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怎么了?
今天分享一篇知乎高赞文章,作者高冷冷,主题为:有哪些简洁的人际交往模式?
别被我接下来说的两句话吓到。
付出不是美德,索取才是美德。忍耐不是美德,生气才是美德。
后一句话是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说的,原话是: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会让你有一些讶异吧。它们只是高度概括的抽象表达,为了简洁,为了引起注意,用了一组意义对立的词语,做了完全极端的表达,并且剥离了具体的语境,舍弃了很多本应有的前提条件。
所以,会看起来有一些不太对。
现在,让我们说得更具体一些吧。
你在与家人、朋友、恋人相处时,会常常有付出的心理和行为吧。这当然没什么不对,爱就是你自然而然地想主动给予。
对方知道你很好,你对ta很好,你不吝分享、不吝付出。你觉得,没关系的,连这点时间都不愿付出,连这点心思都不肯花,连这点需求都不肯满足,那我也未免太自私了吧。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对自己的要求,便是尽量的nice,尽量的温柔和善,与人无害。
你心里认为,你的这些做法,以及这其中体现出来的你的性格,是很好很好的,别人会很珍惜很珍惜你。
但你其实常常心生困惑,好像那些性格有锋芒有棱角的人,感觉常有一些不够「善解人意」的行为的人,有些「我行我素」的人,敢于直接开口说「我想要什么」、「我不要什么」的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爱。
先抱个歉。接下来我要举个例子,而且是不太礼貌的例子。但是大概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
免费的东西人人都喜欢,但是人们不会珍惜。
你有两件衣服,它们原本的物质价值和美貌价值都相当,一件是你薅羊毛得来的赠品,一件是你花真金白银买的。你对待前者的态度,不会如后者一般珍惜。坏掉了,你也只会想,诶反正没花钱,没关系。
《影响力》里作者谈到自己的朋友,店里的绿宝石一直卖不出去,朋友很着急,让店员把商品改成原价的二分之一,结果店员听错了,改成了两倍。结果,绿宝石迅速卖出去了。
你觉得爱就是愿意付出,不求回报。你觉得人际关系中的真诚,就是不计较。
你没有标价码,你和你所有的付出,都是轻易就可以得到的,对方不需要付出什么,因为你很少索取。
你对别人过多的「主动付出」,降低了别人得到「你的好」的门槛,那么,你在别人眼里的价值,也会顺带着降低。
当然,这里的「价值」,是「主观价值」。是对方对你的珍惜和重视的程度。如同我前文所说的,那件免费的衣服,本身价值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对待它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用商品来作比,似乎有点不妥。但感情这种东西,以及双方对感情份量的衡量,具象化一点,其实和商品定价的道理,是一致的。
你自己先要重视和认可自己的价值呀。你是值得被付出的,你是应该索取的,而不是只把自己摆在主动的几乎无条件付出的位置。
那么现在,我们要好好定义「付出不是美德,索取才是美德」这句「歪理邪说」的具体语境和前提条件了。
结合我前文的详细描述,大家很容易明白,我是想说,无原则的、过多的、不求任何回报的主动付出,不是美德。你的本意明明是与对方建立更为友好、长久、对等的关系,但却做了南辕北辙的事情。
索取是指「勇于表达合理需求」,而不是一味索取。同时,你也要懂得感激与付出。这才是一个平衡的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生态。
好了,话终于被我圆回来了。那么,「忍耐不是美德,生气才是美德」呢?
无论对方做了什么,迟到、爽约、不回你消息、不守诺,你总是持着理解的态度,希望自己是一个特别好相处的人,凡事都是「好的可以没问题没事哒没生气呀」。
你给了对方继续这么做的权利,因为你真的表现得毫不在意啊。
别人在跟你的一切互动中,感知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话可以说,而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无论你有无意识到,你与他人的相处,其实是一个不断设置规则的过程。
当然,这些规则,并不是以明确的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的。在这种自然而然的反馈和调整之中,对方自然而然地明确了你的边界。人是会遵循自己摸索到的规则行事的,这个模式并非有意为之,但却是我们与他人社交的本能。
啊,说了两句一眼看起来不那么正确的话,大家千万注意下具体语境和前提条件,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做个总结吧:
你对别人过多的「主动付出」,降低了别人得到「你的好」的门槛,那么,你在别人眼里的价值,也会顺带着降低。
你勇于索取,说明你认为自己值得被付出;你自己认同的事情,别人才更可能会认同。平衡的付出与被付出,才能建立更为友好、长久、对等的关系。
你与他人的相处,其实是一个不断设置规则的过程。「忍耐」只是给了对方继续这么做的权利,要学会「生气」,才能让关系处于健康的生态。
付出不是美德,索取才是美德。忍耐不是美德,生气才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