,而是因为里面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其实比1984对政治集权的具体刻画、美丽新世界对具体的社会组织的刻画,更加重要和关键,并不像很多人可以草草下一个结论,忽视其中的深意。

【革命有止境吗?革命有好坏吗?】

【隐藏的暗线:乌托邦社会中理性和感性的斗争】

【价值选择:不自由的幸福还是不幸福的自由?】

【书名的深意:我们是谁?】


【革命有止境吗?革命有好坏吗?】

这个问题,我只在一个知乎答主(Youlink L)那里看到了我比较认可的回答。

革命的动机是觉得现状不好,而脑中有了更好的构想想要付诸实践。但是这个构想本身是出于对“构建不需要解决问题的社会”的向往、也就是对现实问题的逃避。而实际上,没有一套不存在问题的社会制度,就算达到了更高的社会形态,也必然会伴随新的问题。

所以如果有人要提出新的革命,我大概率会觉得这个人非蠢即坏。只要他的脑子足以想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绝对的利益和预设的立场,就不会轻易地说自己所代表的就一定是正义和正确的。书中其实到最后也没有对L-330们所希望的社会勾勒具体的样态,只是有一部分人从绝对理性中回归了原始的状态,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对理性的完全抛弃显然不在辩证的否定范围内。这也是他们失败的必然原因,某种程度也可以视为是感性派失败的原因。

但是,一旦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到了“是否存在最大数”的层次,就不会轻易将自己假定为历史的顶点,他们必须认识到革命是永无止境的,并且给后人指明一条路。社会主义的革命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科学的——至少意识到了矛盾的普遍性,问题永远会伴随人类,不存在完美的制度,因而至少不会轻易否定现存的合理性。

相比之下1984和美丽新世界,一个是批判集权,一个是勾勒新的社会,似乎都没有涉及到“是否存在最大数”根本性的问题,仅停留在批判现有和“假定历史顶点”的层次。所以这是《我们》的突出之处一。


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资本的本性告诉我们,逐利的本性一定会选择效率最大化的方式运作社会。《我们》的构思很巧妙,不仅有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术”(具体制度),而且还有“道”。那就是将理性宗教化——赞颂数学(理性的代表),甚至将哲学和艺术数学化、理性化,发展成了一种文明的高度。我觉得这是比具体的术更管用的手段,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用了人的感性,有点“外儒内法”的意思。这也是它虽然文字写得不怎样,但是比另外两部高明的地方之二。

虽然我们通常批判集权和去人性(即绝对理性,刨除感性),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判断,这确实是最具有效率的手段——只要人像机器一样不会思考,没有感情,社会机器运转就会少出错。这很好理解,因为放在个人的身上也是一样,在一些关键的时刻,往往是情感波动、情绪波动、思想波动从内部打破了自己,从而导致了比绝对理性要差的结果。个人尚且如此,社会更不必提,自然是越少有自己的思考越好。

但是难办的就是,感性这种东西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任何国家机器都无法根除,就像动物生来就无师自通地会哺乳和繁殖一样根深蒂固。D-503原本就是一个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国家功勋,承担着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发现第二颗地球的使命,可以说他在前期,本身完全就是极端理性的代表——绝对服从、绝对信仰,同时享有绝对优越的地位。但是打破他生活的偏偏是规则之外、计划之外的、毫无征兆的心动。刚开始他不愿意承认,甚至无法辨认那种感情到底为何物,只是奇怪并且厌恶,但是又深陷其中。直到L-330说出了那段惊为天人的话,他终于承认了自己在感情上无可救药的沉沦,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他切切实实地尝到了那种理性无法带来的快乐:真诚璀璨的热爱,发自内心而不是头脑的、谁也无法操控的炽热的感情。

这本书读到后面,让人困惑的是好像两个人的感情线反而占了上风了。但是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正是通过爱情这种人类崇高细腻的感情,才能将党派之争表现得更富有冲突和张力,增强代入感。

L-330对D-503是真感情还是利用,D-503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且这是直接导致他重回原营的最重要的原因——他一直追求的纯粹感情完全破碎了。有人因此觉得男主D-503比较软弱废柴,但是男主的行为很符合他本身的形象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逻辑:他就是个理性人,从一开始就是,他在理性的世界、理性的制度中如鱼得水,他本以为L-330给他指了一条新的更理想的路,但实际上L-330们只是带来了混乱,他找不到方向。对这种人而言,没有信念感和具体的目标是最大的噩梦,旧的打碎了新的却没有建立起来。更别提擅长操纵情感和人心的L-330只是利用了他。

我并不完全认为L-330的做法就是对的,恰恰相反她的行为正好印证了,“理想主义者们”并不是拒绝鲜血、博弈、厮杀,理性阵营该有的手段他们一样不会缺少。其实这两派只是站了不同的欲望,打了不同的旗子,残酷的本质却没有什么区别。

离具体的故事和人物得再远一点来看,L-330们失败几乎是一种必然。感性往往意味与冲动、鲁莽、不计后果相联系,L-330们的行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或许也隐喻,没有理性指导的感性,还是容易成为烂泥——这也是隐藏的暗线:理性与感性之争。显然,仅有理性也是行不通的,人们终有一天会看穿到空虚的目标和虚无的幸福感,会思索那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更要命的是,绝对理性的社会体系里没有提供给他们解释感性、人类原始情感冲动的理论体系——完美的机器是容不得这种东西存在滋长的。畸形环境下成长的人容易出精神问题,认知三角不协调,具体表现就是D-503很典型的割裂行为,在集体中他是理性的,一旦独处时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就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看他反复横跳的日记就像精神分裂者。痛苦的他只想求得精神的安歇,并不想过度卷入斗争,所以最后他向大恩主妥协了。

至于为什么乌托邦小说里包含了理性和感性的斗争,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斗争,在这段开头其实有解释。至少从理论上推演,完美的社会形态应该是最接近于问题少的制度,也就是必然符合绝对理性的制度,为此每个人都必须做出牺牲——放弃不稳定的、易引起意外的感性,遵守理性行事,从而使社会整体达到一种稳定的平衡、求得最大效率。但存天理灭人欲必然会出问题,所以每个描绘乌托邦的小说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理性感性之争。

【价值选择:不自由的幸福还是不幸福的自由?】

不知道大多数人看完美丽新世界和《我们》中的社会形态,是会觉得向往还是恐惧。对我个人而言,没有自由的幸福就等于提线木偶,没有自己的思考,遵从着他人定义和灌输的幸福,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事。但是在痛苦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当然也会有人会觉得,这种无脑且轻松生活实在是最大的理想——自由什么的,并不要紧,只要我生活过得好就行了。

我觉得这是价值选择的问题,而价值选择是多元的,究竟是想要happiness without freedom还是freedom without happiness,留给每个人自己选择。

但是我想,理想的社会不应该是一元的,而应该是包容的,难道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能并存吗?这样想来,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也挺好的。

【书名的深意:我们是谁?】

按照语文老师教的最质朴的阅读方法,我们知道题目是题眼。但是自始至终,《我们》的作者都没有说明“我们”到底是谁。这个字眼出现的场合存在于主角D-503的喃喃自语:“我们……我们是谁?你是谁?”实际上他对自己立场的不坚定,也正对应着这里主语身份的模糊性。

他想逃离的,并非是完全想逃离的,因为现存的社会并非完全不好;他想去到的,也并非是完全想去的,因为未知、不确定、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甚至惨遭新理想组织的背弃。正是斗争的残酷性向读者揭示了本质:或许只是江山易主、换了头衔,问题依旧会存在,理想的社会并不会完全理想。

“我们”到底是谁?是不是也正如你我?我们是不是正是书中的D-503?似乎一腔热血,似乎充满反骨,但其实身份模糊、目标模糊,在现实与理想中摇摆不定。又或许,没有真正的“我们”,所有的组织、社会团体不过是貌合神离……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留待每个人填上自己心中的答案。


反乌托邦三部曲之《我们》随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