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中国当代的殡葬改革 2021-12-10

2021-12-12 10:54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最近很幸运,当对一个话题有点思考的时候,总能被另一个讲座激起更深的思考。比如说,这次想记录一下对生死观的思考。

BV1CZ4y197Ck(【生存论】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所以要及时行乐?当然不是!情况比你想象的复杂无数倍)

BV18r4y1D7Ag(北京大学吴飞教授:论中国当代的殡葬改革)

所谓某某观,就是讨论如何看待某某的问题。对生死的讨论,往往是以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为一个时间节点展开的。但实际上早就有通俗而精妙的表述:人的一生中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 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葬礼),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彻底被世人遗忘,这是终极死亡。所谓“第三次”已经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经典论断遥相呼应了。人的生物学死亡,不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瞬间消失(尽管“人走茶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留下的痕迹,都会或多或少地留存下来,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直接消亡。这些痕迹,可以是养育、教诲、伤害等等带来的,也可能是长期无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传统上的态度,很早就有“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之死而致生之,不知(通“智”)而不可为”(《礼记 檀弓》)的说法,这很有老夫子“指月之指”的风格,没把话说透,也可能历史事件还没有发生,当时没法想透。到后来,民间的“五服”,帝皇的“祧庙”,都是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亲疏远近的区分,这种做法是“私人订制”,对每一个特定的人往往是合理的。相比于祧庙,民间更早先祖的坟,终究会自然风化。。倒不是说他的影响完全消失了,而是说,这种影响已经小到让大部分人难以察觉了。(正如我在CV14298335所说的,这些已经被无意地当成了无关痛痒的“噪音”。)

现代对生死的认知,是披着唯物皮的“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被未明子称为一种虚无主义,其实是完全没有历史感、责任感的一种想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加上节约土地的客观需求,废除土葬就顺理成章。其实火葬并不完全违背传统的理念,但那种将逝者瞬间虚无化的做法实在是让人心寒。当土坟变成了大理石墓地,问题就更大了,五服之外,无法自然风化的大理石墓地,是否应该被人为毁掉呢?魂归山海,和不得安宁,可是彻彻底底两个概念。

论中国当代的殡葬改革 2021-12-1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