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连山“最美壮锦传承者”钱清华

2023-08-23 00:24 作者:挽民族星光实践团  | 我要投稿

7月11日到23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挽民族星光”社会实践团走进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探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钱清华。 以匠人之道,展现风采 钱清华,一位自小便热爱壮族民俗文化的追梦人,幼承庭训,耳濡目染,是新时代壮锦非遗的传承人。在她十三四岁的时候,便开始接触壮锦纺纱行业,至今已是第七代。每一代的传承人都曾经历迁徙的情况,她们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将这个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而钱清华所带领的工作室更是培养了30名徒弟,这些徒弟们也都在钱清华的指导下学习并努力发展自己的技能。

志愿者们了解到,除了工作室,钱清华还在其她平台和渠道进行营收。淘宝是她的主要销售渠道,店铺名为“壮瑶风采”,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她不仅将自己的产品推广给更多的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纺纱艺术。可以看到钱清华不仅在传承古老技艺的路上不断努力,还积极发展和创新自己的事业。她以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热爱,将纺纱艺术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欣赏和喜爱这一传统工艺。

以敬畏之心,观摩技艺 钱清华是一位富有能力和激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她目前正在申请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和联合国级的认证,她的努力和成就令人瞩目。她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当地创建一个类似于博物馆的文化展览馆。如今,她家中展示的壮锦远胜于连山县博物馆的陈列品。钱清华还计划集齐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将壮族的独特特色和元素融入其中,实现民族大融合。

当志愿者们问到钱清华:“您觉得纺纱的过程苦吗?”。钱清华回答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老手艺,为啥没人继承?说到底是太苦。这其中的苦,有创作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磨炼的困苦。然而,正是这段困苦的时光,让我明白,只要沉下心来在一件事上投入足够多,再“苦”也会变得“不苦”,对之的态度甚至会从嫌弃厌烦,变得“爱”和引以为傲。” 以使命之责,传承技艺 钱清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奋和追求的精神,她的故事激励着每个志愿者,让志愿者们明白只要敢于追求,坚持不懈,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相信在她的带领下,纺纱艺术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人民带来更多美好和惊喜。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使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钱清华的努力和奉献。她通过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志愿者们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志愿者们深受启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和保护好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与钱清华的交流和实地考察,志愿者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亲身感受到了壮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力量,它能够传承历史,激发思考,增进理解和和谐。 在传统观念中,认为非遗和年轻人几乎是完全隔绝的两个群体,并且许多非遗并没有变现能力,缺乏市场,在当今社会房贷车贷的压力下,很少会有年轻人关注这方面。大多数人想到非遗这个词时会下意识认为这是一些老旧的内容,但通过对非遗内容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会发现许多非遗项目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并且能够使生活的品味得到提升。加大宣传力度,重视非遗传承现在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大众关注非遗群体。给予非遗传承人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发展非遗的潜在市场。据观察和了解,许多非遗传承人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清贫,这说明非遗项目脱离了历史环境,在当今社会上没有太大的市场。如果无法以一门技艺自力更生,而是必须依靠国家拨款来保护的话,这门技艺很难获得传承和发扬,极有可能被其他文化所兼并。一种工艺产品,能较好地在市场自由流通,得到市场的青睐也不失为对该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产品生产出来,有相应的受众去消费,就能够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再小众的产品,只要有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就有特定的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一代人的心血,是在历史滚滚的车轮中留下的宝藏。对于非遗传承,应当重视起来,用新时代的理念和方法,向世界展示祖先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让非遗重现辉煌。 志愿者们将永远铭记这次宝贵的经历,珍视所掌握的知识,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钱清华的帮助和指导,感谢这次实践活动给予志愿者们的成长与启发。

连山“最美壮锦传承者”钱清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