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

2021-12-16 09:02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

选自《文物》2011年02期,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博物院

20O8年4 月,山西兴县康宁镇附近发现被盗墓葬,随即考古工作者作了实地调查,并于5月 5日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和搬迁保护,现将墓葬情况介绍如下:

一 墓葬位置及形制

墓葬位于兴县康宁镇红峪村北山梁上,南距红峪村 3公里。墓葬以西 60公里为黄河,以北 25公里为兴县县城(图一)。

墓葬位于山梁东坡,地势西高东低,墓葬坐西向东,方向110°,为石砌八角形单室壁画墓,主要由墓道、封门石、甬道、墓门及墓室五部分组成,墓室为八角叠涩顶( 图二)。

其构造方法是先从坡面向下挖出一个近似直筒状的土坑和斜坡墓道,然后在坑内以较规整的石板砌筑墓室和墓顶。墓门外以条石砌拱券甬道,再以石板封门,最后填土掩埋。

墓道保存基本完好,为半斜坡式,上窄下宽,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通长 2.5、墓道口宽 0.9、靠近甬道处宽 0.82米,东端近墓道口处壁面上有四个脚窝。

封门石分两层,内层由两块石板拼接成近方形,外层为一块长方形石板,长0.8、宽 0.7、厚0 .07米。

甬道为拱顶, 以纵向条石砌筑,白灰勾缝。长 1、宽0.8、高0.82米,甬道石壁厚0. 12米。

墓门已经遭到破坏,残存有厚度为0.06 米的石板。

墓室平面接近正八边形,室内底部铺有石板,因人为扰乱铺设范围已不清,从残存部分可知石板厚度为0.05 米,8块长方形条石环绕墓室铺砌.作为墓壁的基础,每块条石长0.94、高0.95、厚0.06米,自基础之上为幕壁。上绘壁画主体部分,再上为墓顶,绘仿木作壁画,墓顶层层叠涩,但部分损坏,根据遗迹判定应有12层,墓室南北长 2.04、东西宽 2.04、墓底距墓顶残高2.3米,由于多次被盗,墓主人遗骸完全被扰乱,从残存的遗骸看应该为夫妇二人。

二 壁 画

墓葬壁画可分为两部分,即墓顶壁画和墓壁壁画。墓顶共 10层,自下而上描述如下∶第一层为绘有木纹的闹额和菱角牙子,第二层绘一斗三升斗拱,拱眼壁间补绘花卉,共8幅,斗拱与花卉均为青灰色,黑色勾边。第三层为浅浮雕青灰色椽檐及滴水,椽檐与滴水间为黄色连檐(图三)。

第四层以上无绘画,为层层叠涩的石板,石板上有细密的錾刻痕,墓顶最上三层遭破坏缺失,墓顶壁画除第一层是在白灰上作画外,其余均在石板上直接着色,色泽沉着,不易脱落。墓壁壁画共 15 幅,西壁为墓主人夫妇图,面向墓门,各壁连接处砌8个长方形倚柱,柱上均有绘画,自墓门按顺时针方向将壁画内容介绍如下∶

第 1、15 幅 分别位于墓门两侧,绘对称分布的枣红色格扇门,作向墓室内敞开状,皆为菱花格心,腰华板与障水板间绘雕花壶门,中间为浅红色.角叶及兽头门钹为黄色。

第 2 幅 画面上画一匹黄褐色马,系在红色木桩上,马扬起前蹄,向墓门回首,头系辔头,前缨向后飘起,鬃毛向两侧飘散。马背置深红色鞍鞘,下有红色障泥和马镫,系向股后的皮带上有红色装饰(图四)。

第 3幅 画面绘三竿修竹,下有竹笋,一男子头扎黑巾,着白色右衽窄袖袍,腰束带,双膝跪于地上,左手抚竹作哭泣状,画面上方题记∶"孟宗哭笋"。

第 4幅 画面中间有一长方形桌,桌上置玉壶春瓶、罐、食盒等,为备酒图,桌边三人正在筹备酒食,桌前一女子手端圆盘面向西壁墓主人方向站立,头饰红色包髻,身穿红色右衽长袍,外穿抱肚,束坤带,带头下垂,中间女子正在斟酒, 头梳双螺髻,外穿交领右衽短袖衫,内着红色窄袖长袍,腰上束带,另一人背对画面,从服饰看似为一男子,手捧圆盘面向方桌,头包巾,着褐色窄袖长袍,腰束带,足着尖头履,画面远处地面为盘口圆肩花瓶和方形围栏,围栏中有竹数竿。

第5幅 画面中绘一军士,头戴红缨盔,着红色团领宽袖袍,下为黄色裤,脚着黄色靴,右手执剑,左手指向一男童,男童着米黄色袍,腰系红色带、双手抱于胸前,躬身仰望军士。男童身前为两个筐子,内盛桑葚,画面上方题记为∶"蔡顺分椹"( 图五)。

第6幅 画面中绘一池塘,池中绘浮萍、莲花等, 水中有两只禽鸟追逐嬉戏(图六)。

第 7幅 画面中绘三男子,一男子头戴红色笠帽,内着青灰色交领襦衫.外着浅青交领右衽短袖衫,脚穿褐色尖头短靴,腰束带,手持玉壶春瓶,中间一男子头戴褐色四方瓦楞帽,内着团领米黄色窄袖长袍,外着交领右衽短袖衫,脚穿红色络缝靴,另一男子头戴米黄色四方瓦楞帽,内着红色窄袖交领长袍,外着交领右衽短袖衫,脚穿黄色络缝靴。

画面上方为含有元至大二年( 1309 年)纪年的长段题记∶

安措( 居) 尊灵至孝贤西 州□尔 得皆先 荣昌后代绵又继 岁服人心乐自然 维大元至大二年岁次己酉蕤宾有十日建

第 8 幅 画面为墓主夫妇对坐图,男女墓主人略侧身对坐,女主人身穿对襟直领短袖衫,内着左衽精衫, 腰系带,坐于方凳之上,男主人头戴四方瓦楞帽,穿交领右衽长袍,腰束绔带,坐于交椅之上。夫妇之间置红色矮足小供桌.桌上放有立耳三足香炉、小盒等物。夫妇二人身后有一方形座屏,屏前为长条形供桌,桌面为白色,裙板为红色,桌上立有牌位,上饰莲叶,下作仰莲,中间题记∶

祖父武玄圭 父武庆 母景氏

供桌后座屏四周为黄色宽边框,上方为白色屏面,下方为两块黄色栏板, 左侧一角露出座屏底座一角,屏面上题字为;

瘦藤高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己 独不在 天涯 西江月

第 9幅 画面上绘两个出家人形象, 较高者身着深褐色右社交领广袖长袍,脚着黑色圆头布鞋,双手捧一盏,盏下有托,较矮者着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双手捧一灰色包裹,包裹内露出红色物品( 封三),

画面上方题记∶

莹(茔)域皆然莫悬量 尽终孝子岂容常 但愿尊公千岁后 子孙无不出贤良

第 10幅 画面中绘湖石牡丹,牡丹三朵盛开,一朵含苞欲放,湖石造型较为独特,与花朵相映成趣( 图七)。

第 11幅 画面上方绘出茅屋一角,屋前站一老妪,着淡黄色直领对襟长袍,腰束带,双手拄杖,老妪对面为一拱手站立的女子,头饰包髻,内着青色右衽交领窄袖襦,外着浅黄色半袖衫。下为红色百褶电地裙,女子前方置两木桶,桶上置扁担,桶前为一眼涌出的泉水,水中两鲤鱼行将跃出。画面上题记"时礼涌泉"(图八)。

第 12幅 画面为备茶图,画面中绘一长方形桌, 桌前站立两个女子,一女子面向前方,头饰红色包髻,内着浅色交领长袍,外着红色团领窄袖襦衫.腰部着黄色抱肚,双手端盘, 盘中置圆形盛具,另一女子面对方桌,头饰包髻,上身内着窄袖红色襦衫,外着青色半袖衫,下着浅红色裙, 四足桌上置盖罐、执壶、小碗、盏托、勺、圆腹小罐、函盒等,画面下方绘有一块湖石(图九)。

第13幅 画面上方绘一枝叶茂密的大树,树下有一长方形木榻和一老一少两男子,老者背向木榻,头系条巾,着漆淡黄色对襟直领长袍,持杖站立,年轻男子面对木榻,着团领窄袖袍,右手执扇,正在对一枕头扇凉,画面上方题记"黄香扇枕"。

第14幅 画面与第2幅画面相对称, 绘一匹枣红色马,系于白色木桩上,扬一蹄,向墓门回首,胸前系一大红缨,浅色黄边鞍鞘,马尾打一小结( 图一〇)。

三 结 语

1. 墓葬的年代

迄今发现的元代壁画墓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且保存基本完好,多有纪年。如平定东回村元墓、太原瓦窑村元墓、孝义梁家庄元墓、文水北峪口元墓、大同冯道真墓等,纪年涉及"延佑"、"至元"、"大德"等,"至大"年的墓葬尚属首次发现,它为元代壁画墓的断代提供了客观标准,红峪村墓葬的纪年为维大元至大二年岁次己酉蕤宾有十日建"。"至大二年"即公元 1309年,"已酉"为该年的干支纪年,"囊宾"则为五月,《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音微,律中蕤宾,"引郑玄"蕤宾者,应钟之所生,三分益一,律长六寸八十一分之二六,仲夏气至,则蕤宾之律应",又引《汉书律历志》“蕤,继也,宾,导也,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位在午,在五月”,由此推断墓葬建造的确切时间为公元1309 年五月初十日。

  1. 其他问题

墓葬壁画中题记较多,成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状况非常重要的史料。墓室西壁题记内容应源自元代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世传马致远所作《天净沙·秋思》一般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最早见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中下,收录文字略有差异,曰∶

北方士友传沙漠小词三阀,颇能状其景:瘦藤老树昏鸦,远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去天涯。

今人范春义钩稽史料, 以为此曲元人著录均作无名氏,明人始系于马致远名下。

由此看来,此曲当时在北方颇为流行,且版本多异,元人著录失其名氏,亦近情理,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在当时就已经非常出名,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称其为:“万花从里马神仙,后世集中说致远,战文场, 曲状元”。此墓葬的建造年代离马致远活动的时间不远,墓葬所处地点在当时也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可见这首曲子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力。壁画作者将其写为"西江月",内容也与现在流行的版本稍有不同,可能是传诵中导致,另外,在第7幅壁画题记中提到"西州",元以前的"西州"多指今库车、阿克苏一带"或陕西地区,此处应指后者。

墓主人所藏帽子的实物在大同冯道真、王青墓中亦有出土,是一种藤帽。《事林广记》插图也有与此形制相同的帽子,戴这种帽子的主人应该是有一定身份的官吏。另外,墓葬倚柱壁画描绘的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中的四个故事,"孟宗哭笋"、"蔡顺分椹"、"时礼涌泉"和"黄香扇枕"。"时礼涌泉"这种表述在二十四孝中从未出现过,但通过画面可以推断是"姜诗行孝"的故事。从题记可知墓主人夫妇为武庆和景氏,结合孝悌故事及其他信息推测,他们应是富庶的汉族地主或小官吏。

墓葬其他壁画内容皆是当时较为流行的,揭示了当时民间画匠相似的艺术风格和传统,壁画构图简括,色彩丰富,线条流畅,笔法细腻, 是迄今发现的山西元代壁画中的精品。

后记∶文中部分资料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未先生提供, 谨致谢忱。

执 笔∶韩炳华 霍宝强

山西兴县红峪村元至大二年壁画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