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侯版):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何谓文艺复兴?
指14世纪以后开始于意大利并逐渐遍及阿尔卑斯山以北各国的新思想、新文化的运动。
时限:14—16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
15—17世纪 北方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发生背景
社会背景:
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变革意识形态的条件。特别是意大利,工商业发达,商业资本雄厚。甚至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当时的一些大富商已经掌握城市国家的政权。
作为新兴城市国家的掌权者,需要在城市的公众面前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手段是需要一批知识分子来展现新掌权者的新气象。中世纪教会官方正统的说教、神学文化当然不符合城市新掌权者的需要。既不符合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也不符合其文化趣味。所以一种更加富有“世俗精神”的新文化、新学术便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
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城市开始绝非偶然,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
思想文化渊源:
古典文化是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渊源。这种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理性、审美情感等元素,更加切合文艺复兴时代知识分子的需要和志趣。
中世纪的古典文化是在教会主导的神学文化的框架内取得自己生存空间的。为神学服务,扮演者工具的作用。因此古典文化不能全面展现自身的价值。
相对而言,在意大利古典文化的遗产和影响是非常深厚的。因为此处曾经是古罗马的统治中心,因此在意大利研究古典文化的学术传统中世纪时并没有完全中断。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兴起后不断进攻并最终在1453年灭掉拜占庭帝国,所以拜占庭的许多学者就携带大量的古典书籍纷纷前往意大利和西欧的其他国家。有些学者在意大利专门开设了讲希腊文、希腊文化的学校,如佛罗伦萨、罗马、米兰等很多城市都开办了这样的学校。综上,所以在14、15世纪的意大利各城市就形成了一股研究和学习古典文化的热潮。但其实质并非“复古”,而是出于现实需要的 “创新”。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是立足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走进古典文化的。是将时代的需求与特定的文化传统(即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关注于人本身。)相结合。从地点上讲,这种结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所以意大利首先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故乡。
人文主义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交融的结果。
二、人文主义思潮
①什么是人文主义?
贯穿于文艺复兴文化当中所展现的新观念、新精神就是人文主义。
②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文主义者赞颂人的伟大,捍卫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个性,强调自我。这是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的一个共同之处。这与中世纪的“神本观”是对立的。
2.肯定人欲与现世生活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既然是世界的中心,拥有自由意志。人就有权利和能力追求自己的现世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世纪的神学强调“禁欲主义”,禁欲主义要求人们尽可能的限制自己的欲望。同时中世纪神学文化将论述的重点放在“来世”。
总结:从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思潮具有伟大的启蒙意义,显示了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文艺复兴时代是人们从各种枷锁下逐渐解放出来的时代。比如农民开始从农奴制和庄园制下解放出来;城市的工商业者开始从行会的旧章程下解放出来;特别是商人开始从教会限制经商的种种规定下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思潮的实质:把人的世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卡尔·马克思
三、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的关系
在人文主义思潮中有许多东西是新旧交织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文主义同基督教的关系?
人文主义者生活在中世纪的末期和近代早期,从整体上看此时代仍然是基督教在思想文化领域仍占据支配地位的年代。我们所提到的鼓吹“以人为本”和“肯定人欲和现实生活”的人文主义者,从信仰角度都是正统的基督教徒。
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典文化远胜于中世纪文化。但是古典时代几乎是非基督教时代,所以古典文化套用中世纪观念是异教文化。深受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人文主义者,予其热爱并追求的异教文化(古典文化)如何协调?
在现行的有关教材中,过于强调人文主义者头脑中“人性”与“神性”的对立。即在人文主义者的头脑中“人性”占据主导地位,而“神性”已经没有存在空间。甚至还有表明人文主义者用“人文主义”对抗基督教。
实际上在人文主义者的头脑中“人性”与“神性”是并存的。两者并非对立。人文主义者力图将人性与神性和谐、统一起来。这也正是众多的人文主义者论证“人本观”的基本套路。人文主义者没有否定上帝,而是对上帝做出了重新的诠释。
按照中世纪的神学传统,上帝是极其严厉的。他要惩罚人类,否定人的现世生活,认为“现世生活”是人类赎罪的一生。但经过人文主义者的再诠释,上帝的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上帝一方面创造了人与世界;另一方面上帝又赋予人以自由意志和伟大力量,并将世界交予人类自己主宰。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人本观”仍然是源于神圣的精神权威,也正是这一点保证了“人本观”对于当时人的力量[明强1] 。
在神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当时,信仰上帝的权威不容置疑。人文主义思潮并非排斥上帝,而是认为“人本观”源于上帝,是上帝对于人类的赐予。借助上帝的力量才使得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人们当中产生巨大影响,这符合当时的情况,而非一般教材中过分宣传的对抗。
皮科的论证:
皮科《论人类尊严》(1486年)讨论了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人类在宇宙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明强2] [明强3] 代表性著作《神学大全》中提出了“宇宙等级秩序论”:无生命界—植物界——动物界—人—天使—上帝。
皮科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论证
上帝对人这样说道:我把你安置在这世界的中央,以便你尽力与更方便地观察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永生或死亡。归根结底,你作为你自己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着,应该能够用最适合你的形式来构建自己。根据你的智能的决定,你将有力量跻身到更上层的社会或升华到神灵世界,也有力量堕落到更下层的社会或沦为兽类。因此,上帝在任出生之时,就赋予了人以各种生命的萌芽与各种生活样式的源泉。
皮科对于自由意志的论述再次说明:人文主义思潮是对上帝作了再诠释,对“人性”与“神性”做了再诠释。从而得出的一种新结论。
总之,人文主义者在批驳中世纪神学对于人性的压抑时并不反对基督教信仰,而且是以坚持这种信仰为前提。在他们的逻辑中“以人为本”的确立在对上帝的信仰之上的。所以在人文主义者眼中“人性”与“神性”是能够统一的。
人文主义本身也带有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思潮中包含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甚至是享乐和纵欲主义等缺陷。人文主义提倡的“人欲观”从那个时代看确实有突破神学文化禁欲主义的进步意义,但是人追求欲望应该是具有一定限度的。 教材165---179页
[明强1]在当时的普遍思维的框架内寻求发展。
[明强2]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
[明强3]1486年邀请欧洲各地学者到罗马进行公开辩论,并拟就了900个论题,但因其中多数具有明显的异端性质,遭教皇英诺森八世反对,讨论会最终搁浅,皮科本人亦因此遭到教会迫害,被迫流亡法国。他为这次讨论会所撰写的开幕式讲演稿,在他去世后以《论人的尊严》为名发表。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