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10328
苏格拉底Socrates[古希腊]
(公元前469年左右-公元前399年)
德尔斐神谕宣称他是最富智慧的人,在他自己看来这仅仅意味着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柏拉图Plato[古希腊](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是第一个有完整著作保存下来的西方哲学家。他还创办了学院的雏形。在当时,“学院”(学园)就是对其住所的称呼。
洞穴隐喻
普罗提诺
埃及人,用希腊文写作,发现了柏拉图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倾向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者。
堪称最后一位希腊伟大哲学家
存在由三个不断上升的层次构成:
最底层,也就是人类所在的层面,是灵魂
第二层是“形相”所在的层面,是理智
最高层是“善”具有思维能力的人类向上攀登,试图与“善”达至同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是柏拉图的弟子,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一生中倾注巨大的激情和精力投身研究,几乎涉猎了所有研究领域。其著作为这些领域所作的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包括逻辑学、物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形而上学、气象学、修辞学和伦理学。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政治上的纷争和冲突却连绵不断。这时期兴起了四种新哲学流派:
犬儒学派 怀疑主义学派 伊壁鸠鲁学派 斯多葛学派
犬儒学派鼻祖:安提斯泰纳,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的追随者是第欧根尼过着“如犬一般的生活”
怀疑主义——“一种拒绝相信任何东西的哲学”。怀疑主义第一人皮浪,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卫兵。他的门徒腓力的蒂蒙,蒂蒙的门人是阿尔赛西劳斯,他接管了柏拉图学园
伊壁鸠鲁Epicurus[古希腊]
(公元前342年-公元前271年)
“当我们活着的时,死亡不会造访,而死亡来临时,我们早已不存在。”
Epicurean“享乐主义” 没有痛苦就是幸福
妇女和奴隶也在其倡导的共同体原则中,后来引起基督徒的打压
《物性论》卢克莱修用拉丁文撰写的长诗,诗人热爱哲学,但经常间歇性发疯,最终自杀身亡。
斯多葛学派受犬儒主义影响,以禁欲为理想
西方哲学因此不再局限于希腊,而是具有了全球性。其代表人包括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奴隶(爱比赫泰德)和罗马皇帝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古罗马](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
“年老,就是回忆与珍藏之前收获的美德和善行。”
“人生有限度这件事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人生是否充实。”
《论老年》
公元前43年凯撒的养子屋大维下令将其谋杀。
圣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354-430)
《忏悔录》
关于时间本质的论述“没有人问我,我倒知道时间是什么;有人问我,我试图解释的话,反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e[荷兰](1632-1677)
世界万物都是“神”的各种变化——“泛神论”
一切事物都归结于“神本来的必然性”——决定论
培根Francis Bacon[英](1561-1626)
“知识就是力量。”
了解自然法则,进而支配自然
去除4种偏见:种族偏见、洞穴偏见、市场偏见、剧场偏见
种族偏见 :人类共通的妄念。人们总是把感情带入判断之中。
洞穴偏见 :每个人各自的偏见,因性格与过往教育之影响所带来的偏见。
市场偏见 :言语使用不当产生的偏见,也就是语言谬误造成的思考偏颇。
剧场偏见 :对权威学说的囫囵吞枣,好比看戏的人,误把戏里演的当做真的一样。
——世间的各种物品,都是根据自然科学的法则制作而成的,但大多数人都忘了这些便利都是科学家的恩惠。
威廉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他是培根的私人医生。
托马斯 霍布斯——近代唯物主义始祖,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彻底机械论自然观
“心灵是机器”“智者把语言当作伪币……而蠢人却把它当作财富。”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爱尔兰](1685-1753)
“存在即是被感知”
现代美国哲学家希拉里 普特南曾提出“水槽之脑”的思想实验 人类是无法完整掌握外部世界的。
休谟David Hume [英] (1711-1776)
所谓的因果关系,只是信念
心灵这个存在于某处的实体,有的只是知觉而已。而自我只是各种“知觉的集合”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法](1712-1778)
《社会契约论》
“人生而自由,但现今所到之处,尽是枷锁。”
私有制正是万恶的根源。
政府是以主权者——人民的“一般意志”为基础而执政。他否定代议制认为全民参政的直接民主制是最理想的。
康德Immanuel Kant[德](1724-1804)
他出生在普鲁士西部的偏僻小镇哥尼斯堡,一生中从未离开过。他终生未娶。
“二律背反”指两个看似都正确的主张,结论却正好相反。
客观是主观作用建构而成,他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哥白尼革命*(以前认为是人认识外在事物,但自康德开始,外在事物是基于人的认识能力才存在。)
支配经验世界的科学规律具有普遍价值,支配道德世界的道德规律也具有普遍价值。科学以理性为基础,道德也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
自律才自由
上帝的存在是无法证明的,同样也是无法驳斥的。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德]
(1770-1831)
辩证法:
安定 →暴露矛盾→矛盾解除→向上提升,状况保持
三个重要思想
黑格尔的一些思想在其后的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现实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必须依据现实的当下状态及其变化来认识现实,换言之,必须依据历史解释的范畴来认识现实。如今人们已经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但以前的哲学却缺乏这种历史意识。在黑格尔之前哲学家们认为现实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是给定的状态,需要人们对之加以解释。而自黑格尔以降,历史意识进入到人们认识万事万物的过程之中。黑格尔之后有两位思想家对19世纪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们是马克思和达尔文,他们都把永恒的变化与发展摆在自己思想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就是直接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黑格尔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世界历史具有一种合理的结构,变化的规律亦即辩证法是认识这一结构的关键。马克思同样也继承了这一思想,我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时候将详加讨论。
黑格尔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思想就是异化。其意味着,人类在创造自身文明的过程中创造出形形色色的制度、规则和观念,尽管它们是人类自身的发明创造,却反过来束缚人类,外在于人类。人类甚至无法认识它们。以宗教为例,许多人把自己最崇奉的品格赋予上帝,把上帝看作是完美的、全知全能的,相反把自己看作是卑下的、无知的、无能的。这些痛苦的灵魂无法看到,自己把人类的某些特性赋予了自身之外的存在,以致把上帝当作是与自身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存在,而事实上,人与上帝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黑格尔的信徒费尔巴哈就认为,上帝和诸神只是人类的产物,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就能彻底认识它们。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是德国人,却喜好印度哲学
欲望是无限的,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禁欲”才是痛苦的解脱之道
人类世界亦复如此——充满暴力和不公平,最后以死亡告终。
叔本华认为,借助艺术尤其是音乐,人类从存在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音乐是抽象的,并非现象世界的表征,音乐能够使我们获得超越时空的体验。
许多小说家受其影响尤甚: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莫泊桑,左拉,普鲁斯特,哈代,康拉德,契诃夫,毛姆。以及此后的一些重要哲学家:尼采,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德](1818-1883)
历史唯物论
“历史发展的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演变为社会主义是必然结果,而社会发展会经历5个阶段:
①原始共产制度 自然经济,不存在阶级制度
②古代奴隶制度 生产经济,因财富累积而产生阶级,开始奴役
③封建制度 支配阶级向农奴收取生产物——地租,商品开始流通。
④资本主义制度 以资本的累积为基础,发展产业资本的自由竞争。因恐慌造成资本集中,寻求海外市场,进而发展帝国主义
⑤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由人民管理,有计划性地运营。
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丹麦]
(1813-1855)
《非此即彼》从美学的存在往伦理的存在飞跃之意。
面对生命的不合理,思考如何解除烦恼的哲学,就是“存在主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德](1844-1900)
所谓正确的事(真理),解释因人而异,所以没有这种东西,尼采成为“虚无主义”。
“上帝已死”意指最好价值已然失去。长久以来,人类奉为圭臬的真理其实并不存在,这世界是无目的、无意义的。
“超人”指身受痛苦也决不捏造愤懑的背后世界,而能够承受现实之苦,维持坚强自我的人。尼采接受无限循环的人生(永恒轮回),追求热爱自身命运的超人形象。
他的著作绝大多数只是些只言片语,是各种警句,圣经式的语句,或者是标上序号的段落。
边沁Jeremy Bentham[英](1748-1832)
改革监狱,设计了圆形监狱
是英国立法,司法和监狱制度的重要改革家
与一群自由派思想者一起创办了英国的第一所新型大学 伦敦学院大学
“最好的行为就是给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幸福。”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德](1889-1976)
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 “向死而生”
人不能逾越死亡,不可能提前到未来去回溯生前,远眺自己的死亡经验(死亡的不可逾越性)
人必须认真面对死亡,以找回本来的自己(对死亡的先驱性意志)
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法](1906-1995)
犹太哲学家,有过被纳粹俘虏,关进集中营的经历,他家人几乎被杀光,唯独他幸存。
“存有” “我”
“脸” 是“他者”的表象,是“他者”建构了“我”
的存在,“他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伦理”。
阿兰Alain[法](1868-1951)
本命Émile-Auguste Chartier
著《幸福散论》
人有时会觉得幸福,有时会觉得不幸,理由虽然不是很重要,但都是生理因素较多若能休息健康,保持心情平静,大部分的烦恼都可消除。
人不努力才会不幸
吃一点儿苦的人生比较好,不要选择走太平顺的路。
法兰克福学派
领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思想界的团体
无论好坏一律以效率,合理性来实现某种目的的理性,已沦落为一种形式的,技术的“工具”,故称为“工具理性”
不做哲学思考,凡事只以技术优先,最后可能会无法收拾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德](1906-1975)
《极权主义起源》
失去归属感,感到孤立无援的大众,会在纳粹的种族意识形态中,追求自身的存在感。
汉娜把人类活动力分为“劳动”“工作”“活动”三类。
“劳动”是为了吃、喝、御寒等维持生存所需而进行的必要活动;
“工作”是生产物品的行为;
“活动”是通过言论参与政治的行为。
现代人对思想没有兴趣,一味追求享乐。这种“凡事只要好玩就行”的以个人利益为先的人若变多,文化就会低俗化,缺乏教养的人就会增加。个人事务优先化的结果将造成公共性的崩裂解,大众不再阅读,也不再思考,最后就会被聪明的人洗脑并且被控制,这时候独裁者就会出现。当大众把一切交给独裁者,自己就成为共犯结构的一员。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英]
(1872-1970)
罗素建立的逻辑学被称为逻辑原子论,把原子一个个联结起来,再将组合了各个命题的文章符号化,称为符号逻辑学。分为命题逻辑学和谓语逻辑学。
解决悖论的问题——“克里特人的悖论”
“包含了某集团所有的成员。当事人也必然身在其中。”
一个陈述,其对与错如果与现实无关,那么它就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它没有表达任何内容。一个陈述的真实意义通过证实而得以揭示。
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奥地利](1889-1951)
他在罗素的指导下学习哲学
写了《逻辑哲学论》后就暂时从哲学世界隐退了,因为他认为这本书已经解决了哲学的一切问题。逻辑体系是“图像理论”文章最后下结论“对于无法说的事,应该保持沉默。”
语言和世界具有并行关系,假如语言能精确地表象世界,那么分析语言的使用方式就能知道对世界的理解是否正确。
后来跳出来说《逻辑哲学说》内容有误,然后否定了自己学说。把语言的使用方式称为“文字游戏”。
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法](1924-1998)
《后现代状况》
“大叙事”已然终结,之后是“小叙事”的时代。
“大叙事”是“中途虽有迂回波折,但整体社会终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或许“朝目标迈进,获取成功”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是资本主义这个“大叙事”操纵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活在个人的“小叙事”里。
所谓知识,原指改善社会、交换意见、建构共识的意思。但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社会因价值观的多元化,知识已变成具有信息交换价值的商品。于是,知识不再是提高自身教养与能力的工具,而要通过情报的交换带出彼此的利益。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1929-2007)
《消费社会》 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人们将商品当做符号来消费。商品形象能满足买家的“地位”到何种程度,就成了消费魅力的所在。
消费社会的特性:不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只想用品牌来展现自己与众不同。
人类知识之所以是可错的,恰恰因为它是属于人类的……
哲学在当今社会充满了希望。不过,哲学如同音乐,尽管有诸多实际用途,但其至高的价值却不在这些实际用途,而是在其自身。也许,囿于人类自身的局限,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解答……我们会不断加深对人类处境的认识,尽管达不到终极目标,也会感受到探索过程本身的无比宝贵,值得我们一试。终极答案终究难以企及,但收获却极为丰赡。
素材来源:《哲学的故事》[英]布莱恩·麦基 三联书店
《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日]富增章成 天津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