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昆剧电影《墙头马上》

2022-05-24 12:32 作者:闲看蜜蜂由蜜意  | 我要投稿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昆剧电影《墙头马上》

https://mp.weixin.qq.com/s/CqucIMgb8ia5C-nQuDRgow

梨园乡韵  2018-06-02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影片经历着繁华沧桑,并造就了一代名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向往,以及独具天南地北的乡音风情。特此,“梨园乡韵”推出《银幕中的戏曲记忆》系列,邀您追溯往事,再现流金,一同重温永未消逝的岁月。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昆剧电影《墙头马上》


1958年秋天,上海戏曲学校根据“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著作《墙头马上》进行改编,由上海京剧院苏雪安执笔,俞振飞演裴少俊,言慧珠演李倩君于1959年3月20日正式公演,并在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了彩色影片。

在拍摄之初,俞振飞对《墙头马上》拍成电影是有顾虑的。1963年6月,他在给学生的信里表露了担忧,他说到:“《墙头马上》拍电影当然是好事,不过几时能拍,怎样拍法,恐怕要经过一个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第二天,俞振飞与言慧珠在上海市静安寺后面的军人俱乐部演出《墙头马上》,长春电影制片厂派人来进行了观摩。那晚演员们极为认真,因为到的大部分是内行,但剧场通风设备差,场内异常闷热,累得俞老和言慧珠汗流满面。花园一场结束,出汗过多的俞振飞开始发喘,到挨打一场差些晕倒在台上,俞老自嘲道:如果不休息再演一场,肯定会来一个“奔登呛”。

1963年7月,俞振飞一行由上海来到长春,到长春后,俞振飞先看了两部长影的作品,越剧《柳毅传书》与蒲州梆子《窦娥冤》,结果反而顾虑重重,对《墙》剧拍成电影后是“好”是“歹”缺乏信心。因为戏曲拍电影,会在‘虚’与‘实’的两个字上要掌握的恰当。如,剧名叫墙头马上,没有马是不行的。如果用真马,那就任何动作不好做了。如果用马鞭,四周都是实景,又有矛盾。最后,在电影中用了真马,柳树下一个短短的镜头,马儿一抬足,俞振飞便拿着折扇飘然出场。

中国的传统艺术追求“韵味”,古人论述为虚实相生、情景相融,无画处皆成妙境。戏曲的“虚”与“实”,正是云中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俞振飞先生的当时“惴惴不安”是有道理的。

历经重重辛苦,电影终于在1963年12月下旬拍完,此时的俞振飞才眉展颜开,谈笑风生。他对大家说,从他第一次登台起到拍摄《墙头马上》,舞台陪他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经过这次电影拍摄,不仅提高了表演,而且提高了用嗓和唱法。拍摄电影那年,俞老62岁,言慧珠45岁,可影片中活脱脱一位青春少年郎,一位红粉美娇娃,演起来拿捏自然,精准到位。在剧中,李倩君开场在闺房内细细端详一柄宫扇,扇上是新绘的卓文君隔墙听司马相如弹《凤求凰》,美娇娃轻抚发髻,羞答答一句“丹青点染凤求凰”,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经典剧作《墙头马上》与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一起,被誉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又被中国古代列为十大喜剧之一。这部戏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朴在戏中表现的思想倾向,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在现实生活中,俞振飞与言慧珠也是令众人羡慕的一对梨园伉俪。在艺术上,言慧珠与俞振飞开创了近代昆剧舞台上生旦绝配的最佳组合,他们合作排演的《墙头马上》及《百花赠剑》,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

言慧珠,是梅兰芳最为得意的女弟子,深领梅派艺术精华。她高妙的艺术气质和卓绝的艺术才华,让人永铭在心,不能淡忘。言慧珠的魅力缘于她艺术天分的如此得天独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坤角的风头早已席卷菊坛,但像她这样具有超凡天分的似乎并无二人。不少梨园老前辈说起这些,哪个也不能不感慨道:“言慧珠生来就是吃这碗唱戏饭的好材料!”

纵观言慧珠30余年的演艺生涯,她在舞台上始终光彩照人,富有大家风范,她的演唱致力于保存梅派的风格原貌,又结合自身条件有所创造发挥,具有清丽柔润的个人特点。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昆剧电影《墙头马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