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地,“赤壁之战”简析

《孙子兵法》提出:战争的五大决定性要素为“道、天、地、将、法”,纵观整场赤壁之战,曹操可以说是五个要素尽失。下面简单陈述一些个人观点,有不当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教。
首先说“道”,简单来说就是民心所向。曹操平定北方以后有“取南方定中原”的想法,在南下的途中接受了荆州的投降,兵锋直指东吴。对于东吴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保家卫国的决战,虽然起初经历过部分文臣的劝降,但是最终还是上下同心、全民抗敌,隐藏的力量不可小觑。反观曹魏,以侵略者的姿态南下,一路上战果颇丰,娇兵众多,疲态尽现,且不熟水战。实际上的二十万部队里有几万临时扩编的投降荆州军,军阵一乱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是“天”,赤壁之战大致发生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战地卫生差,病毒滋生,再加上北方将士水土不服,魏军中流行病肆虐,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此外,火攻选择在晚上进行,也遵循了“用火必于夜”的道理。
接着是“地”,作为孙刘联军的高级指挥官,土生土长的东吴名将,周瑜对于长江流域可以说是十分熟悉。加之在赤壁之战大约两年前,周瑜在赤壁附近区域剿灭了黄祖,并在周边地区加修了军事要塞,对赤壁周边的水情陆情都是相当熟悉。根据专家实地考察,周瑜大军驻扎的赤壁南岸又宽又高又陡,人站在上面几乎很难直接入水参战,这个特点也正好截断了曹操水陆两军相互支援的道路。这个宽大的屏障还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借东风”。正常情况下,冬天都是刮西北风或者北风,强劲的西北风吹到赤壁这个大屏障上被反射回去,恰好形成了东南风或者东风,也就成就了三国时期的第二把大火。此外,赤壁还有个特点,周瑜选取的决战地点处在一个哑铃型的流域,上下两头大,中间狭窄。对于水流来说,突然冲进一个比原先狭小的区域,流速会加快,水情会变复杂,这让本就不熟悉水战的曹魏水军更加难以适应,也间接为曹军战船首尾相接、赤壁大火助了一把力。
然后是“将”,为将者讲究“智、信、仁、勇、严”,孙刘联军名将无数,主要指挥官刘备、孙权、诸葛亮、鲁肃用人不疑、精心规划,周瑜、程普、黄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从上到下一条心。反观曹魏,曹操在攻下许多城池,接受大量投降之后,心生傲气,作为魏军的最高统帅骄傲至极,前后中了离间计和苦肉计,直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最后是“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前狼狈不堪,被曹操追着打,带着仅剩的残兵投靠了孙权。这些历经多次生死之战的蜀军必定是个个如狼似虎,至少可以说是战斗力不低,纪律严明。周瑜大都督治理下的江东吴军,受训严格,军纪严明,挑选的是能打仗的精兵,而他们面对的还是一场家园保卫战,实际战斗力可想而知。对比曹军,在疾病的侵蚀下,军心涣散;且是长途作战,劳师远行,二十万大军后勤补给很难说没有问题,且投降的荆州兵容易一击即溃。黄盖的苦肉计诈降也让曹军官兵心中大喜,失去了大战前的紧张感,从而掉以轻心,最终彻彻底底掉进了死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