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床前杂笔(作于2022年)
制衡:
文官(贤臣):徐阶,高拱(头像),张居正
文官(奸臣):严嵩,严世蕃
宦官:司礼监,东厂,镇抚司(锦衣卫,归太监管辖)
清流:以海瑞为代表
皇上明智地在适当时刻打击或提拔他们
如果其中一方的错误管理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奸臣,改稻为桑),贤臣为了打击他们反而会暗中推波助澜糟糕的事态,不加纠正
奸臣贪污腐败,任人唯亲
贤臣贪污腐败,任人唯亲;他们有时会做有利于国家的改革,但又会触及核心利益失败,自己家破人亡
清流是贤臣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强大的舆论存在也会威胁到皇权,引发对贤臣的警惕;他们在道德上正直,在实务上没有经验,且起不到主导作用
宦官对皇上最忠诚,按照旨意和现实情况加入贤臣或奸臣,一方面贪污严重,一方面将皇权稳定置于百姓社稷之上
明朝灭亡的启示?
和我预想的不同,明末在军事上有关宁铁骑(拿着火铳的骑兵),经济上江南发生了缓慢但已有雏形的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黄宗羲等人提出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并且从嘉靖到万历朝由于皇帝不愿上朝以及文官集团的强大,客观上造就了混乱分散的政治权力,减少了对民间的控制。
以上三者都不是暂时的个例,而是从第二帝国(宋)至第三帝国经过漫长的发展汉人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成果。在利益的驱使下,士大夫阶层会逐渐向新兴的垄断资产阶级转变。这样的帝国,如果没有意外的变量,不仅能正常发展下去,而且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化浪潮中,并不会采取满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虽然仍会付出一定代价和时间,但会相对平稳地开始近代化进程。
有人会反对说,士大夫代表的地主阶层是不会接收东南沿海的商业思想的,他们落后反动的小农本质不会变。但宋明的东南商业的发轫和扩展正体现了其漫长性而非不可实现性,而对内地的影响也将是潜移默化的。
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若是没有外患,这样的内忧是不可能倾覆帝国的。拥有火器的专业化官军,经常以几千人击退数倍于己甚至几万人的农民。在河南和陕西,先后两次布下包围,虽然由于愚蠢的失误让敌人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