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收藏·著名中国画家》——石美鼎


1944 年出生于重庆荣昌
国家一级美术师
四川现代艺术学校教授 名誉美术科长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四川省政协书画院人物画专业委员
四川巴蜀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自贡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曾获“'水浒杯’全国中国画展”金奖;“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2016 世界艺术之光展【亚洲艺术奖】;多次获四川省美展优秀奖……在香港和《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画大观》、《中国彩墨艺术》等五十余家报刊发表:1992年应邀赴新加坡举行办展演,新加坡国家电视台曾作专题报导,作品被美、加、法、日、新加坡、台、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者收藏,同时还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东坡画院、新加坡唐城博物馆、香港国际画院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石美鼎作品集》等多部个人专集。



心与境会 物我交融
石美鼎画作赏析
万焕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美鼎先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他勤奋努力,为人谦诚,身边聚集了许多画友,成为自贡美术界的骨干人物。他造型能力不错,构思、构图能力强,技法已渐趋成熟。八十年代,不少作品入选省市美展并获奖,出版了多本连环画,有的还进了中国美术馆,作品广受好评,当选了市中国画会会长。事业小有成就。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已熟悉的艺术模式,从不停止对艺术手法的探索。
他静下心来,对自己作品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中国绘画讲究“境与性会”。所谓境,是自然造化,是客观事物;所谓性,是画家的禀性、修养,是主观能力。每个画家个体禀性不一,气质不同,人文修养千差万别,即便面对相同之境,亦不会千遍一律,人云亦云。若如是,那就是技而不是艺!
中国画传统太博大精深了,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想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真的很难。他沉默着,思索着。
八十年代末,美鼎先生于沉默之后痛下决心,以不惑之龄毅然告别暂时之安稳,孤身北上,自费求学,去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师从线条大师刘汉。
他挣扎着,从自己几十年的“成法”中破茧,跌跌撞撞地寻觅着、摸索着梦想中的“新法”。画得昏天黑地,画得华发早生。
慢慢的,观念打开,束缚冲破,画风嬗变,性境渐通。读他此阶段画作,犹如看到一只浴火的凤凰。奔向苍冥中的自由王国。
如:《剑》、《鱼》,从文字的有象走向了图形的无象;《天籁》、《天水》、《天眼》、《天石》,从符号构成到形色律动,笔端充满神秘莫测。
画风一改以往的谨小慎为,大开大合,如天马行空,如行云流水;画面五彩斑斓,笔墨倏来忽去,结构大气浑成,气韵朦胧梦幻。巴蜀鬼才魏明伦观其画展后,欣然命笔:“不泥死者是智者,画到昏时是醒时。”向世人诠释出自己的“境与性会”。这阶段作品,孤且叫作意象水墨画。


近年来,他笔下出现了不少人物,有至圣先师孔子;对月抒怀的苏轼;有花季少女;古装美女;山寨豪女;居家淑女。各色人等不同,笔法自然有异。
他笔下的《屈原》,清瘦的身影昂首向天,身后,那不具象的残荷似在沥血,正是“天问”。他笔下的《剑、美酒、月亮》,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塑造出一个豪放不羁的诗仙神韵。
其作品《花季》、《模特》、《品梅图》则以明快的色彩,描绘出现代少女的时尚风姿。
意与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古人论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我以为也可以此论画: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在性境相会、物我交融的陶醉中进行创作的。他这批作品也被慧眼识珠,有的参展,有的出版,有的获奖。
美鼎的人物画创作,即从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内心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切入点,追求境界优雅,手法多样、不落窠臼,是情感形式的一种折射,他既描绘对象,又作为绘画的精神主体,他的作品很难按照目前中国画的类别评判。他力图从岩画、汉砖、剪纸等传统艺术中取其精髓,表现生活,这在《蛮荒时代》、《一个放羊的凉山阿米子》《高原的风》、《剑》等作品中可见一斑。
古稀之年,他一边在院校执教,一边笔耕不懈,把绘画作为颐情养性,自得其乐。
观其画,明其心。美鼎先生性情优雅,心态阳光。他在一则随想中说:“一池清水一砚墨色,醉心于丹青生涯;一壶浊酒,一杯香茶,成就人生佳话。”读君画作,和谐之气扑面而来,真是有益身心健康。
作为老友,祝美鼎兄在“艺术夜空中寻找到更加深远高妙的星位”,更祝你宁静致远,度过真实平和的悠悠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