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万大学生被骗”,作为老师我们该作出的反省

01
2月17日,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对外通报,破获一起特大假冒冬奥知识传播活动诈骗案,抓获涉案人员19名,案值逾千万元,同时还查获该犯罪团伙非法获利取到的350余万名大中专学生的个人信息数据。
这个新闻很多同学应该都有看到了。在哪里看到的呢?大概率是在班级群里。巧合的是,不久之前的几天,大概也是在同一个地方,也是有人转发那个致使350万名学生受骗的活动,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
前几天我恰巧谈论过相关的话题,大致意思就是网上答题送证书已经泛滥,不仅没有含金量,还会造成恶性且无意义的竞争局面。所以这个新闻出来后,很多同学也和我说了这个事。我便也简单讨论了一下这件事,下面的评论里有同学说是以为学校组织的官方活动,因为很多老师都转发了,很多学生干部也转发了。我开始以为只是一些学生干部的自主行为,于是回复学生说:很多是学生干部转发到群里,当然他们也是好意,毕竟转发对他们也没有好处。言下之意,学生干部是义务的,只是想为同学们争取一点学分。
但紧接着就有学生在下面回复:明明是好多老师转发到群里的,还强制要求我们参加,你这锅甩的可真快。
我看到那条回复挺尴尬的,但心里也立刻意识到学生说的话没错。紧接着还有好多同学跟帖评论:不仅发到群里,还有的以通知的形式,要求学生打卡参加,还有要求参与完成上交完成界面截图的。
这就是为什么涉案人员只有19名,可是受害人员却有350万的原因吧。
02
我们得在这件事里至少吸取点什么教训。
如果是别的事件,我可能也不会多加讨论了,可是这件事实在打脸太快了。有学生晒出截图:班级群里只有老师发的两条消息,第一条消息是老师要求学生尽快参加该活动,第二条就是关于这个活动是诈骗手段的防诈骗新闻。两条信息之间相差不到一天。
可是老师没有任何解释,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其实,这个活动的真伪真的很难辨别吗?防诈骗讲座多听几次,上面明晃晃的“举办单位”多查证一下,不要占小便宜,不要被头衔欺骗,遇到个人信息获取多想一想其中的风险性……我们不是听讲座的,可以推脱说自己没注意听,我们可是办讲座的,站在讲台上的那一个。
所以,这种情况就有两种可能性:自己放松了警惕,于是被骗。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连打开都没有,看到封面的几个字就往班级群转发。
无论是哪一种,作为老师,在这件事里,我们都必须承认自己存在失职。
开学的时候,再开班会,不妨提一提这件事,如果自己之前有转发,可以开着玩笑自我批评几句。学生也很好哄的。
不能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样不会维护尊严,只会让学生离老师的距离更远一些。
03
不能打着“为学生好”的名义,就以强迫为手段要求学生做任何事。
有些老师推荐这个活动,也未必是有私心,也是因为觉得这个活动有好处,希望学生不要错过。这也是诈骗案如此成功的原因,施小利而赢大饼。但其实学生群体普遍反感参加这类活动的心情已久,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本来就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
有老师委屈,我也是为了学生好。希望他们都能多多参与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荣誉感,我自己也没有好处,为学生做了那么多,现在好心办坏事,就全是我的错了。但,完成这些目的,就只有这一个方式吗?
作为老师,我其实也很年轻,并不那么透彻的知道怎么把握教育宽严的尺度。但有一点,我认为我面对是大学生,是一个被法律认可的成年人,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好处和顾虑说出来,交由学生自己决定。但是不要命令要求学生。老师只是我们的职业,和门口卖灌饼的小贩没有什么区别。
教师这个职业,不代表着对结果的全面掌控,不代表着对话语权的垄断,不代表着可以否定学生的自由意知,随心所欲的要求他们“服从”“完成”。
04
我们不该扼杀学生说不的权利。
其实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学生质疑?可为什么最终有这么多学生成为了诈骗案的受害者?这一场骗局损失的金额不大,但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学生的独立思想哪去了?为什么会盲目的信任。学生的价值观哪去了?为什么那张证书,比纪念品更有吸引力。
即使这一次的活动确实是真实有效的,我也不认为我们应该强迫任何一个学生去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人喜欢被迫做事,学生不喜欢,我们在职业中也不喜欢,在生活中也不喜欢,我们都不喜欢,为什么要强迫学生去选择。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选择和爱好,之前做暑期社会实践,我会和学生提出要招募单独一支团队,这个团队不加学分,没有任何宣传,没有任何支持,没有一点好处,以后我也不会对任何同学高看一眼,活动中还会把他们送到我对人身安全保护范围内最苦最穷的地方,连空调和电风扇都没有,酷暑里三天都可能洗不了一次澡。如此,也还是有学生愿意参加。每一年都有,人数不少。
有人选择利己,就有人选择奉献,有人选择索取,就有人选择付出。你要相信这一点,相信价值观的多元化。
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让他们可以在选择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提供不同却单一的种类,其中的差别只是0.5分和1分的差距。这样不对,我们一直拿分来作为他们的行为判断,把他们的价值观高度统一成“利分者”,这种看似省力的方式,也是给自己挖坑,从无所适从到熟练运用,最后学生也会主动讨价还价:老师,我参加这个活动加学分吗?没有学分我为什么要参加。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表达对学生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