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636服装史论专业课之袁仄《中国服装史》 真题及答案整理精选

2020-12-01 11:10 作者:识库学习网  | 我要投稿

 

 

考研636服装史论专业课之袁仄《中国服装史》

真题及答案整理精选

 

 复习笔记

1服装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

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服装史专家周锡保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重大变革。

1战国时期

这次变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将下裳改为裤。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宽衣博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佛教流入中原,佛教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

3唐朝时期

因外来文化交流频繁,唐朝盛行穿胡服和其他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服装样式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时期

清政府以强硬的政治手段强令汉人剃发、蓄辫、着满装,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的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首次以西方的服饰作为中国礼服,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深受冲击。这是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至今。

6总结

由上述五次变革可见,中国的服饰文化并非始终保守封闭,而是不断地融合外来文化,以异族服饰丰富和完善汉文化。历史表明,任何民族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与异族文化交流,“传统”并非一成不变。

 

 

东西方服装的比较 

早期西方服饰形态与东方相似,中世纪之后,欧洲推行以塑造人体美为核心的窄衣文化,东西方开始形成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

1东西方服装差异的成因

东西方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是造成二者服装差异的主要原因,历史、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也会造成东西方对服装功能需求的不同。

(1)西方文化将人与自然置于对立面;而东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长期受封建文化影响。

(2)东西方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导致生存需求的不同,对服装宽松度和材质的取向也不同。

2东西方服装的差异

(1)服饰形制

西方在服装样式上突出人体特征,强调性别差异;而东方受长期的封建文化影响,在服饰中弱化人的本体,模糊性别。

(2)服装材料

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东西方服装的材料也多有不同:

①东方普遍采用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如丝绸、麻、棉。

②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3)服装裁剪技术

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东西方服装技术采用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

①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服装立体,趋向贴身、合体。

②东方服饰始终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使服装宽松舒适、飘逸自如。

 

中国服装史的研究现况 中国服装史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中国服装史研究领域的起点,全书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结晶。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是目前最具权威的服装史论著作。

2《中国历代服饰》

20世纪80年代,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历代服饰》以文物为依据,结合文献记载,综合比较和介绍了中国历代的服饰沿革、服饰特点和服饰制度。全书图文并茂,是中国服饰史著作中最受欢迎的读本。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可转识库学习网】

 

 


名词解释

1蔽膝[武汉纺织大学2016、2015年研]

答:蔽膝是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其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蔽膝,又称绂、祎、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似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着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2襦裙[武汉纺织大学2017、2015年研]

答: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3胡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研]

答: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称,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等服饰。胡服,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装扮的特点是着翻领、窄袖长袍,戴浑脱帽,穿长裤,足踏高皮靴。

 

4直掇[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直掇是古家居常服、僧袍,起源于唐朝,是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直掇是男子的常用服饰,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长衣而无襕者称直掇,亦称直身,宋代僧寺行者也穿这种式样的衣服。而到了明朝时期,直掇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5缂丝[武汉纺织大学2016年研]

答:“缂丝”又称“刻丝”,是宋代盛行起来的极为精美的一种织物,有文人赞誉其为“雕刻了的丝绸”,是中国纺织品中的瑰宝。缂丝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变一色,换一梭,织造出花草、禽兽、楼阁等图案。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6质孙服[大连王业大学2017年研]

 

答:质孙服又称“只孙”“济逊”“一色衣”。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并在肩背间贯以大珠为饰,有圆领、方领等式样。质孙服是元代达官贵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按照参加质孙宴的人的地位不同,质孙服的结构可分为两类:①帝王、大臣、贵族等上层社会的人士所穿的没有“细摺”的腰线袍以及直身放摆结构的直身袍。②在质孙宴上服务于这些上层人物的乐工、卫士等所穿的辫线袍。

 

7方心曲领[武汉纺织大学2016、2015年研]

答:方心曲领是穿朝服时在项间必套的一个上圆下方,形似缨络锁片的饰物。其在功能上有防止衣领雍起,并起压贴的作用。“方心曲领”是宋代朝服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宋代遵循唐制的结果,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中国古代最核心的世界观、宇宙观,具有“象法天地”的古代设计特征。

 

8凤冠霞帔[武汉纺织大学2017年研]

答:凤冠霞帔是古代贵妇的装束。凤冠是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早在秦汉时代,凤冠就已成为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霞帔是一种帔子,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到宋代,霞帔已成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改,用作命妇的礼服,明朝对于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的纹样有严格规定。明以后,凤冠、霞帔流入民间。直到解放前,遇隆重庆典或结婚等,一般妇女对能戴用一次凤冠霞帔,感到非常荣耀。

 

9十二章纹[武汉纺织大学2017年研]

答: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纹皆有含义,隐喻帝王贵族的风操品行。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取其滋养;绣黼,取其决断;绣黻,取其明辨。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按照规定,在最隆重的场合,冕服上十二章纹齐备;而在别的场合则视礼节轻重而递减。王公贵族跟从帝王祭祀,所用章纹也有规定。后来秦始皇登基,废除章纹制度,规定祭祀礼服一律为纯黑,直到东汉才再度恢复十二章纹,此后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

 

10襜褕[武汉纺织大学2017年研]

答:襜褕是一种汉代服饰,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名取其襜襜然有宽裕之貌,为男女通用之服。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能作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曰:“坐衣襜褕入宫,不敬。淮南王安谋反党,治。”记载武安侯因穿衣不当而被严查穷究的事情。但到东汉时,直裾则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11冕服[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研]

答:冕服是指古代大夫以上阶层的礼冠与服饰。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至周代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周代冕服由冕冠、玄衣及纁裳等组成。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贵重的一种礼冠,其具体形制为:在冠的顶部覆盖一块木板,名綖。木板一般多作长形,前端略圆,后部方正,隐喻为天圆地方。在冕板的前后两端,垂有数条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玉珠,名“旒”。周代以旒的多少区别贵族的等级,以十二旒为贵,专用于帝王。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上衣纹样一般用绘,下裳纹样则用刺绣。所用的纹样视级别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以“十二章”为贵。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剃发易服”,其在中国亦随之终结。

 

12裤褶[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研]

答:裤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短上衣叫作“褶”,与下身穿的裤子合称“裤褶”。该名始见于汉末。褶,即一种短袍,短身而广袖。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带,方便利落;质料用布、缣,上施彩绘加绣,也可以锦缎织成,或用野兽毛皮。裤为两条裤管分开,裤脚加肥,立在那儿宛如服裙,但因为裤形过于宽大,于是又派生出缚裤。由于方便,裤褶服在南北朝时期被汉人劳动阶层普遍使用,后来天子百官也都可以穿着,为了符合汉人礼仪,加大衣袖与裤管使之符合汉人传统。裤褶不特为男子所着,女子也有服之者。

 

13深衣[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深衣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缀的服装,一般用白布制成,是西周时用途最为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深衣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下裳共用六幅,每幅又二分,以合每年十二个月。深衣的特点为:领式一般为交领,即大襟,右衽;深衣有曲裾和直裾两种,小口大袖;领和袖口通常为宽缘,“衣作绣,锦作缘”,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面料纹样有浓郁楚国文化的风格。这种样式一直盛行到汉代。

 

14袿衣[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袿衣是采用斜裁法制成的长襦衣,是一种汉代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转盘绕而形成两个尖角。袿衣有上广下狭的斜幅垂在衣旁,形状像刀圭一般。其中大袖的袿衣又称作“诸于”。袿衣是汉衣冠中古老的服制,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模仿玄鸟燕尾所制成。

 

15襕衫[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

答:襕衫是袍衫的一种,又称“襕袍”。襕衫为圆领、大袖,长度过膝,下施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其式初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两宋时期的男子常以服襕衫为尚,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襕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

 

16曲裾深衣[北京服装学院2018年研]

答:曲裾深衣是曲裾形制的深衣。汉代曲裾深衣逐渐成为女子专用服饰,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小口大袖;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面料纹样有浓郁楚国文化的风格。

 

17背子[北京服装学院2018年研]

答:背子又称“褙子”(褙同背)“绰子”。宋代女子多服背子,其形制如衫,但偏窄小。贵族妇女多将背子穿大袖衫内,士庶妇女一般不穿大袖衫,故多以背子为主。背子两裾离异,前后片不缝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带子。其特有的窄长而平顺的外观,使之成为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

 



考研636服装史论专业课之袁仄《中国服装史》 真题及答案整理精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