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中古史(侯版):宗教改革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渊源

2021-04-03 10:29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宗教改革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渊源

·教会与世俗间的矛盾

·中世纪后期德意志的形式

·教会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

·宗教改革的思想渊源

 

中世纪西欧教会的内部一直有人呼吁进行宗教改革,革除教会的一些弊端。英国的威克里夫、捷克的胡司等。但是作为一场社会运动的宗教改革是从16世纪开始的,大致结束于17世纪的中叶。

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源于各种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教会与世俗间的矛盾”。这是因为中世纪的教会它一直占据极其特殊的位置,它绝非一个纯粹掌管精神世界的宗教管理机构。中世纪教会广占地产,组织庄园,剥削农奴,广泛介入世俗国家事务。上述特性就决定了教会同世俗社会间存在矛盾。这矛盾一直存在,但到了16世纪初[明强1] 随着积累而变得异常尖锐。

宗教改革同文艺复兴一样,并非发生于某一国家,而是整个西欧地区。这是因为教会同世俗的矛盾并非限于某一个国家,而是遍布西欧地区的矛盾。宗教改革首先发生于德意志,这是因为16世纪初教会同世俗间的矛盾在德意志表现得最为突出。

 

就经济与社会方面,中世纪后期的德意志同英、法一样,经济得到了发展,货币交易日益繁荣。而中世纪中后期在政治上德意志与英法两国则差距明显,德意志在政治上已经分崩离析,一盘散沙。16世纪的德意志成为大大小小诸侯各自为政的世界。所以德意志既没有建立起君主集权体制,也没有形成以首都为中心的统一市场。(没有一个城市能堪比英国伦敦、法国巴黎)

政治上的割据一方面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德意志缺乏足够的政治力量在罗马教廷面前保护自身的利益。

只有比较详细的剖析“教会的实力”、“教会与世俗事务的关系”、“教会多大程度卷入国家事务”才可以得到比较细致的认识。

 

德意志有七大选侯,其中教会的选侯占据三位。德国的很多教士都是独霸一方的诸侯或贵族。他们在地方上其实就履行着地方官的职责。据统计全德意志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教会财产。这些土地不仅为教会提供经济收入,也是教会作为一种政治机构存在的基础。

另外,德意志的各级教会还要收入的一部分上缴罗马教廷。罗马教廷通过各种手段从德意志获得的财富远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征收的税额。有这样一个比喻“德意志是罗马教皇的奶牛”。

上述为宗教改革首先发生在德意志的社会土壤。教会与世俗的矛盾是各种个央视矛盾的焦点,并不能代替其他社会矛盾。摆脱罗马教廷的盘剥和控制,成为当时德意志具有相当民意基础的社会要求。  马丁·路德公开张贴的《九十五条论纲》,他本意是召开一场关于“赎罪券”究竟能不能帮助教徒赎罪的辩论。这当时是一个神学问题。但是此举很快演变为一场社会运动。马丁·路德本人也未曾料到。所以马丁·路德一发出改革的呼声就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16世纪宗教改革提出的许多要求,在威克里夫和胡司他们的观点中都可以看到痕迹。

威克里夫和胡司的宗教改革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两者与马丁·路德的不同不在与马丁·路德首先提出了什么思想,而是在于马丁·路德的思想与所处的时代有着极其密切地切合关系。

方法论:思想、观点、要求与社会土壤的结合度同思想、观点、要求获得的社会响应度成正比例。

 [明强1]主权国家兴起


世界中古史(侯版):宗教改革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渊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